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韭菜葱蒜栽培技术-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skbshge

(二)大蒜的复壮和留种方法() 
首先需加强田间管理。在大蒜栽种和生长全过程中,做到择地选瓣,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培育壮苗,肥水齐下,催秧催薹,收薹勿误,保护叶片,水肥催头,收蒜及时,晾晒干燥,选头编辫,贮存妥当,毋热毋冻。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选头选瓣

    大蒜收获时要严格选种,选择头大底平而圆、无畸形瓣,无损伤,大小均匀,皮色、肉色、分瓣符合本品种特性的蒜头,单晾晒,单编辫,单收藏。栽蒜时再选,剔出受热、受冻害及磕碰致伤的烂瓣、伤瓣、软瓣及发黄的蒜瓣,并选大瓣栽种。选头选瓣要年年进行,可以提高种性。

    2。易地换种

    选地区和栽培条件差异大的地方换种。如相同纬度的山区和平原,粮区和菜区等。

    3。气生鳞茎繁殖

    气生鳞茎要在蒜头完全老熟、植株干枯时采收,用剪刀剪取蒜苞单贮。翌年播种可得独头蒜;单收单贮后,第三年播种可得壮实饱满、复壮的分瓣蒜。用这种分瓣蒜作种,产量就较高。生产时可在大蒜本田中划出一定面积,每年采收气生鳞茎,单种单留,培养2年,可解决蒜种的自给问题。

    skbshge

(一)二次生长() 
即复瓣蒜的生长,是大蒜到收获期不休眠、外层或内层鳞芽继续生长(图5…17)。发生原因是由气候、栽培条件或遗传基因等引起。蒜种贮藏期间如遇低温、高湿;秋播大蒜如遇暖冬、倒春寒,或早播、浅播、栽植过稀,或地膜覆盖致发育提前等情况均有关系。预防方法是引种时应注意选择二次生长率低的品种,避免南种北引,适期播种和合理密植,避免早播,巧施肥水等。

    图5…17 大蒜分杈现象(仿杨印祜、任省鉴)

    skbshge

(二)面包蒜() 
是鳞茎体积增大,但内部松软干瘪,无食用价值。发生原因是氮肥过剩,磷、钾肥少,必需元素铜、钙、硼缺乏,光合作用产物不能向贮藏器官运输,地膜覆盖促进发育更易发生。预防方法是:科学配方施肥,氮、磷、钾比例以4。2∶1∶3。8为适,及进行轮作深耕、平衡表层土壤的微量元素,用地膜覆盖栽培时尤须注意提早施肥等。

    skbshge

(三)散瓣蒜() 
是蒜皮不能包裹鳞芽致蒜头开裂散瓣。发生原因是有些品种皮薄而脆容易破裂;或地涝土湿、蒜头外皮褐变腐烂、茎盘枯朽;或早播早衰外皮干枯;或田间操作不慎损伤蒜头外皮;或收获迟,大蒜已散头;或地干,拔蒜时折断假茎致蒜头中心无柱;或晒蒜时遭雨淋致茎盘腐烂。预防方法是:选择适当品种,适期播种,高畦栽培,旱灌涝排,蒜头膨大期不中耕,抽薹时保护叶片,适期收获,收获前浇起蒜水,收获后及时晒蒜、遮雨避湿防止茎盘腐烂等。

    skbshge

(一)蒜薹、大蒜的贮藏特点() 
蒜薹、蒜头是一季生产、常年供应的耐贮藏蔬菜。蒜薹一般于5月下旬至6月初采收,这时气温较高,采收后10余天,薹苞即膨大或开放,薹梗褪绿变黄、发糠和纤维化而丧失食用价值。如将蒜薹贮藏于低温、低氧、高二氧化碳及适当保湿下,就能较长时间贮存,做到周年贮存,随时供应市场。

    用于贮藏的蒜薹应适时采收。要求品质较嫩,组织未纤维化,顶端花球未充分膨大,并缩短采薹、运输及前处理时间,免得入库前已老化。质量要求是:质地脆嫩,色泽鲜绿,成熟适度,不萎蔫糠心,基部不老化,薹苞绿色,不膨大,不坏死,无虫害,无损伤,无划薹,无杂质,无病斑,无畸形,无霉烂,未雨淋及未发热出汗等。还要剔除过细、过短、质量差、有损伤的蒜薹,用塑料绳在距薹苞3~5厘米处捆把,每捆0。5~1千克,再行贮藏。此外,应控制贮藏库的温度,变温幅度在1℃范围内,如库的温度变动幅度大,包装及薄膜上易凝结水气,架上容易长霉菌,造成蒜薹腐烂。

    用于贮藏的蒜头应充分长成,未充分成熟的蒜头贮藏时易空心。但收获晚的蒜头也容易散头。大蒜收获后要充分晾晒,并经过自然休眠。休眠期的长短随品种而定,白皮蒜短些,2个月左右;紫皮蒜稍长些。大蒜通过休眠后,环境条件适宜时就会萌芽发根,如要继续贮藏,就要通过低温、干燥强迫其继续休眠。

    skbshge

(二)蒜薹、大蒜的贮藏方法() 
1。蒜薹的贮藏

    (1)一般贮存 将准备贮藏的蒜薹装筐,每筐约15千克,码叠成垛。在温度0℃±0。5℃、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的冷库或菜窖内,可贮存100天左右。

    (2)硅窗贮藏 用塑料袋贮存时,塑料袋剪去10厘米见方一块,黏合硅橡胶薄膜,扎口密封。因硅窗薄膜能自动调节塑料袋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蒜薹就可以在较长时间内贮存(图5…18)。

    图5…18 堆在库内的硅窗薄膜封闭集装箱

    (仿《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

    (3)气调贮存 将准备贮藏的蒜薹在0℃下预冷24~48小时,装入80厘米 × 110厘米的塑料袋内,薹苞朝袋口,每袋10~15千克,袋口扎紧,平放在冷库贮藏架上。利用自然降氧法降氧,即袋内蒜薹自然呼吸使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最适贮藏环境是袋内氧气含量3%,二氧化碳5%。一般每7天打开袋口1次,抖动袋子,更换袋内气体。袋内有水珠要擦去,再扎紧袋口,在库中温度0℃±0。5℃、空气相对湿度85%~95%条件下可贮藏9个月。如在塑料大帐内贮藏,快速降低氧气,维持罩内气体含氧量2%~5%,二氧化碳5%,效果也较好(图5…19)。

    图5…19 气调贮藏(仿陈功)

    1。帐顶2。帐底3。充气袖口4。抽气口5。取气口6。原料箱7。砖8。地面9。小沟10。卷边11。覆土

    2。蒜头的贮藏

    大蒜经充分晾晒后,便可选种、编辫。编蒜要在上午蒜秧回潮时进行,以免编辫时蒜秧折断。首先留出种蒜,其余的按蒜头大小分别编辫。一般每50头一辫,两辫一挂,不合规格的蒜头也应分等编辫,以便上市或食用。大蒜编辫以后,还要晒蒜辫,使其充分干燥。晾晒时要防雨、防潮、防热、防磕碰。贮藏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挂藏法 大蒜编辫晒干以后,少量挂在屋檐下,大量要搭蒜棚将蒜辫挂起。注意遮阴、防雨、防潮、防热、通风。立冬以后天气寒冷时,下架移到贮藏室,仍需注意通风,并随天气变化增减通风量。整个冬天尽量减少搬动以免碰伤,保持室温在0℃左右,防止温度过高致呼吸作用增强,消耗养分,使蒜头发芽、变软、发黄;或温度过低造成冻害。

    (2)堆藏法 蒜头晒干后,留2~3厘米剪去假茎,放在木箱、菜筐、塑料箱内,用骑马式堆垒在通风库或货架上,只要保持通风、凉爽、低温,都可收到较好的贮藏效果。

    (3)通风库贮藏 编辫后挂藏在通风、干燥、有木制或竹制梯架或横隔的通风库内,保持干燥、通风;注意调节温度,保持0℃左右。气温高时在通风口放冰块降温,低时用电热或火炉加温,并放锯末、稻壳、秸秆、刨花或生石灰吸湿。

    (4)糠藏法 利用砻糠绝缘性能,使贮藏环境中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及一定程度密封条件,有利于二氧化碳聚积,降低氧气含量和蒜头的呼吸作用。方法是在筐、箱或埋藏坑的底部铺一层厚约2厘米的砻糠,然后放一层2~3只蒜头高的大蒜,再放一层砻糠,如此一层一层堆至离容器口5厘米左右,上面仍用砻糠覆盖。别让蒜头暴露在空气中。

    (5)低温贮藏法 低温可抑制蒜瓣发芽和根的再生,减少贮藏损耗。大蒜贮藏前必须充分晾干,如果未晒干,温度高时会导致腐烂。贮藏的方法是先将大蒜充分晒干,然后贮藏在…6℃~0℃、空气相对湿度65%~75%、通风良好的条件下,能贮藏6~7个月,贮藏管理与洋葱同。

    (6)冷库贮藏 出口蒜头按出口要求严格挑选,经留桩、截须、去皮屑等整理后,装入编织袋,每袋20~25千克,袋口扎好,入库上架,货架要分3~5层便于快速降温。贮藏期间要严格温湿度和气体管理:温度的管理是蒜头先预冷2~3天,使袋中心的蒜头温度接近 …2℃~0℃,以后保持0℃,空气相对湿度60%~70%;气体浓度以氧气3%~6%、二氧化碳10%~15%为宜,当二氧化碳浓度高于16%时应加入适量消石灰,库内要定期通风,使库内袋内气体成分含量平衡。

    skbshge

(一)大蒜病害防治() 
1。大蒜病毒病

    又称花叶病,危害大蒜、韭菜、大葱、洋葱等。

    【症状】 叶片出现黄色条纹,或叶片扭曲、开裂、折叠,叶尖干枯、萎缩,或植株矮小、瘦弱,心叶停止生长,根系黄褐、发育不良,不抽薹,或抽薹后有明显黄色斑块等,鳞茎小,或蒜瓣须根少,严重时蒜瓣僵硬。

    【病原菌与发病条件】 由大蒜花叶病毒(GMV)及大蒜潜隐病毒(GLV)等多种病毒复合侵染引起。除气生鳞茎外,病毒分布于蒜瓣、苗株等部位。田间通过蚜虫、蓟马、线虫、瘿螨等传毒,或以汁液摩擦传毒。高温、干旱、缺肥、管理差、植株生长瘦弱,则蚜虫多、病害重。葱蒜类作物连作病害也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一是避免葱蒜类连作,与禾本科、豆科作物实行3~4年以上轮作。二是选择抗病品种、严格选种,剔除有病、虫和带毒种蒜,采用气生鳞茎繁殖,推广脱毒大蒜。三是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和除草等,使植株生长健壮;拔除病株,减少病原。四是种蒜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浸泡24小时杀螨;挂银灰膜条避蚜;消灭蚜虫、蓟马等传毒媒介。

    (2)农药防治 发病初期喷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烷醇·硫酸铜乳油1000倍液,或10%混合脂肪酸水乳剂100倍液,或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250~300倍液,每隔10天1次,共2~3次。各种农药要轮换使用。也可用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250倍液灌根,每株50~100毫升,每隔10~15天1次,连灌2~3次,可以喷淋与灌根相结合进行防治。

    2。大蒜匐柄霉叶枯病

    【症状】 危害叶片、叶鞘、薹茎和薹苞。因病原菌侵染时期和病程阶段不同,染病叶片可分为5种类型(表5…7)。叶片上病斑向叶鞘延伸,使叶鞘枯黄。雨后或潮湿时病斑表面密生黑色霉层,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和花薹变黄枯死,或从病部折断。蒜薹感病,贮藏期病部凹陷腐烂断条,严重者烂库。

    表5…7 大蒜叶枯病的叶面症状

    资料来源:王凤葵等《韭菜葱蒜病虫害防治技术》。

    【病原菌与发病条件】 病原真菌为膨胀匐柄霉和枯叶匐柄霉。以菌丝体或子囊壳附着在病残体上于土中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风雨扩散传播,为弱寄生菌,健株不易得病,常伴随霜霉病、紫斑病同时发生。多雨、高湿、低洼、瘠薄、大蒜地重茬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与大田作物或非葱蒜类作物轮作;清洁田园;增施腐熟肥料和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排除积水,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收获后烧毁病株,清除被害叶和花薹,深埋或烧毁。

    (2)农药防治 发病初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胂·锌·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应及时保护上位叶片和蒜薹,每7~10天1次,共喷2~3次。各种药剂要轮换使用。

    3。大蒜干腐病

    【症状】 除大蒜外还危害洋葱。危害大蒜叶、根和鳞茎。病株叶尖枯黄、萎蔫或弯曲,叶面现浅黄色条斑,并向鳞茎基部和内部缓慢蔓延,有的长出白色或粉红色霉,拔出病株,呈褐色水渍状腐烂;蒜薹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贮运期发病多从根部开始,蒜瓣变黄褐色、软化、干枯,潮湿时病部发生橙红色霉层。

    【病原菌与发病条件】 病原真菌为尖镰孢菌洋葱专化型。土传病害,以菌丝、厚垣孢子在土壤里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雨水、灌溉、地蛆、线虫等传播,从伤口侵入,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发育适温25℃~28℃,发病适温28℃~32℃,大蒜临近成熟期土壤高温、高湿发病重,贮运期气温28℃左右大蒜易腐烂,8℃以下发病较轻。重茬、有虫害伤口、低洼积水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选无病、饱满蒜瓣留种;大蒜地与禾本科、豆科作物实行3~4年以上轮作;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防止烧根、沤根或生蛆;田间操作时防止造成伤口,注意防虫;贮运时选无病鳞茎控制温度在0℃~5℃,空气相对湿度65%左右。

    (2)农药防治 田间发现萎黄植株,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加40%乐果乳剂、50%辛硫磷乳油或25%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于种蝇产卵前杀灭。也可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加40%乐果乳油1000倍液灌根防蛆害。

    4。大蒜灰霉病

    【症状】 生长中后期和蒜薹贮藏期危害。开始叶尖出现水渍状病斑,渐变白至灰褐色,沿叶脉发展成梭形或椭圆形,后期呈长条形,潮湿时病斑表面有灰褐色线毛状霉层,由老叶向上部叶片蔓延至整株发病,叶鞘、蒜头腐烂、干枯,易拔起,病部有灰霉和黑色坚硬菌核;贮藏的蒜薹从梢部发病,向下蔓延,蒜薹腐烂。

    【病原菌与发病条件】 病原真菌为葱鳞葡萄孢和葱属葡萄孢。以菌核在土中越夏过冬,高湿、低温条件下产生孢子,随气流、雨水和灌溉传播蔓延。田间湿度大、土壤黏、透水性差、过分密植通风透光差、苗弱、氮肥多时病重;蒜薹贮藏时库温变化大,塑料袋内湿度大也易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选地下水位低、土壤排水好的地块种植,提高整地质量,防止水涝;增加有机肥和磷、钾肥,少施氮肥,适当灌水,合理密植,防止植株徒长。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667米2

    用药液50升喷雾,每隔7~10天1次,喷2~3次。使用冷库贮藏大蒜时,喷40%甲醛50~100倍液,或0。3%~0。5%漂*溶液进行库房消毒。

    5。大蒜紫斑病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初呈水渍状白色小斑点,后变淡褐色圆形或纺锤形凹陷的病斑,扩大呈褐色或暗紫色,周围有黄色晕圈,有深褐色或黑色分生孢子形成同心轮纹。基部环境条件适宜时,病斑扩大到全叶或绕花梗一周,叶片、花梗枯死或折断,影响产量。染病鳞茎收获后,从假茎基部开始软腐。

    【病原菌与发病条件】 病原真菌为香葱链格孢。以菌丝附着在病残体上或分生孢子在土中越冬,翌年产出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传播,经气孔、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在25℃~27℃条件下最适发病,低于12℃则不发病。温暖多湿、连阴雨天、因缺肥造成植株生长衰弱、葱蓟马造成伤口时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进行轮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