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历史1000问-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谓的“协调的欧洲”。二是避免与欧洲其他国家结盟,以保持自己的行动自由,实现“光荣孤立”。因此,英国的协调与孤立政策是相辅相成的。

    “光荣孤立”与“大陆均势”政策有何关系?

    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英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欧洲“均势”政策。如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与法俄结成协约国,打败了对其在欧洲大陆和全世界利益有巨大威胁的德国。由此可见,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巩固欧洲大陆沿岸阵地,保持自己海上霸权。其政策实质是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

    自击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以后,英国长期实行所谓“光荣孤立”政策,即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以便随时按照本身需要,调整对外关系,弹『性』的调整和维持均势,使得英国能够挟其优势在经济上巧取豪夺,保持霸权。但在进入19世末,英国一方面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工业垄断地位,作为“光荣孤立”外交政策的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又面对俄国在东方、德国在西方咄咄『逼』人的严峻挑战,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英国在东方与日本订立了《英日同盟》条约对付俄国。英日同盟标志着英国外交政策的大转变。后因俄国战败,力量削弱,已不再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威胁,加之这时的英德矛盾又已超过英俄矛盾。这样,英国又于1907年与俄国缔结协约,这表明英国已放弃了“光荣孤立”政策。

    综上所述,“光荣孤立”政策是英国在其势力强大时“大陆均势”政策的具体体现。英国在一战前与日、法、俄结盟表明其在实力下降的情况下放弃了这一政策,而一战后又扶德抑法,这一变化说明英国并没有放弃“大陆均势”政策。

    “协约国”是如何形成的?

    协约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英国、法国、沙俄为主的国家联盟。还包括南斯拉夫等弱小的欧洲国家。它与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中心的同盟国集团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对立双方。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国家,但却和协约国一起攻打同盟国。一战中后期,美国、日本、中国等一些国家也先后加入协约国集团。最终,协约国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最初的协约国是由法国和俄国组成的。英国本来实行的是“光荣孤立”政策,但随着英国的霸主地位被动摇,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的建立,英国不甘寂寞,加入了这个法俄协约,形成了一战中协约国的雏形。

    协约国集团是在1904—1907年间的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基础上形成。英法、英俄分别签订协定,在相互承认各自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建立军事集团,与同盟国集团相对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站在协约国方面参战的有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于1914年、意大利于1915年、美国于1917年参战。中国也在1917年站在协约国一方对德奥宣战,并派2万名劳工奔赴欧洲战场。

    “三八国际『妇』女节”有何来历?

    1909年3月8日,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的女工和全国纺织、服装业的工人举行规模巨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这是历史上劳动『妇』女第一次有组织的群众斗争,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力量。斗争得到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妇』女群众的广泛同情和热烈响应,并取得了最终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战争的阴影笼罩着世界,帝国主义企图瓜分殖民地。1910年8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17个国家的代表,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扩军备战,保卫世界和平;同时还讨论了保护『妇』女儿童的权利,争取8小时工作制和『妇』女选举权问题。领导这次会议的著名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克拉拉·蔡特金倡议,以每年的3月8日作为全世界『妇』女的斗争日,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拥护。从此以后,“三八”『妇』女节就成了世界『妇』女争取权利、争取解放的节日。

    1911年的3月8日为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

    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人是谁?

    美国人罗伯特·皮尔里(1856—1919)是一个新型的极地探险家,他穷毕生精力以求征服北极点。

    1909年4月6日,皮尔里终于了却夙愿,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人。平常我们说的北极是指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北极点是北极地区的中心点。从16世纪以来,许多国家都派人到北极地区探险,但是一直没有人到达过北极点。美国探险家皮尔里前后用了22年时间,头三次都失败了,第四次才取得成功。他总结前人的经验,认为北极冬季是最好的探险季节,因为北极冬季冰面坚硬、光滑,冰窟隆和冰间流水少,易于雪橇行进;他把在格陵兰探险看成是实习和练兵,锻炼自己在高寒地区生活的适应能力;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爱斯基摩人,学习他们使用狗拉雪橇及穿着保暖服装的本领,并常同他们一起建造独特的圆顶冰屋,乘雪橇狩猎……这些都为皮尔里成功地到达北极点打下了基础。

    经过专家鉴定,确认皮尔里是世界上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探险家,他所到达的地点是北纬89°55′24″,东经159°。

    “布尔什维克”是怎么来的?

    布尔什维克是俄文音译,意为多数派,指的是苏俄『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1903年七八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数派)。1905年,革命时期,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1906—1907年,该党第四次、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两派在土地纲领、对国家杜马的策略等问题上继续争论。1905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为主张取消革命党的取消派。

    布尔什维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并把它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派。从此,布尔什维克成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名称仍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后面加括号标明“布尔什维克”。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各国『共产』党都以俄共为榜样,布尔什维克又成为真正『共产』党人的同义语。

    俄国1905年革命是怎么回事?

    俄国1905年革命,亦被称为1905年失败起义,是指于1905至1907年间,发生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境内,一连串范围广泛,以反『政府』为目的,又没有明确政治目标的社会动『乱』事件,诸如恐怖攻击、罢工、农民抗争、暴动等,导致尼古拉二世『政府』于1906年制定等同于宪法的基本法、成立国家杜马立法议会与施行多党制。这场革命的发生主要归咎于几十年来的国家动『乱』和罗曼诺夫王朝的无能。俄国国内改革不利,以及少数民族要求解放也是起因。沙皇指挥失误,导致俄国军队在日俄战争中惨败是最直接的导火线。战后一直有连续不断的军人革命以及革命团体活动。各地方的革命虽然最后被平定,俄国国内也加快改革的步调,但仍不能阻挡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1917年革命。布尔什维克把俄国1905年革命当做1917年革命的先驱。

    为什么说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

第42章 近代史(19)() 
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了一条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为界,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地图,沿分水岭和山脊线至云南的尖高山,将传统上西藏当局享有管辖权、税收权和放牧权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都划进印度。麦克马洪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北洋『政府』并不知道此事,达赖喇嘛和噶夏政权也未授予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权力,后来了解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线不予承认。英属印度『政府』和印度都声称麦克马洪线就是正式疆界。对于这条“边界线”,历届中国『政府』都不予承认。英国『政府』也迟迟未敢公布,直到1936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才开始出现在英属印度的地图上,注明是“未标定界”。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正确立场,绝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美国为什么干涉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1876年,由美国支持的墨西哥军人迪亚斯发动政变,攫取了墨西哥总统职位。1876—1911年,迪亚斯一直是掌握全权的独裁统治者。他的反动政策引起了墨西哥中下阶层人士的反对。1910年,代表资产阶级和自由派地主利益的马德罗被推为总统候选人。他提出保护民族工业、反对独裁、建立宪政国家等口号,竟被投入监狱。马德罗越狱后,号召人民起义,推翻迪亚斯政权,把土地分给农民。马德罗的号召得到了南北两支农民武装的支持。在北部,维亚领导的农民武装击败了『政府』军,并同马德罗会合。在南部,由萨帕塔领导的农民武装也占领了大片地区,并向首都墨西哥城进军。1911年5月,在南北两支农民军的夹击和首都人民反对浪『潮』的压力下,迪亚斯被迫下台,逃往欧洲。

    马德罗上台后,并未实现他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诺言,还下令解散农民武装。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利用人民的不满情绪,支持反动军官韦尔塔发动政变。韦尔塔捕杀了马德罗,自任为总统。但这次政变再次激起人民的愤怒,南北两支农民武装又开始同新的反动政权作战。代表资产阶级和自由派地主利益的卡兰萨(1859—1920)也组织了护宪军投入战斗。1913年夏,维亚的农民武装同卡兰萨的军队一起同韦尔塔作战。1914年4月,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借口要“教训拉丁美洲人民选举好人”,派军舰入侵墨西哥湾。墨西哥工人武装、农民武装和护宪军结合起来,于这年7月推翻了韦尔塔的反动统治,卡兰萨夺取了政权。11月,美国干涉军被迫撤走。

    美国何时通过第一个反托拉斯法?

    1890年,美国国会制定了《保护贸易及商业免受非法限制及垄断法》,因该法案乃是由参议员约翰·谢尔曼提出,故又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该法是美国联邦第一部反托拉斯法,也是美国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该法全文共8条,其主要内容规定在第1条和第2条中。第1条规定,以托拉斯或任何类似形式限制州际贸易或对外贸易者均属非法,违者处以5000美元以下罚金,或1年以下监禁,或二者兼科;第二条规定,凡垄断或企图垄断,或与其他任何人联合或勾结,以垄断州际或对外贸易与商业的任何部分者,均作为刑事犯罪,一经确定,处罚与第1条相同。《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奠定了反托拉斯法的坚实基础,但该法的措辞极其含混,诸如“贸易”、“联合”、“限制”等关键术语词义不明,为司法解释留下了广泛空间。所以,该法颁布后执行不力。此外,该法还常常被法院用以反对工会组织,镇压工人运动,仅1890年到1897年,联邦最高法院就据此作出了12项不利于工会的判决。

    朝鲜是如何沦为日本殖民地的?

    1910年8月22日,日本胁迫朝鲜总理大臣李完用签订《日韩合并条约》。通过该条约,日本实现所谓日韩合并。条约规定:朝鲜国王将一切统治权完全而永久地让给日本天皇;日本天皇接受这种转让,并将朝鲜完全并入日本帝国,朝鲜国王及其后裔和皇族,以及为签订这一条约建有“功勋”的“有功者”,享有“表彰、威严及名誉”的待遇,并供给充分的生活费和赏金;胁迫朝鲜人民“遵守法规”,忠于“新制度”。日本在朝鲜设总督府。朝鲜完全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墨西哥第一任立宪总统是谁?

    卡兰萨是墨西哥第一任立宪总统。1859年12月29日生于自由派地主家庭,卒于1920年5月21日。先后担任过市长、州长和参议员。1910年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任第三军区司令和临时『政府』陆军部长。1913年3月26日,卡兰萨公布了“瓜达卢佩计划”,成为宪法派领袖。1914年,他联合农民军领袖p。比利亚和e。萨帕塔推翻了韦尔塔政变集团。以后,他又与农民军发生冲突,镇压农民武装。1915年1月6日颁布土地法,许诺归还农民被夺走的土地,以瓦解农民军。1916年12月—1917年1月召开立宪会议,2月5日颁布《1917年宪法》。这是一部激进的资产阶级宪法。1917年3月,被选为第一任立宪总统。总统任期内继续镇压工农运动。对外虽先后宣布了一些限制外资的法令,但未能奏效。1920年,在总统选举中被p。e。卡列斯、a。奥夫雷贡和韦尔塔3人组成的集团击败。同年5月21日被杀害。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是谁?

    居里夫人是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女『性』科学家,也是第一位一生两次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

    1867年11月7日,居里夫人出生在波兰华沙的一个教师家庭,她从小就很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中学毕业后,她当了家庭教师。1891年她只身前往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求学深造,1893年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94年又获得数学硕士学位。几乎与此同时,科学之缘将她和皮埃尔·居里吸引到一起。1895年两人结了婚。1903年,她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8年之后的1911年,居里夫人又因为成功分离了镭元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出乎意外的是,在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她并没有为提炼纯净镭的方法申请专利,而是将之公布于众,这种做法有效地推动了放『射』化学的发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居里夫人倡导用放『射』学救护伤员,推动了放『射』学在医学领域里的运用。之后,她曾在1921年赴美国旅游并为放『射』学的研究筹款。居里夫人由于过度接触放『射』『性』物质于1934年7月4日在法国上萨瓦省逝世。

    你知道锡安主义运动吗?

    19世纪末,欧洲出现大规模反犹太主义浪『潮』。同时,犹太人中也兴起了锡安主义运动,提倡建立犹太人的民族国家,支持犹太人在以『色』列土地建立家园。1897年,瑞士巴塞尔举行的第一次世界锡安主义组织大会把目的地定在以『色』列故国,即巴勒斯坦。锡安主义者向世界各大国家,包括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呼吁支持。俄国因为积极迫害犹太人,成为他们的敌视对象。当时,大英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且近年来犹太人在那里的生活较为安定和受保护——英国首相之一的本杰明·迪斯雷利本人就是犹太裔。因此锡安主义者们把英国当成重要的潜在合作伙伴。英国的化学家哈伊姆·魏茨曼利用他的高层关系,积极游说英国『政府』支持锡安主义运动。

    虽然锡安主义建基于犹太人的宗教传统对以『色』列土地的联系,但现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