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8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弥补堡寨不坚的弱点,回匪事先在“三不通”前方开阔地带,大量挖掘壕沟。这些壕沟,纵横交错,既宽且深。但是,其功用和轩军的堑壕完全不同,不是用来藏身、防守、阻击的,而是纯粹为了给官军的进攻制造障碍,尤其是希望能够阻碍马队的行动。

    回匪自个儿,并不居身壕沟之中,而是或企于寨墙之上,或在堡寨之前整队待机。他们打的算盘,是官军逾越壕沟之时,必大费周章,手忙脚乱,不暇防护,则可以趁机“半渡而击之”,给予官军重大杀伤。

    这个如意算盘,并没有打响。

    首先,官军的马队,并未直接在堡寨的正面进攻。左宗棠接受了展东禄的建议,派潼关总兵雷正绾,率马队绕过壕沟,大范围迂回到了“三不通”的侧后方。

    其次,逾越这些看起来又宽又深的壕沟,官军并没花什么大力气。展东禄部工兵营,遇水搭桥是基本功,就算黄河、泾河也挡他们不住。何况几条小小的壕沟?于是。就在回匪的眼皮底下。变戏法似的,十余条栈桥冒了出来。官军十余条长长的队伍,从栈桥上,源源不绝地通过了壕沟。

    不但人、马过了壕沟,大炮也顺顺当当地过了壕沟。

    再次,官军通过栈桥的时候,回匪根本无法给与有效截击。官军一部过桥,另一部便进行严密的火力掩护。官军大炮、洋枪的火力、射程。都远远超过回匪,回匪既无法冲到弓箭和土枪的有效射程之内,也就无法对正在过桥的官军予以有效打击。

    完全无从搞什么“半渡而击之”。

    当官军全部过了壕沟,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虽然双方还未出全力以搏,但胜负之数,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

    展东禄部炮兵团架起十二磅拿破仑炮猛轰,回匪支撑不住,“三不通”外围堡寨次第陷落,官军呐喊着攻入了“三不通”。

    按原计划。这个时候,埋伏在村外的另一支回匪。应该也冲入村内,和“三不通”的守军一起,夹击进入村内的官军,争取“包官军的饺子”。

    孰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支伏兵正要发动攻击,已迂回到位的雷正绾马队,自背后狠狠一刀插下,回匪出其不意,登时大乱。

    结果,伏兵非但没能帮上守军的忙,反而同正在败退的守军,彼此冲撞践踏,乱作一团。官军趁机全力攻击,回匪彻底崩溃,开始夺命狂奔。

    官军紧追不舍,回匪向西北方向一路败退,焦村、什社镇、萧金镇、董志镇等回匪据点,接连为官军克复。沿途百余里,回匪横尸枕籍,抛弃军械、骡马无算。残存的回匪,悉向西峰镇逃去,那儿是回匪在董志原最后的据点。

    当晚,西征中路军各部即驻扎董志原。

    第二天卯初,官军拔队,辰正抵西峰镇。回匪和官军略一接触,便放弃了这个据点,继续向西北方向奔逃。

    左宗棠的折子上说:“据擒贼供称,贼前起老弱、辎重,因人马众多,未能疾遁。相距不过一日之程;其殿后悍贼为各军追逼,漏夜奔窜,一由驿马关以出环县,一由蒲河川以向三叉河,均在黑城子、下马关会齐,同窜半角城、金积堡一带。”

    于是官军衔尾急追,左宗棠下令,“各军争先,毋待后命”。

    中路军各部很快就分出了高下。追在最前面的,是雷正绾的马队;紧跟其后的,是展东禄部的两个步兵团。其余各部,都被这两支部队甩开了一大截。轩军严格的训练,良好的营养,单在连续急行军这一项上,便表现出了远超同侪的实力。

    官军先收复了镇原县县城,午正时分,终于在驿马关追上了回匪后队。

    俘虏口中的“一日之程”,在马队和轩军脚下,不足半日。

    于是各军争先驰击,回匪且战且走,十余里后,已全然不成队形,战斗几乎变成了追兵对败兵的一边倒的屠戮。

    追至党家岘,此地“山径逼仄,两旁沟深数十丈”,回匪前堵后拥,急切间不得前行。官军在后,攻击愈烈。回匪后队青壮,挤压前队老弱,自相践踏,坠落悬崖者不计其数。凄厉的惨叫声,回荡山谷,此起彼伏,无止无休。

    负责殿后的大头目马正和、崔伟,急红了眼,“亲督悍党数百人,阻隘死据”,但无济于事。

    党家岘一役,回匪死难者堑山堙谷;山路之上,死尸一摞叠着一摞,一度堵住了官军继续追击的去路。

    马正和、崔伟,皆于此役战死。

    党家岘战斗的第二天,官军收复庆阳府城;第三天,班师董志原。至此,庆阳、泾川各属全部肃清,董志原战役,官军取得了完整的胜利。

    董志原战役中,回匪战死、挤踏致死者,超过三万余人。党家岘坠崖而死者,亦成千上万,但无法准确统计。

    董志原匪股中,最具战力的青壮,基本覆灭;撤往金积堡的老弱妇孺,逃亡路上,天寒地冻,饥疲交加,冻死、饿毙、葬于狼吻者,一路上尸骸狼藉,不计其数。

    董志原匪股搜掠来的骡马,或者倒毙于战火,或者为官军俘获,几乎全部损失掉了,没有几匹能够带到金积堡。

    最终逃入金积堡的回回,个个几已不成人形。正如左宗棠事先算计的,这部分回回,非但未能对金积堡的防御,起到什么实质性的助力,反而在粮食供应上、精神士气上,成为金积堡的沉重负担。

    (除夕、初一、初二,请三天假,初三复更。狮子祝各位书友:春节快乐,阖家幸福!)

    *(未完待续。。)
第一二零章 罗刹可恶
    左宗棠在奏折中为麾下诸将请功,排第一位的是展东禄,称“该部工队、炮队,尤为得力,为三不通摧圩破敌之关键;该部步军,坚忍迅捷,兵事娴熟,过于同侪。”

    看到这一段,慈禧不由脸上飞金。“左骡子”夸情郎的嫡系部队,御姐心中是得意的,甚有“与有荣焉”之感。

    排第二位的是雷正绾,“马队迂回,出敌不备,攻敌关窍,临机决断,有古名将之风。”

    “有古名将之风”,出于左宗棠之口,是很高的赞誉了。

    排第三位的是陶茂林,他能够紧跟展东禄、雷正绾之后,主要是陶部在长武阻击战中的出色表现。

    展东禄不必说,有趣的是,雷正绾、陶茂林二部,亦同轩军有很深的渊源。

    雷正绾、陶茂林两位,原是多隆阿的部下,多隆阿战死后,关卓凡入陕督师,雷、陶二将自然归关卓凡节制。陕西的回乱平定后,雷正绾、陶茂林眩于轩军之威,私底下商量,认为只有加入轩军序列,才算“真正有前途”,并向关卓凡郑重表达了这个意愿。

    有人主动投附当然是好事,雷正绾、陶茂林也是能员,但关卓凡当时考虑,此时收编雷、陶二部,并不合适。

    一个是,轩军体系已成,新的力量如何融入,尚无一整套妥善的对应措施。轩军的理念、战法、训练、器械,都不是雷正绾、陶茂林其时的见识可以企及的。这两位总兵加入轩军,短时间内。作用还比不上一个副团官。

    还有一个。关卓凡当时不过“新贵”一枚。根基尚浅;捻匪亦未剿平,功勋值还没有刷够,就忙着收小弟,太扎眼了。

    轩军自然还要进一步扩军,但这个得步步为营,不能操之过急。在刷够功勋值的前提下,还得和将来湘军、淮军的裁撤,以及绿营的改编。保持一个微妙的互动。

    因此,关卓凡离陕之时,对雷正绾、陶茂林二部,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处理方式”——留下“顾问团”,帮助雷、陶整顿、改编所部。

    这个模式,收到了相当不错的效果——既大大提升了雷、陶二部的战斗力,轩军以及关卓凡本人,又相当程度地保持着对这两支军队的控制力。正因为效果上佳,在后来对绿营的大规模改编中,这个模式在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之后。被普遍地推广开来。

    前文交代过,左宗棠西征。自己楚军的老班底,只用了一小部分。他只选三千精锐,另在湖南募五千新兵,一共八千,算是自己的亲兵,带到西北。平回所用的大部分兵力,用关卓凡的话说,就是“和关中豪杰共事业”——或在当地招募训练,或使用当地的部队。

    左宗棠离京前,关卓凡向他推荐了雷正绾、陶茂林二将。左宗棠到达陕西,考察之后,深为满意,欣然纳用。果然,雷、陶二部,在战斗中大派用场。

    展东禄、雷正绾、陶茂林三将,都不是左宗棠的嫡系,但他全力揄扬,绝不掩功。这并非要讨关卓凡的好。左宗棠攻击曾国藩、李鸿章,对姻亲郭嵩焘下辣手,素予人以心胸狭隘之感——其实,这是误会。左季高偌大勋业,岂是心胸狭隘之徒所能为?

    左宗棠和曾、李、郭的矛盾,本质上是争资源,不是闹意气。他是心雄万夫、要做大事的人,但既要做大事,手上就得有足够的本钱,而朝廷本钱有限,曾、李师弟多了,左季高自然就少了,所以,必须争,必须斗。

    郭嵩焘也是因为主政广东的时候,只愿接济湘军,不肯向楚军“协饷”,才为左宗棠“英雄欺人”,被迫去职的。

    *

    慈禧看完了折子,轻轻的吁了口气,微笑着说道:“左宗棠全盘谋划,筹算得宜!展东禄他们也打得好!嗯,董志原拿下来了,你方才说,‘甘肃的门户打开了,进剿金积堡的道路,畅通无阻了’——是不是说,距拿下金积堡,也就……不远了?”

    关卓凡说道:“回太后,金积堡的情形,和董志原颇有不同。回匪仓促猬集董志原,没有多少时间经营,当不得官军雷霆一击。马化龙在金积堡,却是经营多年了,堡寨高大坚固,数量众多,互为犄角,官军啃这块骨头,得一口一口来,急不得的。”

    慈禧点了点头,说道:“我晓得了。”

    关卓凡继续说道:“还有,金积堡回匪的军械,也不是董志原匪股能比的——马化龙是有洋枪的。”

    慈禧秀眉一扬,随即眉尖微蹙,说道:“洋枪?回匪哪儿来的洋枪?”

    关卓凡缓缓说道:“据已有的情资判断,当是俄罗斯人偷运过来的。”

    慈禧的脸色变了,默然片刻,咬牙说道:“罗刹鬼可恶!”

    关卓凡微微点头,说道:“俄人确实居心叵测。不过,太后也不必过虑。回匪的洋枪数量不多,子药亦有限——最紧要的是,开战之后,他们无法持续补充枪支子药。而且,回匪训练不足,使枪的本事,也比不得官军。”

    “还有,回匪没有大炮。”

    听到这句话,想起“演炮”时“拿破仑炮”惊天动地的威势,慈禧的脸色大大地缓和了。她点了点头,说道:“是,回子的堡寨再怎么坚固,也不过一堆土疙瘩,如何挡得住大炮的轰击?”

    关卓凡说道:“董志原这场大仗打完,官军也要休整一段时间。现在已经入冬,臣以为,过了年,开了春,再进军金积堡较为妥当。金积堡到底什么时候能打下来,臣不好妄言。但无论如何,明年之内,必有佳音以报太后。”

    事实上,关卓凡并不认为要花一整年才拿得下金积堡,不过,冗余度留的多点,没有什么坏处。再者说,如此说法,到时候差事“提前”办下来了,御姐才会有惊喜嘛。

    慈禧面现喜色,说道:“很不容易了。金积堡事毕,甘肃的局面就大致靖定了吧?”

    关卓凡说道:“回太后,拿下金积堡之时,甘南河州、狄道一带的马占鳌匪股,也必已肃清了,则祁连山以东、甘肃大部的局面,就算靖定了。到那个时候,就只剩下甘西肃州一带的马文禄匪股了。”

    顿了一顿,继续说道:“肃州那个地方,已经快出嘉峪关了,距中原甚远,彻底剿灭这支回匪,多少需要一点时间。不过,釜底游魂,马文禄匪股覆亡是迟早的事情,不足为太后厪虑。”

    慈禧轻轻拍了拍放在桌子上的折子,说道:“好,甘肃的回匪剿净之后,就可以进军新疆了!”

    说到这儿,面色又微微一沉,说道:“不晓得官军进入新疆平乱,俄国人会不会从中作梗?”

    *(未完待续。。)
第一二一章 联英拒俄?
    要俄国人一点小动作不做,是不可能的。不过,关卓凡并不以为,老毛子能弄出什么太大的动静来。

    原时空,俄罗斯侵占伊犁,是同治十年,即1871年的事情,距今还有五年多;现在,新疆的形势,还远没有发展到那个地步。

    去年,喀什汉城沦于阿古柏之手,守备何步云率残部投降,喀什葛尔办事大臣奎英举家自尽殉国,至此,南疆完全沦陷。不过,朝廷在北疆还有一些据点,和河西走廊的联系尚未彻底断绝。

    南疆目前的情形,是叶尔羌、和田、库车、喀什四雄并立、彼此攻伐的一个局面。其中,最凶悍者,要数以喀什为大本营的“哲德沙尔汗国”。

    同治三年,新疆乱起,一大堆地方割据政权冒了出来。其中,喀什旧城的“伯克”,叫做思的克的,自立为“帕夏”,派人迎接寄居在浩罕汗国的“圣裔”布素鲁克回疆,立为“和卓”。

    这位布素鲁克,就是乾隆朝回乱的大头目“大和卓”波罗尼都的曾孙,他的老爹,便是道光朝回乱的大头目张格尔——这一家子,从乾隆朝到同治朝,一百多年间,没完没了地同中国闹腾。

    之所以称“圣裔”,是因为这家人的先祖玛哈木图。阿扎木,号称自己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

    波罗尼都、张格尔祖孙二人,都因和中国作对而身首异处,这个布素鲁克呢?

    浩罕汗国很乐意借此扩展自己的势力,于是。派大将阿古柏护送布素鲁克入疆。

    思的克打的如意算盘。是把布素鲁克当做泥胎供起来。他自个儿在幕后做**oss。可惜,布素鲁克不肯当这个傀儡,一到喀什,便和阿古柏一起,赶走了思的克,大大方方地鸠占鹊巢起来。

    一年后,在阿古柏扶持下,布素鲁克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

    布素鲁克不做思的克的傀儡。却不能不做阿古怕的傀儡。打跑思的克,建立“哲德沙尔汗国”,东征西讨,扩大地盘,全靠阿古柏之力。

    但布素鲁克终于不耐烦了,趁阿古柏东征叶尔羌的时候,发动兵变,宣布阿古柏为叛逆。阿古柏立即同叶尔羌言和,回师喀什,一巴掌就把“圣裔”拍得七荤八素。然后请他去麦加朝圣,再也不要回来了。

    也有一种说法:布素鲁克其实是被阿古柏干掉了。去麦加的那位,是个西贝货,是阿古柏拿来掩人耳目用的。

    接着,阿古柏立布素鲁克的堂兄卡塔条勒为汗,继续充当自己的傀儡。

    “哲德沙尔汗国”废汗、立汗,是前不久发生的事情,朝廷也是刚刚收到的消息。

    此时的俄罗斯,势力已经深入浩罕汗国,但若要完全控制乃至吞灭之,还得花相当的时间和气力。

    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