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直面通胀-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扩大的价值形式本身还有缺点: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为一个无穷无尽又各不相同的特殊等价物系列,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是未完成的、混乱的、不统一的;反映在等价形式上则是没有统一的、大家公认的等价物,必然给交换带来不便。这个缺点表明,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仍然是不完全和不充分的。随着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发展,在商品交换的实践中,扩大的价值形式终于为一般的价值形式所代替。
  一般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是指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某一种商品上的价值形式。它是随着生产力和分工的不断发展,随着交换实践的不断深入,逐渐从无数商品中分离出一种商品来,其他一切商品都需要和它相交换,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并且在换到这种商品以后,能用这种大家都愿意接受的商品去换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种价值形式是: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3)
2把石斧
  1件上衣
  3公斤茶叶
  =
  1只绵羊
  20公斤小麦
  若干其他商品
  表面上,一般价值形式和扩大价值形式似乎差别不大,只是互换了位置,其实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事物发展的质的反映,它反映了商品交换关系的巨大发展。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偶然价值形式和扩大价值形式中,商品交换都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中间没有任何媒介物,发生很多困难。而一般价值形式,由于一切商品都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只要有一种商品处在价值形式上,形成了媒介物,物物交换场合出现的困难,都迎刃而解了。如上所述等式,由于石斧、上衣、茶叶、小麦和其他无限系列的商品都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绵羊成了一切商品的“价值镜”。任何一种商品,只要同“价值镜”绵羊相交换,就可以拿代表一切商品价值的绵羊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在这里,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就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成为一般等价物。
  在这种价值形式中,各种商品的价值只表现在一种商品上,因而真正使商品作为价值互换发生关系,简单明了地反映了互相交换商品的价值关系。这时,商品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的这种性质,便完全地表现出来了。
  一般价值形式虽然克服了扩大价值形式的困难,但在这一阶段上,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地由一种商品来充当,往往是因时因地而不同。例如,有的地区用贝壳;或是一个时期用牲畜,另一个时期用贝壳。在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还有布匹、兽皮、盐等,一般等价物的这种不固定的状况和地方性的特点,随着商品交换发展范围的扩大而日益显露出不适应性。适应商品交换发展的要求,一种新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应运而生了。
  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就是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最终固定在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上,金或银就成为货币商品。它产生于手工业从农业和畜牧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货币形式用等式表示:
  2把石斧
  1件上衣
  3公斤茶叶
  =
  1克黄金
  20公斤小麦
  若干其他商品
  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相比,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不同的只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固定地由贵金属来充当。在货币价值形式中,一切商品都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只有金或银处在等价形式上。金银排除了一切其他商品而取得了单独表现价值和抽象劳动以及直接代表社会劳动的独占权。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因而,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便转化为价格形式。处于等价形式的货币,便成为社会公认的唯一的一般等价物。
  金银等贵金属之所以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并不是金银有什么神秘的地方,而是因为贵金属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同时,贵金属还具有最适合充当货币材料的自然属性:一是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和收藏;二是不易变质和磨损,便于长期保存;三是硬度小,质地均匀,便于分割和合并。这些属性是别的商品所不具备的,而又是一般等价物所要求的,这些使贵金属成为理想的货币材料。所以,马克思指出:“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要求转化为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即专门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它直接作为价值的化身而存在,随时可以转化为任何一种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这样,就使原来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为外部的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一个人手里有了货币,可以购买到一切商品。它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成为商品世界中至高无上的权威。许多人拜倒在货币的脚下,以为货币有什么神秘的力量。这种现象叫做货币拜物教。
  从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货币是商品交换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本身并不神秘,它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货币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在商品世界中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这种一般等价物作用,使得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必须通过货币才能表现出来。因此,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货币的职能和货币的形式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通过货币的职能表现出来的。货币的职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完备起来。在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如下五种职能。
  1。
  价值尺度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货币作为衡量或表现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的职能。货币之所以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价值尺度,货币是其外在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的外部表现。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而只是观念上的或想象的货币。因为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只是把商品的价值大小表现出来;并不是实现商品的价值。比如;商店里商品的价格,用标签来表现,并不需要把现金放在那儿;说一匹布值一两黄金,也不一定非要把黄金拿在手上等。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在价格与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价格主要决定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两个因素。不同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的价值的变化成正比,而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因货币本身也有一个价值、价格的问题,随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其价值与价格也要发生变动。
  为了具体表现和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货币本身需要有一个计量单位,如为了使金银能够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就把金、银划分为两、钱、分等计量单位。这种包含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的货币及其等份,叫做价格标准。
  2。
  流通手段
  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就是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在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
  币—商品。而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其公式为:商品—商品。这两种交换显然是有区别的。物物交换时买与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一起完成的,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则把商品的买与卖分解为两个独立的过程:一个是卖的过程,即从商品形式变为货币形式。这个变化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另一个是买的过程,即从货币形式变为商品形式。这个转变比较容易实现。
  物物交换转化为商品流通是一种进步,促进了商品的发展,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会带来买和卖的脱节,从而隐藏了危机的可能性。因为一些人卖而不买,就必然会使另外一些人的商品卖不出去,出现危机。当然,这种可能性要变为现实性,需要商品经济有一定高度的发展。
  3。
  贮藏手段
  商品所有者卖出商品后,如果不再进行购买,而是把货币当作财富存放起来,这时的货币就起着贮藏的作用。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只要商品的流通一中断,商品所有者在出卖商品以后不立即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商品,货币就退出流通领域而成为贮藏货币。
  货币能够成为贮藏手段,是因为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只要有了货币就随时可以换取任何一种商品,从而引起了人们贮存的欲望。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的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当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一部分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成为贮藏货币;当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增多时,一部分贮藏货币又会自发地加入流通过程。这样,贮藏货币就像蓄水池一样,自发调节流通的货币量,使它与商品流通的需要量相适应。
  4。
  支付手段
  商品买卖最初是用现金支付的,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的让渡同价格的支付有时分离开来,即出现了赊账买卖的现象。商品生产有各种不同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有些生产是常年性的,而销售则带有季节性,如烟火、炮仗等各种节日用品。有些生产有季节性而生产者的消费则是常年性的,如农民和猎人,这就引起了赊账买卖的必要性。农民没有犁就不能耕地,但他在秋季收获粮食前又无钱买犁。铁匠和农民之间的交易只有用这种方式来进行:铁匠先把犁卖给农民,农民则将犁价延期到秋季粮食收获以后。在这里,货币不是直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因为商品的买卖已经在没有货币作媒介的情况下完成了,货币的支付只是为了偿还农民对铁匠的赊账。在延期支付货款时,货币就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开始是在商品流通的范围内,以后扩展到商品流通领域之外,用于支付地租、租金、利息及工资等。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可以使商品在缺乏现金的情况下得以流通,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也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商品生产者互相赊欠,形成了一系列债权、债务链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如不能到期支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使许多商品生产者在经营上发生困难,以致破产。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所蕴藏的危机的可能性,在它作为支付手段时得到进一步发展。
  5。
  世界货币
  随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货币的作用超出了国界的限制,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于是货币便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货币作为国际间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便是世界货币。
  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曾经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在当代世界经济关系中,某些经济实力强、国际影响大的国家的纸币,如美元、英镑、日元等,也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起世界货币的作用。
  世界货币的主要职能有:(1)充当一般的支付手段,支付国际贸易差额。因国际贸易并不是每一笔交易都必须运用货币去购买,一般都通过银行结算购销中的债权债务关系,只有不能抵消的那一部分余额,才需要运用货币来支付。(2)充当一般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别国的商品。(3)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战争赔款、向别国借款或贷款、国际援助、向国外存款等,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是货币诸职能在世界范围的延伸。
  上述五种职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表现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货币形式及其演变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最初是以贵金属条块的形式出现的。但这种形状不一、重量不等、成色不同的金属条块,给交换带来诸多不便,于是逐渐产生了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标明面额价值的金属铸币,它一般由国家铸造,作为法定的货币来流通。
  铸币在流通中会逐渐磨损,分量减轻,成为不足值的铸币,但它们仍然可以等同足值的铸币使用。因为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在人们手中只是转瞬即逝的媒介物,人们关心的只是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职能时社会承认的币值,而不问货币的实际价值是否足值。铸币的面额价值和它的实际价值不一致,但还可以继续按面额价值的货币符号来代替金属铸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这就是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它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而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币是现代纸币,其形式主要有钞票和支票两种。现代货币又由有形发展为无形,即电子货币。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货币流通规律和通货膨胀(1)
货币流通规律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实现商品的价值。当货币实现了商品价值时,就把商品从卖者手中转到买者手中,货币则从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如此循环不已。货币的这种不断地由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与各种商品调换位置的运动,就是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是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为了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流通领域需要一定数量的货币。决定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规律,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1)待售商品的总量;(2)商品价格水平;(3)货币的流通速度。前两个因素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总额越大,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便越多,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但由于在一定时期内,同一单位货币可以流转多次,因而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可以大大少于商品价格的总额。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这就是货币流通的规律。
  当货币同时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时,一方面,由于商品交换中的赊购业务而不需要马上支付货币;另一方面,由于到期偿还债务而需要更多的货币,因而流通中货币的需要量就会发生变化。这时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商品价格总额减去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加上到期支付总额,减去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然后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
  以上所说的是金属货币流通的一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这一规律就必然起作用。
  当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时,也不否定上述规律。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它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所以,纸币的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马克思说:“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如果纸币发行量符合这个要求,它的购买力就会同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