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刺梨花开又一年-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刺梨花开又一年》作者:朱杨(完结)

☆、有关刺梨的传说

  刺梨是云贵高原及攀西高原特有的野生资源,以贵州为主产,云南次之;四川西部凉山地区也有分布,另外,重庆的潼南县桂林镇也有很长的繁殖历史,自今仍广泛分布山区中,被当地人称为“刺李子”。
  贵州的毕节、六盘水是刺梨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省会贵阳的周边分布亦广。可以说,刺梨在贵州作为药食两用品种已有很久的历史。人们把它作为水果来吃,或者用于泡酒已成为习惯。到了每年的8—9月产新季节,大街小巷都能看见有刺梨干果和鲜果出售,并且有厂家把它视为“炎黄圣果”进行开发,生产成饮料进入超市。相传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十万大军七擒孟获的故事是我国男女老少皆知,故事中,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征服了孟获,保障了蜀国的安全,也倾倒了每一个听故事的人,但是,其中有一段故事却为人民鲜知,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当时孟获起兵造反在云贵边界新仪、安顺一带,那里是亚热带气候,经常是瘴气弥漫,瘟疫流行。且说诸葛大军浩浩荡荡到达安顺,正逢当地雨季,大军捡高地扎寨,埋锅做饭。并派人四处打探军情。正欲点兵,突然,中军来报。大营内许多军士不知怎么回事,腹痛恶心,病倒许多。诸葛亮闻报大惊。这十万大军是国家安全的命根子,不能有任何闪失啊!假如平不了孟获,边境将永远没有宁日了。他命令随军医师前往治疗。谁知,军士服药后一点起色都没有。反到更加沉重,这如何是好呢?诸葛亮愁绪交加,也病倒了。
  在这危难之时,突然有人前来求见诸葛亮,说有良策告知!诸葛亮急忙招来大营。此人乃汉人,人称“醉葫芦”先族为刘邦军士,后因为作战受伤被当地土人收留治疗,后来就留在了此地。他很仰慕诸葛亮,又听说刘备是刘邦的后裔。现在有难,急忙前来献策!
  他问请了诸葛亮及其众军士的病情,不慌不忙地从怀中掏出一个葫芦,拔开塞子,喝了一口,这时,一股奇香冲进大家的鼻孔。醉葫芦把葫芦递到军士手中,让其献给诸葛,诸葛只喝了一口,便觉的心旷神怡,诸病全无,大喜,当即让帐下军官试之,军官当场也好了许多。诸葛亮问刺梨醉葫芦,我乃十万大军,生病者已经占了三成,如何处置。只见醉葫芦笑曰。我有良策。请派人跟我来!
  不一会,众军士用马匹带回十几个大坛子,全部是幽香无比的好酒,凡生病者每人一杯,众军士喝下此酒,病体痊愈,并且功力大增。三军无不欢欣鼓舞。以为逢上仙人搭救。士气大震,为夺取关隘,七擒孟获打下了基础。
  事后,诸葛亮问醉葫芦这酒为什么有如此神力,醉葫芦说:云贵边界新仪、安顺一带的瘴气弥漫和瘟疫,唯一治疗的办法就是用云果(刺梨),只见醉葫芦指着高山悬崖上的一丛小树,看,云果,众人一看,果然,云层环绕高山悬崖,隐约看到一排小树,有红点片片。啊!云果!诸葛亮急忙让随军医师记下,并让军士采集样品,使其成为军中圣品。




☆、刺梨简介

  刺梨为蔷薇科植物,又名茨梨,是黔中大地的天然野果,是滋补健身的营养珍果。属野生小灌木,四至五月开粉红、红或深红色的花,夏花秋实,八至九月果实成熟。果实为黄色,果肉脆,成熟后芳香扑鼻,富含维生素C,被称为“维C之王”。
  刺梨的药用价值很高,其花、叶果、籽都可入药,有健胃、消食、滋补、止泻的功效。果实是加工保健品的上等原料,成熟的刺梨肉质肥厚,味酸甜,果实富含糖、维生素、胡萝卜素,可加工果汁、果酱、果酒、果脯、糖果等,刺梨也是一种很好的观赏花卉和绿篱植物。
  
  在良田沃土中,是看不到茨藜扎根的身影的。只有漫步在山野路旁、泥梗小道,小小的茨藜丛才会映入眼帘。不管旱与涝,茨藜总是很谦卑,如迎若让。
  春末夏初,乡村的田野到处都可观赏到美丽的刺梨花。刺梨多分布在路边、溪河、水塘两边或田坎、坡脚、山谷等荒野处。细细观察,刺梨花朵朵向阳、朵朵鲜红、朵朵沐浴着阳光雨露。刺梨把根扎在山野,不与桃李争沃土,不与杏桂斗芬芳,默默地生长,默默地为世人奉献自己的一切,从不张扬。
  夏天,那绽开舒展的粉红花瓣,远远看去,似点似团,如火如霞,显示出勃勃生机和火一般的热情。金黄色的花蕊和淡淡的飘香,引来很多可爱的小金虫觅食其间。到了秋天,带刺的茨藜果挂满了枝头。小小的茨藜果虽刺手却惹人喜爱,它没有葡萄的晶莹透亮,也没有水蜜桃的丰满壮实,更难比石榴那样的光洁耀眼,唯有那带刺的小罐,酿出独有的酸甜美味,透溢出醇郁的质朴无华。
  “好花红,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生在刺利树,哪朵向阳哪朵红;好花鲜,好花鲜,好花生在刺梨尖,好花生在刺利树,哪朵向阳哪朵鲜。”这首脍炙人口的布依民歌以其优美的旋律唱遍了大江南北,是布依民歌的代表作,是布依人民的骄傲。
  
  




☆、重生

  “哦也,终于考完了!”她可以好好休息了。她都想好了,一定要看个两天两夜的电影再回家,O(∩_∩)O哈哈~
  苏茨藜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走出了考场。她要跟这栋楼告别了,从去年夏天开始,这半年多来,她一直在这栋楼里准备考研,考场也设在这里,如今终于可以告一段落,想想下一阶段的事了。她回头看了教学楼一眼,考生们正蜂拥而出,警卫在维持现场的秩序,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和谐美好。这次她考得不错,上研应该是没啥问题了,总算对妈妈有个交代了。
  回到宿舍,依旧是冷清清的,大四没什么事儿,舍友们有的找工作,有的保研,这个时间都回家了。打开电脑,下载了几个最近正火的电视剧,她开始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之前准备考研都没时间娱乐,现在她都要补回来。想到这过去的一年,她真是感慨颇多,从妈妈过世,保研失败,到决定考研然后开始准备,再到报名参加考试,中间付出的心力,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曾经为了一道不懂的题去拜访好几个不曾谋面的老师,也曾经为拿到学校的内部资料而多方求助,曾经为了给数学和专业课节约时间打着台灯熬夜看政治的红宝书,曾经把做过的真题再重新算了一遍又一遍。幸运的是,她的努力没有白费,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应该是可以上榜了。
  
  苏茨藜不知道自己睡了多久,当她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在家里自己的床上了。
  
  她已经到家了?怎么她自己没印象,坐火车做晕了?
  不对啊,自己不晕火车的。难道是之前用脑过度,现在开始不记事儿了?看来以后还是不能这么拼。她暗暗想到。
  “阿藜,你怎么还不起,太阳都晒屁股了,快点起来煮饭,前两天你不是说想吃粽子,吃完早饭你到后山上去摘一些竹叶,要是不够,再问你大姐家那里摘点枇杷叶回来。”
  这是,妈妈的声音?!
  她是在做梦吗,居然梦到妈妈还在?
  妈妈去年过世的时候,她在学校里考试,听到消息赶回来的时候,已经天人永隔了,为此她还消沉了好一段时间。
  
  “你起了没有?再不起我就要过来打人啦。”妈妈继续在外面说道,这老三,最近怎么越来越懒了,每天起这么晚,肯定昨晚又熬夜看电视了。
  苏茨藜心里正奇怪,穿着睡衣就跑了出去。看到站在院坝里面那个好久不见的身影,顿时流出了眼泪。
  “妈……”;她以为,自己这辈子再也没机会叫一声妈妈了。
  “你眼睛肿个红红的?哟,是不是感冒了,还掉眼泪。我就说让你晚上不要看电视看到太晚嘛,现在好了,感冒了吧,看你长不长记性。中午你别忙去摘竹叶,我先领你去诊所那儿看看。”有病还是得早治,她之前那个男人,就是有病不治最后活活拖死的。
  “妈,我没事,没感冒。刚才有个蜢蜢跑我眼睛里头了。”她不管这是不是梦,她的妈妈还在,如果是梦,她愿意一直活在梦里。
  “那我给你吹吹,来。”说着苏妈翻起她的眼皮,很有技巧地吹了几下。
  “动动眼睛,还在么?”
  “不在了,妈。您歇着,我来做饭吧。”说着阿藜接过苏妈手里的盆,进屋里去舀米。”
  “你别舀多了,今天就我跟你爸我们三个人吃。”苏妈在外面提醒道。
  “恩,那舀几碗米?”她好多年不做饭有些忘了。
  “一碗就行了,我们也吃不了多少。一会儿你去菜地里拔一窝白菜,再炒个洋芋片就行。”苏妈并没有疑心,她家这个老三经常把饭煮多,她已经见怪不怪了,不过她炒的菜还不错,算是得了她的真传。
  “好。”苏茨藜在屋里应了一声。
  
  阿藜舀了一碗米,拿到家旁边的水井去淘米,看着似曾相识的水井,她终于意识到事情不对头了。水井是村里人公用的,她记得前几年大家集资把水井重新修葺了一番,顺着出口开出很多小沟,旁边的青石板也换成了混泥土的,如今怎么还是原来的样子?还有家里,她们家大姐结婚以后装修过一次,墙上都重新粉刷过,地上都贴了瓷砖的,刚才她太激动没留意,那地面明显还是混泥土的啊。再看看水里自己的影子,脸圆圆的,没变,还好,但是,她的头发!她们三姐妹都继承了妈妈的优点,发质都好的不像话,一头青丝总是让同学们羡慕,她记得自己初中的时候头发是很长的,上了高中就剪掉了啊,而且大学里烫烫染染,哪里是眼前的这个样子!她是在做梦吗,这梦未免也太真实了。
  她可不太相信网上那些重生什么的,“应该是太想见到妈妈了。”阿藜跟自己说道。
  “哟,三妹淘米啊!”水井旁又来了一个人,阿藜抬头一看,不是大姐是谁,她记得大姐明明跟妈妈一样是剪了短发的啊,对了,妈妈刚才好像也是长发,看来她真的是在做梦了。说起来阿藜家的家庭结构有些奇怪,大姐是爸爸的弟弟的女儿,但是她的儿子居然跟阿藜一般大了。
  
  这还要追溯到爸妈结婚以前,她小时候听妈妈抱着她说过,爸妈之前都是结过婚的,不过因为双方的配偶都死了,之后经人介绍才组成了这个小家,爸爸之前是没有孩子的,而妈妈,在嫁给爸爸之前,还曾经生过三个孩子,她小时候也见过那个男孩来问妈妈要钱,对他们的印象并不好,不过后来妈妈过世,他们来送葬的时候,她忽然觉得很亲切,原来血脉亲情真的是很奇妙的东西。
  爸妈结婚晚,生下她们姐妹三个就更晚了,所以才会有现在这种侄子和姑姑一样大的状况。去年大姐的小儿子都结婚了,还生了一个女儿,她就直接荣升成奶奶级别的人物了。苍天啊,她才二十一岁呢。不对,看现在梦里这个年纪,应该是初二或者初三的样子。
  “嗯,大姐,你洗菜呢,你们家的菜种的真好。”她由衷的夸奖到,看那绿油油的青菜,棵棵都那么健壮。
  “哪家不是这样种的,你要是想吃,自己去我家地里拔,就种在挨着你家秧田那一块。”大姐边手脚麻利的洗菜边跟她聊天,阿藜他们这里种的是水稻,所以每家几乎都会固定一块水源好的田当做秧田,每年四月份左右用来育苗,五月份就可以将水稻苗拔起来,转移的别的水田里面去,这也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活。当然是在人多的情况下,想她们家现在人这么少,插秧都是力气活,要请人才行。
  “好啊,不过我们家青菜都多得吃不完了。我淘好了,先走了啊,大姐你在后头。”她淘好了米,起身回家。
  
  阿藜家的家庭结构是这样的,爸爸妈妈各有五兄妹,而且爸妈都是老大。
  爸爸这边的话,有三个妹妹,一个弟弟,大姑叫苏梅,嫁的地方比较远,阿藜长这么大只去过一次,没什么特别大的印象。大姑应该是有两个儿子,但是过得并不好,爸爸每次说她太软弱,自己儿子都管不好,别弄得老了没人送终。她最后一次见大姑是在妈妈的葬礼上,那时候大姑穿着一件花袄子,从怀里掏出几张邹巴巴的零钱让她拿去买吃的,看来她的生活并不如意。
  
  相比大姑,二姑就好命多了,她嫁到了城里去,如今算是儿孙满堂,每天打打太极,逗逗小鸟,每次过年阿藜家里都要给她家里送点特产什么的过去,要说她在城里也不缺,但就是表个心意,而且二姑对她们三姐妹很好,完全不像婶婶那么刻薄。
  说起婶婶,不得不提到小叔,婶婶是小叔的妻子,好像比小叔大些,她跟小叔一共有四个孩子,刚才阿藜淘米遇到的就是她的大女儿,嫁到了邻居的张家,然后就是大哥,二哥,四姐了,他们都已经婚嫁了,大嫂是个泼辣的妹子,不过人心眼还不错,她跟大哥有一女一男,阿藜很喜欢着两个孩子;二嫂很温柔,有事时候阿藜觉得她配给二哥真是浪费了,二哥那个身材啊,啧啧,他们有两个儿子;四姐嫁到了不远处的刘家村,姐夫很帅气,也是有一男一女,不过好像婆婆不太喜欢女孩,好好的一个女娃,被取了男娃的名字,阿藜能理解老人家希望多子多孙多福气的想法,但是,这样明目张胆的给人难堪,真是让人愤恨。
  
  再就是小姑了,小姑嫁的很远,在广州,她的婚礼家里都没人参加,因为路费太贵了。阿藜共见过小姑两次,都是她来探亲的,很时髦的女子,就是不知道是否幸福了,她的丈夫都快到爸爸的年纪了。
  再说她们家,大妈(爸爸之前的妻子)不能生,后来得病去世了,所以爸爸之前没有孩子,只有他跟妈妈生的三个女儿,估计原来也是想要一个男孩的。妈妈再嫁之前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本来她不想改嫁的无奈婆婆逼人太甚,只好抛下幼子嫁给了爸爸。
  
  苏妈心里一直很愧疚,当年她走的时候小儿子才几个月,她想一起抱过来,老苏也同意,结果婆婆死活不许,为此她总是觉得亏欠他很多。老苏对她很好,这几年也没能为他生个儿子,不是说不喜欢女孩,她这几个孩子都很好很乖,没让她怎么操心,只是就凭老苏这么多年没跟她拌过一句嘴,她就觉得于心不安,估计老苏也有遗憾吧。
  阿藜昨晚早饭之后爸爸也回来了,说过几天就可以准备栽秧了,看着精神的爸爸,想到现实里他的一头白发,阿藜恍惚了。
  就让她做个美梦吧,她暗暗的想到。
                          
作者有话要说:端午吃粽子是偶们那儿家家户户必备的,不过里面的馅儿是肉的,不知道看文的筒子们有木有南方的?
PS:开始的家庭简介亲们觉得罗嗦的可以直接跳过;
文比较慢热;总体来说就是一个伪大姐被伪正太慢慢吃掉的故事。喜欢的亲们可以收藏下养肥再看。第一卷家长里短风土人情较多,节奏较慢,喜欢快节奏的亲可以直接从第二卷开始
此文日更,预计近期完结,完稿大约30W。




☆、赶集

作者有话要说:炸洋芋,豌豆粑,魔芋豆腐,凉剪粉都是贵州的特产,几乎各地都用,口味不一,在贵阳路边常见。
筒子们,求收藏,求推荐哇,最上面左边就是,看文的童鞋给个评论哇,拍砖也可以滴
温馨提示:此文第一卷家长里短,第二卷大约是校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