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调治190问-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临床疗效:用润肺益气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32例,结果痊愈14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

    方剂来源:陈善良。润肺益气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观察。时珍国医国药,2000,11(9):816

    (17)桑芩化痰汤

    药物组成:桑白皮、瓜蒌壳、茯苓各15克,黄芩、金银花、连翘、浙贝母各12克,桔梗、杏仁、法半夏、陈皮各10克,生甘草5克。

    应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中晚服,同时配合环丙沙星,每次0。2克,每日2次口服,7日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痰热证)。

    临床疗效:用桑芩化痰汤配合环丙沙星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痰热证)30例,结果临床控制10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

    方剂来源:张颖。桑芩化痰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痰热证)30例临床观察。四川中医,2004,22(7):40

    (18)平喘止咳汤

    药物组成:桑白皮15克,生麻黄、杏仁、桔梗、云茯苓、紫苏子、制半夏、炙紫菀、款冬花各10克,陈皮、生甘草各6克。

    应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每煎取汁100毫升,分早晚服,7剂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化痰清热,宣肺止咳。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临床疗效:用平喘止咳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83例,结果痊愈41例,显效20例,好转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36%。

    方剂来源:金亚明。平喘止咳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83例。四川中医,2000,18(1):26

    (19)疏肝调肺汤

    药物组成:牡蛎30克,浙贝母15克,柴胡、前胡、杏仁、陈皮、制半夏、炙紫菀、当归各10克,甘草、桔梗各6克,乌梅5克。肺热甚、咳吐黄痰者,加黄芩12克,鱼腥草30克;咳而气喘者,加紫苏子、地龙各10克;肺气不足、气短、自汗者,加党参15克,黄芪30克;干咳少痰者,加玄参、麦门冬各12克。

    应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10日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疏肝调肺,化痰止咳。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临床疗效:用疏肝调肺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2例,结果显效10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

    方剂来源:秦雪梅。自拟疏肝调肺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2例。四川中医,2003,21(2):38

    (20)四子克喘汤

    药物组成:茯苓20克,瓜蒌皮15克,炙麻黄、杏仁、陈皮、板蓝根、北沙参各10克,炙甘草、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苍耳子、半夏各6克,生姜3片。

    应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10日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宣肺化痰,降气止咳。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

    临床疗效:用四子克喘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00例,结果临床控制105例,显效103例,好转8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8%。

    方剂来源:刘卫青。自拟四子克喘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迁延期300例。陕西中医函授,1998,12(4):34

    (21)苇茎青桃汤

    药物组成:苇茎30克,青天葵15克,连翘、黄芩、桃仁、丹参、桔梗、前胡、僵蚕各10克,麻黄、厚朴、牵牛子、橘红、全蝎、甘草各6克。热甚者,加鱼腥草20克,桑白皮12克;痰黄稠似脓者,加瓜蒌、浙贝母各15克;喘息较重者,加地龙、紫苏子各10克;大便秘结者,加莱菔子10克,大黄6克。

    应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10日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宣肺活血,止咳平喘。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临床疗效:用苇茎青桃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8例,结果显效29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11%。

    方剂来源:刘竹生。苇茎青桃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38例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2006,13(6):431

    (22)温肺化痰汤

    药物组成:茯苓、紫苏子、莱菔子、地龙各15克,法半夏、桔梗各12克,僵蚕、川贝母、白芥子、五味子各10克,陈皮9克,干姜6克,甘草5克,细辛3克。偏痰热者,去干姜,加天竺黄15克;肺气虚者,加党参15克,黄芪20克;肾气虚者,加杜仲10克,菟丝子15克。

    应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14日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温肺化痰,止咳平喘。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临床疗效:用温肺化痰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58例,结果显效18例,有效3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8%。

    方剂来源:翁惠。温肺化痰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58例。陕西中医,2005,26(12):1267

    (23)温阳降气汤

    药物组成:猪苓、五味子、葶苈子各15克,制半夏10克,麻黄、制附子、陈皮、桑白皮、党参、白芍、炙黄芪、川芎各9克,沉香6克。

    应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10日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温补脾肾,化痰逐饮,止咳平喘。主治寒痰阻肺型慢性支气管炎。

    临床疗效:用温阳降气汤治疗寒痰阻肺型慢性支气管炎50例,结果显效3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方剂来源:周智敏。温阳降气汤治疗寒痰阻肺型慢性支气管炎50例。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1):3

    (24)清肺止咳汤

    药物组成:薏苡仁50克,鱼腥草20克,浙贝母、矮地茶、党参各15克,杏仁、枳壳、桔梗、牛蒡子、桃仁、枇杷叶各10克,蝉蜕、甘草各5克。热重者,加石膏30克,黄芩10克;咽痛者,加射干10克。

    应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3次,分早中晚服,7日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清热宣肺,化痰止咳,健脾活血。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临床疗效:用清肺止咳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85例,结果临床治愈75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6%。

    方剂来源:文先惠。清肺止咳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85例。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3):109

    (25)截嗽饮

    药物组成:生石膏(先煎)60克,全瓜蒌30克,炙款冬花、杏仁、茯苓、清半夏、胆南星、橘红、麦门冬、葶苈子各15克,桔梗、炙麻黄、紫苏子、黄芩各10克,生甘草6克。

    应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同时配合头孢唑啉钠5克,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7日。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降气平喘。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临床疗效:用截嗽饮配合头孢唑啉钠(先锋霉素V)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41例,结果显效87例,好转4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0。78%。

    方剂来源:潘小永。截嗽饮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临床观察。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3):49

    (26)清肺止嗽饮

    药物组成:鱼腥草30克,炙麻黄、杏仁、黄芩、瓜蒌皮、前胡、炙紫菀、炙款冬花、炒地龙各10克。痰黄难咳者,加桑白皮、葶苈子各10克;口干渴者,加芦根30克,南沙参12克;便干便秘者,加生大黄10克;痰白量多者,加姜半夏、紫苏子各10克。

    应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7日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临床疗效:用清肺止嗽饮治疗慢性支气管炎66例,结果临床治愈28例,显效22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93%。

    方剂来源:裘叶忠。清肺止嗽饮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观察。中医药学刊,2006,24(1):160

    (27)葶苓合剂

    药物组成:大枣15克,葶苈子(包)、白术、茯苓各12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风寒犯肺型,加麻黄、干姜各6克,细辛3克;风热犯肺型,加鱼腥草30克,石膏(先煎)25克,黄芩10克;痰热壅肺型,加炒莱菔子15克,海浮石、浙贝母各12克,杏仁6克;痰湿阻肺型,加紫苏子12克,半夏10克,橘红、厚朴各6克。

    应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2周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温阳化饮,泻肺平喘。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

    临床疗效:用葶苓合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患者87例,结果临床控制21例,显效47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7%。

    方剂来源:周岳君。葶苓合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期87例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7(2):121

    (28)加味六安煎

    药物组成:茯苓、丹参各15克,枳实10~15克,杏仁、半夏、陈皮各10克,白芥子5~10克,炙甘草、生姜各5克。咳吐大量白沫痰者,加干姜5~10克,细辛3克;有发热恶寒者,加麻黄5~10克;痰多微稠、色淡黄者,加石膏15~25克,瓜蒌皮25克;热重烦渴、痰黄而稠者,加鱼腥草、海浮石各15克。

    应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毫升,分3次服,5剂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气平喘。主治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临床疗效:用加味六安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65例,结果治愈37例,好转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76%。

    方剂来源:赵艺亭。加味六安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辽宁中医杂志,2003,30(5):413

    (29)止咳化痰饮

    药物组成:白茅根、茯苓各30克,瓜蒌20克,滑石、神曲、炒谷芽、炒麦芽各15克,紫菀、款冬花、黄芩、白僵蚕、莱菔子各12克,半夏、陈皮、紫苏子各10克。痰盛者,加白芥子6克;热盛者,加生石膏30克,桑白皮、炒知母各12克,炒黄柏10克;咽痛、咽痒者,加牛蒡子、桔梗各10克,山豆根12克;口干、痰黏不易咳出者,加沙参、麦门冬、天门冬各12克;喘息者,加麻黄6克,地龙、葶苈子各10克;水肿者,加车前子15克,桂枝6克;便溏者,减瓜蒌,加苍术、白术各12克。

    应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10日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忌食生冷辛辣食物,戒除烟酒。

    功能主治:化痰祛湿,止咳平喘。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临床疗效:用自拟止咳化痰饮治疗慢性支气管炎82例,结果临床控制33例,显效24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24%。

    方剂来源:邹萍。自拟止咳化痰饮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广西中医药,2002,25(3):20

    (30)清肺化痰散

    药物组成:茯苓15克,苍术12克,半夏、陈皮、厚朴各10克,甘草6克。舌苔腻者,加紫苏子、莱菔子各10克;痰黏白如沫、怕冷者,加干姜6克,细辛3克;痰色转黄、咳痰不爽、舌苔薄黄者,加鱼腥草20克,金银花15克,连翘、桑白皮各12克;胸闷者,加瓜蒌壳12克。

    应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6日为1个疗程。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临床疗效:用清肺化痰散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6例,结果显效23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100%。

    方剂来源:杨小洁。清肺化痰散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6例疗效观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3):25

    skbshge

87。针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何作用?() 
针灸通过针刺和艾灸相应的穴位,借助针刺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及艾灸的热力、药力等作用,能调和阴阳气血,调整脏腑功能,具有补肾健脾、宣肺化痰、止咳平喘、扶助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功效,能改善呼吸系统功能,恢复肺脾肾正常的生理功能,缓解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咳嗽、咳痰、气喘等自觉症状,促使慢性支气管炎逐渐康复,防止或减少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和进一步发展。

    (1)调和阴阳:阴阳平衡是机体保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根本保证,如果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诸如出现风寒犯肺、风热袭肺、燥热伤肺、表寒里热、外寒内饮等,致使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则可罹患慢性支气管炎。针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关键,就在于根据辨证结果的不同来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阴阳归于新的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恢复肺脾肾正常的生理功能。

    (2)扶正祛邪: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增强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致病的因素。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通常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可以扶正祛邪,故可收到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改善或消除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咳嗽、咳痰、气喘等自觉症状,促使慢性支气管炎逐渐康复,防止或减少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和进一步发展的目的。大凡针刺补法和艾灸皆有扶正之作用,针刺泻法和放血有祛邪的作用。当然,临证时必须结合腧穴的特殊性来考虑,只有根据病情恰当取穴,才能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3)疏通经络:人体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十二经的分布,阳经在四肢之表,属于六腑,阴经在四肢之里,属于五脏,并通过十五络的联系,沟通表里,组成气血循环的通路,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和气血及脏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与气血失和、脏腑失调有关,这些病理特征可以反映在经络上,并可以通过针灸调节经络与脏腑气血的平衡,从而达到缓解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自觉症状,防止或减少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和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skbshge

88。应用针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应注意什么?() 
(1)注意进行严格消毒:采用针刺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时,应注意对所用的针具、施针处皮肤及施术者的双手进行常规消毒,以预防交叉感染及局部感染的发生。

    (2)注意针刺的禁忌证:要注意针刺治疗的适应证,严防对有禁忌证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患有出血性疾病、贫血者,局部皮肤有感染、溃疡、冻伤者,妇女怀孕期、产后及月经期,以及体质虚弱、过于饥饿、精神高度紧张者等,均不宜进行针刺治疗。

    (3)恰当选用针刺穴位: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根据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病情的不同,结合穴位的功用主治,恰当选用针刺治疗的穴位,穴位的选取宜少而精。

    (4)掌握正确针刺方法: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针刺,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要正确,对风池、风府、哑门等接近延髓等重要部位的穴位及胸背部穴位尤应注意,以防意外情况发生。

    (5)针刺前注意检查针具:针刺前应注意检查针具,严防应用不合格的针具进行针刺治疗。进针时体外应留有适当的针体,以防针体折断。针刺治疗时应注意选择适当的体位,以有利于正确取穴和施术,并注意防止晕针、滞针和弯针等现象发生。

    (6)及时处理晕针:应注意预防晕针发生,不要在劳累、饥饿及精神紧张时针刺,一旦出现晕针现象,应立即让患者平卧,进行相应的处理。

    (7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