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科学养鹅-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剖检时腹腔有腥臭味,内有多量卵黄状物质,卵泡变形、变色和变性,有的卵泡破裂。体态消瘦,丧失产蛋能力。发病公鹅*肿大,有黄色脓性或干酪样结节。

    【病理解剖】

    大肠杆菌败血症:2周龄以内的雏鹅主要表现为实质器官充血、淤血和变性等败血症变化。3周龄以上的雏鹅病变与传染性浆膜炎很相似,可见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腹膜炎和肝周炎,脾脏有白色坏死灶。肠黏膜充血、出血,泄殖腔内残存稀薄、恶臭的粪便,少数病例腹腔有积液。

    卵黄性腹膜炎:肠黏膜上有针尖大小出血点,卵子变形,呈灰色、褐色、酱色等异常色泽,卵黄变性、破碎,腹腔有凝固性硬块,有肠管粘连,雏鹅气管有黄白色带泡沫的分泌物,肺气肿,肝质脆、肿大,表面有出血和坏死斑,脾充血肿胀,有肺炎变化。通常出现输卵管炎的病变,表现为病禽输卵管膨大,管内有条索状干酪样物。

    肠炎:是禽大肠杆菌病的常见病型。主要见到肠黏膜充血、出血,肠内容物稀薄并含有带血黏液。脚麻痹,眼睛失明。

    带菌蛋或蛋壳表面被污染可发生死胚或幼雏卵黄感染。感染的胚胎多在孵化后期死亡,出壳的弱雏卵黄吸收不良,卵黄呈污褐色。病雏并发脐炎,多在出壳后6天内死亡。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虽能作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做细菌学检查。大肠杆菌可以在普通的营养琼脂上生长良好,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长成红色的菌落。细菌广泛分布于病鹅卵巢、输卵管、腹水、*及眼结膜等处,从心血、肝、鹅胚的死胚中能分离到本菌。

    【防治】

    (1)预防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种蛋传播本病,如淘汰病鹅,种蛋消毒,搞好孵化器具的清洁卫生等。发现慢性病例,可适当喂抗菌药物。调整禽群密度,注意鹅舍空气流通和温、湿度变化,搞好饲料、饮水卫生等,均有助于控制本病。

    近年来,已经有生物制品厂选择常见血清型的菌株,研制了多价大肠杆菌灭活疫苗,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可以选择试用。对于免疫效果不理想的养殖场,分离本场的流行菌株试制大肠杆菌灭活苗,可以较有效地控制本病发生。

    (2)治疗 药物治疗应选用敏感的抗菌药或者抗生素,在患病的早期进行。药物种类最好根据药敏试验来选择,以提高治疗效果。治疗病禽的同时,做好禽舍的清洁消毒,消除诱因,可使发病与死亡明显减少。

    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1万~2万单位)、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类、壮观霉素(每千克体重30~40毫克),每天肌内注射1~2次,连用3天。

    复方磺胺甲基异口恶唑(0。1%~0。2%)、恩诺沙星(50~150毫克/千克)、氟苯尼考(50~100毫克/千克)饮水或者拌料,连用4~5天。

    skbshge

(六)传染性浆膜炎() 
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输卵管炎和脑膜炎为特征,是危害鸭和鹅的主要疫病之一。

    【病原】 鸭疫里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无芽胞、不能运动的不发酵杆菌。鸭疫里氏杆菌有多种血清型,至少已发现19个血清型,我国已经鉴定的血清型有1、2、6、10、11、13、14型等7种,其中1、2、10型占总分离株数的96%。病菌对环境抵抗力不强,对热和理化消毒敏感。

    病原菌分类上属于里氏杆菌科,不同血清型菌株间缺乏有效的免疫保护。

    【流行特点】 鸭对本病最易感,鹅也可以感染。自然条件下,2~7周龄的鹅易感性高,8周龄以上发病少,成年后几乎不发病。鹅群一旦感染可以长期带菌,难以清除。

    疫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且常常和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混合感染。带菌和发病鸭、鹅是主要传染源,通过直接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和环境传染。不良的饲养条件和气候的变化往往成为本病发生和流行的诱因。饲养方式的改变,如由圈养改为放牧时会促进本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 发病仔鹅精神委顿,羽毛松乱,食欲减退以至废绝,翅无力下垂,轻度咳嗽,眼、鼻分泌物增多,眼周绒毛因眼分泌物增多致粘连,鼻腔因分泌物凝结后堵塞致呼吸困难。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昏睡、腿软,不愿走动或行走蹒跚,部分个体出现跛行,跗关节炎症肿胀。死前出现神经症状,如痉挛、摇头、震颤、头颈和双腿伸展呈现角弓反张。病程一般为2~3天,日龄较大的鹅可达1周以上。幸存鹅生长受阻。死亡率差异较大,为5%~75%,与发病日龄、饲养方式、环境优劣、病菌毒力和应激等因素有关。

    【病理解剖】 眼鼻周围黏液较多,特征性病变为全身浆膜面的纤维素性炎症,如心包膜、肝表面、气囊壁等黏附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脏淋巴小结坏死,呈斑驳状。胰腺可见出血点,肾脏出血,小肠和直肠黏膜出血,泄殖腔内有灰白色或绿色浆样稀粪。有的病例,打开颅腔,可见到纤维性脑膜炎。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或判断是否有混合感染则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鸭疫里氏杆菌的分离可以使用血琼脂平板,并在烛罐培养36~48小时,可以见到细小露珠样的菌落。

    【防治】 鹅场应建立综防措施,杜绝病原进入,禁止从有病鹅场引进苗鹅和种鹅,且应远离鸭群。非清净场应采取彻底消毒、淘汰鹅群等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减少饲养过程中温、湿度变化等应激因素,并在易感期投喂预防性药物以及疫苗免疫接种。

    目前仅有四川农业大学研制的灭活疫苗获得批准。中国农业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已初步研制成鸭传染性浆膜炎灭活疫苗,7~10日龄注射免疫后,1周左右产生免疫反应,具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病原菌血清型多,由一种或几种血清型生产的菌苗对不同血清型之间不能提供足够保护,应该使用与本场流行或者本地区流行菌株的血清型相同的灭活苗。

    及时淘汰病重鹅。同群鹅应根据病况分群饲养,鹅舍及运动场应彻底消毒,水源应更换或以漂*消毒。病鹅群和受威胁鹅群及时投喂抗菌药,可显著减少发病死亡。在污染严重的场地连续饲养,病菌极易产生对常用药物的抗性。所投药物最好以药敏试验筛选,并制定药物的使用长期计划。病菌对多种抗菌药敏感,如磺胺类药、青霉素类、头孢类、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林可霉素、红霉素、喹诺酮类、强力霉素、氟甲砜霉素等,而对卡那霉素、多黏菌素有抗性。治疗用药,一般每天2次,连用3~5天。具体治疗方案可以参见大肠杆菌病。

    skbshge

(七)禽霍乱() 
禽霍乱又叫禽出血性败血症(禽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烈性传染病,鸡、鸭、鹅等家禽和野鸟都可发生,通常呈现季节性和区域性流行,对产蛋家禽和种禽造成很大损失。

    【病原】 本病的病原体是多杀性巴氏杆菌,革兰氏阴性的小杆菌,不运动,不形成芽胞,多呈单个或成对出现,在组织、血液和分离培养物中的菌体呈两极染色,有荚膜,大小为0。2~0。4微米×0。6~2。5微米;禽巴氏杆菌对化学、物理因子的抵抗力不强,用5%石灰乳、或1%~2%漂*水溶液、或3%~5%煤酚皂溶液,可以在数分钟内起到杀灭作用;病菌在自然干燥的情况下很快死亡;在血液、分泌物及排泄物中能生存6~10天;在死鹅体内,可生存1~3个月之久;高温下立即死亡。

    【流行特点】 家禽和野鸟都可感染,鸡和火鸡易感,鸭和鹅次之。病禽和带毒家禽(如新购进带菌病禽和野鸟、禽群内的慢性带菌禽等)是主要的传染源,病禽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带有大量病菌,污染了饲料、饮水、用具和场地等,会导致健康禽染病。饲养管理不良,长途运输,天气突变和阴雨潮湿等因素都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临床症状】 潜伏期12小时至5天。按病程长短一般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型。

    (1)最急性型 常见于本病爆发的最初阶段,无明显症状,常在吃食时或吃食后突然倒地,迅速死亡。有时见母鹅死在产蛋窝内。有的晚间一切正常,吃得很饱,次日早晨即发现不少鹅只死亡。

    (2)急性型 病程稍长,表现为精神委顿,离群独处,羽毛松乱,不喜活动,食欲减少或废绝,渴欲增加,口鼻中流出白色黏液,并常有下痢,排出黄色、灰白色或淡绿色的稀粪,有时混有血丝或血块,味恶臭,发病1~3天死亡。

    (3)慢性型 多发生在本病的流行后期,病鹅日趋消瘦、贫血,腿关节肿胀和化脓、跛行,最后消瘦衰竭而死。少数病鹅即使康复,也生长迟缓。

    【病理解剖】 最急性型病变不明显。急性型,皮肤(尤其是腹部)出现发绀。心外膜和心冠脂肪有出血点。肝肿大、质脆,表面有灰白色针尖大小的坏死点等特征性病变。胆囊多数肿大。肠道以十二指肠和大肠黏膜充血和出血最严重,并有卡他性炎症。肺充血和出血。慢性型常见鼻腔和鼻窦内有较多黏性分泌物,面部水肿,关节、肉髯发生肿胀,含有干酪样渗出物,个别可见卵巢充血。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细菌学检查。对急性死亡的病例可自心、肝、脾和骨髓等部位分离细菌,也可以制作心血涂片或肝触片经美兰染色后观察两极浓染球杆菌;慢性病例只能自病变部位分离细菌。

    【防治】

    (1)预防 养鹅场应建立和健全严格的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制度。由外地购入的雏鹅必须加强检疫,以防疫病传播;在本病常发地区,应定期进行预防注射。目前常用的疫苗有禽霍乱蜂胶苗、禽霍乱氢氧化铝菌苗和禽霍乱弱毒活菌苗,一般免疫期为3~6个月,保护率60%~70%;但由于细菌血清型的差异,免疫效果还不够理想。应用发病禽的病料或者分离菌制成自家灭活菌苗进行免疫接种,常可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发生本病时,应及时采取隔离治疗、扑杀病鹅和消毒等有效措施,尽快扑灭疫情。

    (2)治疗 大多数抗菌药和抗生素对本病都具有一定的效果,通过药敏试验进行药物筛选往往可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一般情况下建议的治疗措施为注射禽霍乱灭活疫苗同时应用治疗药物,药物使用2个疗程,每个疗程4~5天,2个疗程的间隔为2~3天,以防疫病复发和迁延。常用的治疗药物有以下几种。

    磺胺类药物:磺胺…6…甲氧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甲基异口恶唑,按0。05%~0。2%混于饲料中喂服,或用其钠盐配成0。05%~0。1%水溶液饮服,连喂3~5天。

    抗生素:土霉素(0。05%~0。1%)或者氟苯尼考(50~100毫克/千克)混于饲料或饮水中,3~4天为1个疗程。

    喹诺酮类:恩诺沙星按50~100毫克/千克或者诺氟沙星按100~200毫克/千克拌料或者饮水,3~5天为1个疗程,效果良好。

    skbshge

(八)鹅沙门氏菌病() 
本病又称鹅副伤寒,副伤寒是各种家禽都发生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主要危害幼鹅,散发,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表现为腹泻、结膜炎和消瘦等症状,成年鹅呈慢性或隐性经过。

    【病原】 病原主要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该病病原抵抗力不强,60℃15分钟失去致病性,直射日光或煮沸都能很快将其杀死,普通消毒药能很快使之灭活。但该菌在土壤、粪便和水中能生存很长时间,最多达280天之久。

    【流行特点】 病禽和带菌禽是本病外源性感染的传染源;同时本菌又是条件致病菌,鹅可以长期甚至终生带菌而外表健康,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生内源性感染。雏鹅的感染主要是种蛋带菌、在孵化器和育雏室内相互传染所致。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次是污染的种蛋的垂直传播,少数情况下可通过呼吸道传播。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土壤及鹅舍环境等都是本病的传播媒介。各种应激因素,如不良的环境、不利的天气、长途运输等都是促使本病发生的诱因。

    【临床症状】 经蛋垂直传染的雏鹅,在出壳后数日内很快死亡,无明显症状。出壳后感染的雏鹅,表现食欲不振、腹泻,粪便为稀粥样或水样,呈黄色或黄绿色,沾污肛门周围的羽毛。鼻流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腿软、呆立、嗜睡、缩颈闭目、翅膀下垂、羽毛蓬松;呼吸困难,常张口呼吸。多在病后2~5天内死亡。慢性者消瘦,排白色稀粪,生长不良,呼吸困难,死亡率为10%~50%,部分病禽痊愈后成为带菌者。成年鹅症状较轻或呈隐性经过,渐进性消瘦,种鹅患此病时,产蛋量减少,种蛋质量下降,孵化率下降。

    【病理解剖】 雏鹅的主要病变在肝脏,肝肿大、充血、表面色泽不均,肝实质内有细小灰黄色坏死灶(副伤寒结节);脾肿大,质地变脆,肾脏苍白;肠道弥漫性出血、充血,淋巴滤泡肿胀;盲肠肿胀,内容物有干酪样的栓塞。种鹅的病变往往差异较大,病死鹅多见出现卵巢变性和输卵管炎症。

    【诊断】 本病缺乏特征性症状及病变,经临床和剖检检查可作疑似诊断,确诊只能做病原学检查。

    【防治】

    (1)预防 预防本病最主要的方法是保持种鹅健康,慢性病鹅必须淘汰。孵化前对种蛋和孵化器进行严格消毒。雏鹅与成年鹅分开饲养,并做好卫生消毒及饲养管理工作。引种时要进行沙门氏菌检疫,杜绝病菌进入养殖场。

    (2)治疗 重病禽应及时淘汰,禽舍和场地要彻底消毒,最好更换表层土。轻病禽应隔离治疗,可选用卡那霉素(30~50毫克/千克)、恩诺沙星(10~20毫克/千克)、氟苯尼考(10~20毫克/千克)肌内注射;同时全群使用诺氟沙星(200~300毫克/千克)、恩诺沙星(100~200毫克/千克)、氟苯尼考(100~150毫克/千克)等,加入饲料或饮水中,连服5~7天。磺胺类药物也可以选用,但应注意,不可盲目加大剂量和加长疗程,以免中毒。

    值得注意的是,饲料中若长期添加抗菌药物,容易导致抗药菌株的产生。因此,除平时应尽量控制不必要的用药外,还必须考虑交替使用各类药物。

    skbshge

(九)曲霉菌病() 
曲霉菌病见于多种禽类,幼禽尤为常见,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本病特征是肺和气囊广泛性炎症和小结节。在南方潮湿地区,时常在鸡、鸭、鹅群中爆发。

    【病原】 本病主要的病原体为子囊菌纲曲霉菌属中的烟曲霉,有时还可分离出黄曲霉和黑曲霉,偶尔也可从病灶中分离出青霉菌和白霉菌。曲霉菌类能产生毒素,黄曲霉B1毒素有较强致病作用,是血液毒、神经毒和组织毒,并能产生痉挛和麻痹,能使肺产生病变、肝硬化和诱发肝癌。

    曲霉菌在自然界适应能力很强,一般冷热干湿的条件不能破坏孢子的活力,煮沸5分钟才能杀死,120℃干热60分钟才能失去发芽能力,对化学消毒药有较强的抵抗力,5%氯胺10分钟、2%碘化钾10分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