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好媳妇 曾经的青柳-第1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方面他是程知节的义子,另一方面是听说张陵在怀柔当县令的时候,曾经在发水的时候亲自登上河岸护堤,凭这一点,就称得上一个‘勇’字。最妙的是那个治理城市的办法,除沧州外,河北其它州县已经开始陆续实行这个方法,而且有不少地方已经颇见成效。
  张陵也自纳闷,那个李姓男子和常姓男子对自己都似乎颇为关注,但王守拙没有介绍得清楚,他也不好意思表现得失礼,只能静等着王守拙问话,也不知道今天到底有什么事情。
  “鸿渐,”
  王守拙看着张陵,端起茶碗轻轻喝了一口,开口询问道:“前段时间,尊夫人弄的那个玻璃大棚现在怎么样了?我听人说那些菜蔬长势良好,不知道是否确有其事?”
  “是的,大人”
  张陵点点头。玻璃大棚一经出现,便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有不少人前去观看,怎么样都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没有必要遮掩。
  “这么说,这玻璃大棚的种植之法果然可行?”王守拙问道。
  “是。”
  张陵再次点头,同时心里边也有些了然,王守拙这次急着找他过来,定然就是为了那玻璃大棚,只是他不知道在这个时候提及玻璃大棚是什么用意。
  “敢问张大人,这玻璃大棚既然可行,为什么不让王大人在全州乃至整个河北道推广,莫非有什么原因不成?”这回问话的却是那位李先生。
  张陵微微一皱眉,这话问得有些诛心了,知道玻璃大棚的人都知道,这是小婉想出来的一个法子,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看来,张陵不肯推动玻璃大棚在全州发展,明显是希望这件事能够由小婉先蒙其利,但事实如何,张陵和小婉都不屑于解释。
  不过,今天的情形便有些不同了,一方面是在上官面前问询,如果再不做出正面回答,王守拙那边先就不好解释;另一方面却是这个李姓男子身份诡异,不排除他是上差身份,如此一来,这个问题回答的是否稳妥,就越发的重要了。
  所以,张陵并没有费神思忖,而只是微一沉吟便将答案说出来了:“省钱”
  省钱?
  书房里的人都没有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事实上,连王守拙一度都以为小婉是要自己先赚一笔,直到后来才有所明白,但此时听到如此直白而简单的回答,依然是感到有些不解。
  “没错,就是为了省钱。”
  张陵向着那李先生一拱手:“李先生,最近你可看到过那玻璃大棚之中蔬菜的长势?”
  李先生怔了一下,点点头道:“我来王大人府上之前,曾经专门去看过,那些蔬菜长势确实喜人。”
  张陵微微一笑:“李先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微微一顿,接着说道:“敝府在长安之时,后园中就有一玻璃大棚,不过种植面积甚小,仅够阖府人氏食物。所以,在这大棚种植方面,也算是颇有经验。大棚种植之难,在于入冬之后的保养,温度、湿度、防虫、防寒……诸多事项,不一而足,稍有疏忽,则心血尽毁。
  虽然拙荆在长安时已经有了一些经验,但大规模进行大棚种植,这还是第一次,尤其是各地的气候、土壤,都有区别,长安的经验只能是参考,而无法完全借鉴,在大面各种植当中,温度、湿度等问题非常重要,尤其是虫灾,大棚里的温湿度稍有不适,就会引起虫灾,稍有不慎,整片大棚里的植物都会毁掉,所以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摸索。
  如果贸然将大棚种植之法,在新的经验没有摸索出来之前,很有可能造成浪费,须知大棚种植的投入亦不在少数,损失的话,数目巨大非朝廷百姓之福。”
  原来如此
  李先生和常先生相互看了一眼,心中顿时释然。虽然他们不明白农事,却能够明白一点,一旦因为某些意料不到的原因发生损失,那大棚种植就会成为一个灾难……他们想得还要远,万一发生了这种事情,那全力推行这个大棚种植的人,势必要首当其冲地承担责任,纵然二人身份与众不同,可想到其中所担的关系时,脸色也不由得沉重起来。
  “张大人,刚才你说过,土壤不同,结果也不同是吗?”那位一直没有说话的常先生忽然问道。
  张陵看了他一眼,拱拱手道:“准确地说,是有影响。事实上,影响因素很多,必须要因地制宜,才能够让大棚种植真正成为百姓的福音、大唐的福音。”
  常先生似乎是抓到了张陵刚才话中的某个漏洞:“张大人,据你方才所言,大棚种植受各地气候、土壤等原因所限,需要注意的事项也不一样,令夫人只在沧州试行大棚种植之法,也受此局限吧?”
  张陵有些不耐了,他看了看那位常先生,淡淡地道:“大同小异,有了这里的种植经验,才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如果匆忙上马,最终受损的不仅仅是朝廷的钱帛,而且还有朝廷的信誉。”
  李先生大约看出了张陵有些不耐,却并无怪罪之意,他向常先生微微摇头,随后问道:“依张大人之见,此法该如何推行?”
  张陵略一沉吟,道:“最稳妥之法,莫过于在沧州这边大根种植成功后,明年再做推广,然后将经验广为传布。但是,如果是想尽早取得经验,明天就要大规模推广的话……倒可以由各地官府出面,先建立一亩地的玻璃大棚进行试种,便是有损失,也不会太大。而且这个方法还要尽早,毕竟天时不候人。”
  “有道理,有道理,孤这就回去具本上奏”那位李先生略为思忖了一下,便兴奋地说道。
  孤?
  张陵顿时愣住了。
  王守拙苦笑……这还保密呢,连‘孤’都说出来了,他只好介绍道:“鸿渐,这两位是淮阳王千岁和长孙珏大人。”
  张陵连忙起身,拱手谢罪道:“下官不知淮阳王千岁和长孙大人当面,语多不逊,望乞恕罪”
  “呵呵,不知者不罪。”
  淮阳王一挥手:“先别论什么尊卑,你且给孤好好说一下这个大棚种植。”
  完本推荐
  《新一品修真》
  都说凡人常懵懂,神仙也会犯错误.
  雷天君的一次失误将少女沈月影的肉身击毁,为了弥补过错,几个不负责任的神仙用甜言蜜语将她哄骗到一个叫亚马迪斯大陆的地方附体重生……
  推荐青柳的另两本书:《创神传奇》、《飘泊在异界的日子里》
  第一卷 乱世 第二百九十二节 瞩意
  第二百九十二节 瞩意
  大棚种植,对于小婉来说,并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门路,也是帮着张陵上位的门路……小婉并不指望他能够当上刺史之类的大官,只要是能够调回京城,哪怕是一个清水衙门的闲差也可以。当初她刚来沧州的时候还挺得意的,毕竟是自己的老公在民间口碑相传,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但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张陵在治理地方上颇有建树的话,那就很有可能被李世民放在地方上回不去了。所以,她才另辟蹊径,用别的方法给张陵的政绩上加分。
  正因为如此,小婉与张陵在大棚种植上颇下了一番功夫,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张陵还是非常有发言权的。并不仅仅是小婉的传声筒。
  李道玄在表明了身份之后,并没有结束这次谈话,这位年轻的王爷谈兴甚隆,命王守拙摆了酒席,从书房又谈到了酒桌上,一直将近半夜,张陵才扶醉坐着王守拙的马车回家。
  从车上下来,闻讯起来的张松连忙上前扶着他往屋里走。听外面敲更的声音,已经是三更天了。
  “张松,孙思邈先生可还在家里吗?”
  等进了厅里之后,张陵找了一张椅子上坐下,掂起茶壶,先给自己倒了两杯凉茶,咕咚灌了两口,然后开口向张松问道。
  见张陵此时有些醉态可掬,张松无奈道:“孙先生是和您差不多时间离开的,此时并不在府中。小郎君服了孙先生的药之后,已经开始退烧了,夫人让小人在这儿候着您回来,把消息告诉您,免得您担心。”
  喝了几口凉茶,张陵的酒劲已经有些缓过来了,他也清楚,这个时间满身酒气地去看小婉母子,多伴会被一脚踹出来,让张松端了盆水过来,拧了个手巾把擦了擦脸,吩咐道:“张松,拿一付铺盖去书房。”
  张松一下子没反应过来:“老爷,拿到书房干啥?”
  张陵气得抬脚要踹他:“老爷我要秉烛夜读,你管那么多做什么?快去”
  “是”
  张松一溜烟儿地跑了。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小孩子真的是不会装病,烧一退,宝儿又生龙活虎的,第二天早上一醒,就吵着肚子饿,闹得这两天胃口不佳的小婉也食欲大振,早餐多喝了一碗稀饭。
  孙思邈是个守信的人,刚过了早饭时间便背着个药箱过来了,他先去给宝儿把了脉,又开了付调养的方子,这才被小婉请到厅里说话。
  “孙先生请坐”
  等孙思邈落座,紫鹃奉上了茶水之后,小婉又开口道:“宝儿这次高烧不退,如果不是恰逢孙先生来沧州,后果不堪设想,小婉心中甚为感激,特此准备了二百贯钱,请先生笑纳。”一般的女子都自称‘妾身’,小婉不喜欢这个称呼,一般在这个场合下,宁可自称名字,反正也没什么人怪罪她。
  孙思邈的脸色顿时一变,他答应宝儿看病可不是为了什么赏赐,小婉的举动无疑让老头恼了。
  不过,小婉没有给他发作的机会:“孙先生,这二百贯钱不是给你的报酬,而是请你帮忙花掉它们。”
  “花掉它们?”孙思邈愣住了。
  “孙先生,我知道你为人医病,往往还要替人买药。就算你随身带着一座金山,恐怕也不够使的,二百贯钱不多,只是拿着比较方便,如果你不够使用的话,只要在河北境内,你派个人支会一声,我会立即让人给你送过去。”
  “原来如此,那……老夫就不客气。”孙思邈点点头,正如小婉所说,他这个神医,真正能够收到诊费的时候不多,经常贴补药钱,如果不是他名气大,朋友多,可以到处打秋风,早就穷困潦倒了。
  事情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按照孙思邈的性格,如果是话不投机,那就抬腿走人,即便是像小婉这样的‘熟人’,那也是处理完病人之后,也是及时的功成身退。但这次小婉错了,孙思邈双手一拱,十分客气地道:“前日看了张夫人的防治疫病之法后,老夫心中感触甚大,有些问题想向张夫人讨教,还望张夫人能不吝赐教。”
  小婉郁闷了,不都告诉你是从一个老大夫手上学来的方子嘛,敢情根本没理这个碴儿,她只好微微欠身,道:“孙先生客气了,当年机缘巧合,小婉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如何敢言赐教?”
  “不不不,张夫人过谦了,”孙思邈说道:“虽然那防疫之方所用的无不是普通之物,但灵效非常,活人无数,老夫非常佩服。”
  小婉并不觉得被药王一夸,有什么好得意的,这办法不是她发明的,是无数人总结出来的经验,她只不过是盗版过来的而已,既然孙思邈对这些有兴趣,小婉只好将自己知道的一些医药方面的知识全都翻腾出来抖一抖——她倒不是为了显摆,而是确实希望能够对其有所启迪。
  “张夫人,你见过那种开刀动骨之术?”孙思邈兴奋地说道,看他那表情,恨不得让小婉亲手操作一回。
  小婉苦笑,她是见过手术,甚至还在现场为一名急救大夫当过助手,可让她拿刀杀(又鸟)也就可以了,做手术……那就算了吧,基本上经她手医治的病人都是死定了的。
  不过,也是得益于那段时间的助手经历,她对手术稍稍感到了一丝兴趣,找了不少相关的书籍看,手上功夫没练成,倒是记住了不少理论方面的知识,此时被孙思邈跟挤牙膏似的从记忆深处‘挤’出来。
  许多人都认为中医没有外科,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早在三国时代,华佗就已经研究出比较系统的外科手术和麻药了,只是让曹操给毁了。不过,自华佗之后,手术却是很少有人研究了……制约的方面很多,首先是手术就要研究人体解剖,而在中国古老习俗中,死者为大,尸体是不容亵渎的,更别说是送给人拿小刀子划着‘玩’了。而且还有一些手术时如何止痛,如何防止伤口发炎感染,如何让伤口尽早愈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手术的过程中,如果防止大出血。
  小婉倒是知道一些现代化的手段……譬如说输血,但这种方式在古代有些难处,首先就是消毒,其次就是如何确定血型。不过她也清楚,孙思邈并不是说一定要知道确切的方法,或许他只需要一个研究的方向。
  这一谈,两个人竟然一下子谈到了傍晚,见天色不早,孙思邈这才起身告辞,并约好改日再叙。
  “孙先生,无论什么时候你过来,都是张府最尊贵的客人,可就是莫要再谈医了,我所知道的今天都已经说出来了。”小婉很是纠结地坦承。
  “呵呵,张夫人客气了,经此一番畅谈,老夫受益非浅啊,哈哈哈……”孙思邈笑得很得意。
  你是受益了,可我是受罪啊
  小婉更加纠结了。
  纠结的不止是她,此时在刺史府的客房中,河北道大总管、淮阳王李道玄也正在纠结着。上一回他是微服前来,王守拙不知道,但这一次既然是王守拙知道了,就不能让他和长孙珏住在外面,好在他们也算是熟人,所以直接就留宿在刺史府,这样也能够保护周全。
  不过李道玄纠结的不是这件事情,而是昨天和张陵所说的一番话,他兴冲冲的一番热情被昨天张陵所说的话给浇着瓦凉瓦凉的。李道玄虽然是员猛将,但这并不意味他是个莽汉,只是性格上有些冲动罢了。现在他倒是庆幸这个玻璃大棚种植之法,李世民并没有立即下旨在全国推广呢。
  “长孙,你说这件事情应该如何处置?”李道玄挺直了身子站在窗口,看着天边的一抹残红问道。
  “这件事情确实要谨慎。”
  长孙珏也起身来到他的身边,向穿外望去,缓缓说道:“张陵的意思虽然稳妥最好,但如果是各地先如他所说,建立一个实验大棚,摸索经验,培训人员,待到取得经验之后,明年再大面积推广也是一件好事情。”
  他微微一顿,接着说道:“千岁,今天那张陵又送来一份计划,提出在推广大棚种植之前,还要考虑销售的问题。”
  “销售问题?难道他还担心在冬天,那些菜蔬会卖不出去?”李道玄问道。
  “如果是少量,当然能够卖出去,如果是普通推广,那就要考虑到销路和运输的问题了,千岁,这份计划在此,我粗粗看了一下,颇有道理。”长孙珏说着,从袖中取出一纸文书递给李道玄。
  李道玄接过来看了看,微微点头:“很好,我以为他只是提出了问题所在,没想到竟然连办法都想好了,果然不错,这等人材留在沧州似乎有些可惜了。”
  长孙珏笑道:“千岁可是动了惜才的念头?已经晚了,这是皇上瞩意的人,放在地方上磨练几年,还是要召回京里使用的。”
  李道玄摇摇头:“这倒是便宜了王士义这家伙。”
  第一卷 乱世 第二百九十三节 牛死了
  第二百九十三节 牛死了
  雪花洋洋洒洒地从空中飘落,厚重得连北风也无法将它们吹散……贞观二年的第一场大雪,就这么突如其来,又在意料之中地降临了。一日夜的工夫,整个沧州城都变成了一片银白,街道、房舍、城墙,还有那些光秃秃的树干,都蒙上了一层雪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