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汴京风骚 作者:颜廷瑞-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石前年十一月病倒,叶涛请玄音和尚赴京都向尚书左丞王安礼告急,时王安礼恰遭侍御史张汝贤弹劾,其罪名是“王安礼与王珪陈乞子任差遣,为害大政”、“王安礼不能修身治家,居官湖州、润州时,与娼女共政”。王安礼罪案在审,不能离开京都,急修书一封,佯称“政务繁忙”,不能侍兄病于榻前,请玄音和尚携银两速回江宁,并以王安石病情告蔡卞,蔡卞踌躇数日,借中书合人草拟诏令之便,乞假南下江宁探视王安石的病情。当时皇帝未置可否,一年之后,于元丰七年五月二十日,皇帝赵顼突下诏令,命蔡卞南下江宁,探视王安石的病情,赠给王安石的是一颗怀旧思友的心,是怆楚凄凉的四个字:“凄怆江潭”。
  蔡卞的到来,立即拂去了半山园久积的沉寂郁闷,王安石夫妇极是欢欣。他们有两个女儿,现都在京都,长女嫁吴充之子吴安持为妻,次女嫁蔡卞为妻,两个女儿都捎来了孝敬父母的问候和礼品,只此一点,就足以暂时消散王安石心头的忧愁。“我营兮北渚,有怀兮归汝”,王安石拄着竹杖,领着蔡卞观赏半山园的清溪、石桥、蔬畦、鱼塘、垂柳、亭台,随口吟出了半山园春天的清雅秀丽:“春风过柳绿如缲,晴日囗红出小桃。池暖水香鱼出处,一环清浪涌亭皋”。吴氏今日顿觉身轻神爽,催促叶涛赶快进城购买美味佳酿,自己亲自执铲割蔬,执网捕鱼,操劳于厨房,亲自烹制蔡卞喜食的清炖鱼虾。
  几支蜡烛,燃起洋洋喜气,一桌酒肴,腾起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王安石居首位,脸上焕发着丈翁的欢愉;蔡卞居左位,叶涛居右位,脸上浮现婿子的恭谦;吴氏,脸上挂满了丈母的慈爱,忙不迭地为蔡卞、叶涛斟酒夹菜,并为王安石斟酒半杯,以示可解卧病一年多来滴酒不沾之戒。
  酒过三巡,欢情方浓,蔡卞举杯站起,面北拱手,遥祝皇上“万寿无疆”,继而神情肃穆地转述了皇上诏令南下探视的突然决定,然后郑重地说出了皇上赠给王安石的四字口谕:
  “凄怆江潭。”
  叶涛知道,“凄怆江潭”之语,是出于北周庾信的《枯树赋》,“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哀”,长年悲斯啊!他杯停唇边,默而不语。
  王安石神情一震,心里骤然腾起一股苦涩的悲哀、哀痛交织的预感:皇上的病情转危了,“变法”旗落号息的时候快要来临了。“凄怆江潭”,他眼前似乎展现着熙宁三年深秋的一天,在琼林苑为皇上讲读度信所作《枯树赋》的情景,年轻皇上感情真挚地吟着《枯树赋》中寒冰凄哀的辞句,晶莹的泪珠在闪着清光。“凄怆江潭”,这凄绝情深的四字赠语,是哀叹,是问候,是自诉,是君臣相知相思、难以忘却、难以再见的告别,也是君臣际遇十多年来恩怨是非不须诉说、也诉说不清的心音啊!他不敢再往深处追思,也不敢向蔡卞询问皇上的病情,泪水潸然而下,闭目衔悲。
  昔日种柳,
  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
  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
  人何以堪。
  吴氏望着丈夫的神态十分害怕,她怕今夜的欢宴不欢而终,更怕丈夫的病情出现反复,为了驱散“凄怆江潭”四字带来的阴影,急忙站起,为蔡卞、叶涛斟酒,并想劝慰丈夫几句,但她一时心头酸楚,竟说不出话来。在此之际,叶涛开口了:
  “元度,朝廷政局近来有何变化?”
  蔡卞唉叹一声,谈了起来:
  “朝廷‘用兵西夏’的溃败,已引起了朝政的急剧变化,百官怨愤骚起,圣上心乱无依,宰执大臣皆推却责任,相互举表弹劾,朝廷已无宁日。尚书左丞蒲宗孟已贬知汝州,知枢密院事孙固已调知郑州,韩缜接任枢密院事。去年六月,原宰相、致仕老臣郑国公富弼病故,临终之际,手封‘疏奏’一份着儿子由洛阳来到京都,逞呈圣上。其‘疏奏’主要论点是:其一,天下现时之状是:上自辅臣,下及庶士,畏祸图利,习成弊风,忠词谠论,无复上达,致使皇上聪明蔽塞,天下祸患已成,但朝廷尚不知警怀改悔,创文补救。其二,现时宰执大臣之状是:辅臣皆贪宠患失、柔从顺媚之人,事一出于上,则下莫任其责,小人因得以为奸,事成则下得窃其利,事不成则皇上独当其咎。其三,现时宫闱之臣的情况是:临阵监军,委以统制方面,皆非所宜,在外则挟权估宠,陵轹上下,入侍左右,宠禄既过,则骄怨易启,势位相友,猜夺随主,立党生祸。其四,论其治道之要:谀佞者进,则人主不闻其过,惟恶是为,所以致乱;谠直者进,则人主日有开益,惟善是从,所以致治。富弼的这份‘疏奏’来自洛阳,也许代表着洛阳一群致仕老臣的共识,已在圣上心中产生了影响”
  王安石闭目默然,聚精会神地听着。富弼毕竟还是那个富弼!富弼死了,但灵魂还活着,皇上健在,但励精图治的灵魂失落了。在一场新的风暴面前,这副失落灵魂的躯体,还能维持多久呢?“凄怆江潭”正是一颗无可奈何的心灵在悲叹啊。世间的事物原本也许就是这样的:日出日落,潮起潮退,花开花谢,月圆月亏。现时是日落潮退的时日,日出东山,潮起滩头的年月又在何时呢?他想到身居洛阳的司马光,低声插话询问:
  “司马君实近日如何?”
  蔡卞收住对富弼“疏奏”的议论,急忙回答:
  “司马君实仍箝口禁舌,对朝政不置一言。听说前年老妻病亡,孤独益深,话语更少,且所患中风偏瘫之疾似无好转,仍然是举步困难,话语不清,右手不能写字,然此公亦奇特之人,据说依然蛰居于独乐园中的钓鱼庵,晨昏不歇,用左手执笔,致志于《资治通鉴》的著述。”
  王安石闭目而自言自语:
  “君实之致志于事业,或为政,或为文,堪称人表。昔日居群牧司,曾欲傍司马府邸而筑屋,效‘孟母择邻’之义,为雱儿延司马君实为师,惜因忽倏分离而未果。”
  王安石微微摇头,似在摆脱往日的回忆:
  “苏子瞻居黄州情状如何?”
  蔡卞应诺谈起:
  “两年前,苏轼在黄州代滕甫上呈奏表,论西夏事,被王珪、蔡确弹劾为‘讪讽朝政’,因章惇、孙固及三叔(王安礼)为其辩诬而免祸。后‘永乐兵败’,圣上思苏轼铮谏之明,起再用之意。今年元月二十一日,圣上召宰执大臣于福宁殿御堂,叹息而语群臣:‘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并欲以江州团练副使徙之。蔡确、张璪默而不语,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王珪以苏轼‘未知悔改’为由而以为不可。圣上不悦,翌日即出手礼,诏徙苏轼居汝州为团练副使。此诏一出,朝廷百官纷议,京都文坛雀跃,皆以为圣上欲以苏轼口无遮拦,耿直敢言之风,扫涤朝廷重臣估宠衰靡之气”
  王安石仍是闭目静听。苏子瞻被宽恕而徙往汝州,皇上之意恐非计于今日,而是意在未来。深沉的思虑啊,未来一个年幼的君王,是需要一个耿直敢言的老臣保驾的,既能够赢得民心,又可以弹劾群臣,皇上没有看错,但愿知恩重情的苏子瞻,莫辜负皇上的所托。他闭目伸出手来,摸索着端起酒杯,默默地为苏轼喝下了一杯祝福酒。
  蔡卞仍在谈论:
  “二月十四日,圣上强扶病弱之躯,在延和殿召对群臣,晋封濮阳郡王宗晖为嗣濮王,封宗晟为高密郡王,封宗绰为建安郡王,封宗隐为安康郡王,封宗援为汉东郡王,封宗愈为华原郡王。并以罕见的举止,携八岁皇子延安郡王赵亻庸侍立于御座之侧,群臣多有不解。三月四日,圣上宴请三朝重臣文彦博于琼林苑,群臣更为惊诧。文彦博元丰四年知开封府,因反对朝廷‘用兵西夏’而被贬居洛阳留守御史台,并纠合洛阳致仕老臣十多人而倡作“耆英会”,借诗酒怨谤朝廷,圣上闻知,令其致仕歇息,谁知突然敬若著龟。文彦博从洛阳入京之日,圣上遣皇子延安郡王赵亻庸驱车迎至南薰门外,并以宗室请王陪宴,圣上自制诗以赠,颇有为其雪冤平反之意,其隆重堂皇,实为近年所未有”
  王安石神情黯然了:这分明是确立皇子赵亻庸嗣位的暗示,暗示着朝政将落入文彦博等人之手,暗示着一个“励精图治”时代的即将结束。“凄怆江潭”,蔡卞奉诏而来,原是为了传送一个大时代逝去的挽歌啊!他的心真要碎了。
  蔡卞接着说出了一个更为惊心的消息:
  “现时皇上是深居简出,已有一个月没有早朝了。宰执大臣各营其私,各有所图,圣上以上种种用心,未必能如愿以偿。据小婿所知,在嗣君这样的重大事体上,王珪圆滑,不露痕迹,蔡确狡黠,有意于岐王赵颢,忠于皇上暗示主立延安郡王赵亻庸者,唯尚书右丞李清臣一人”
  王安石全然木呆,泪珠从闭合的眼角悄悄滚落。
  吴氏坐在王安石的对面,丈夫痛苦的心境她看得真切。
  亲人啊,你已无回天之力了,若再这样痛苦的折磨下去,迟早会发疯的。
  她急忙截住蔡卞的话语,拖出一个轻松愉快的话题:
  “元度,朝廷的事情已谈了不少,该谈谈京都亲人的情况了。你三叔和甫近来好吗?你大姊近来如何?她生性软弱,是惹我最挂牵的,你仔细说说。”
  蔡卞一时语塞,急忙端起酒杯,借饮酒掩饰:三叔、大姊若处境安好,我何略而不详地拖到此时啊!
  王安礼遭侍御史张汝贤弹劾,时逾一年,皇帝近日已有谕示:“安礼果如此,何以复临百官”,罢贬已不可兔,只是时日问题。
  王安石长女身居吴府,以泪洗面,吴充任宰相遭罢之后,于元丰三年忧郁而亡,吴府上下人等以为遭此劫难与王安石结亲有关,吴安持官场坎坷,亦有怨愤王安石之意,遂迁怒于妻子。
  这些与官场沉浮有关的恩恩怨怨,蔡卞能仔细谈吗?
  蔡卞放下酒杯,佯作轻松之状:
  “三叔居尚书左丞之位,慎独而处,不曾卷入纷争,自然无切身之虞,公务之外,沉迷于读书,生活颇为安闲。大姊居吴府,上孝婆婶,下慈婢役,安持内兄常赞其贤惠多才。只是近一年来,闻阿爸病恙而心焦,郁情于怀,不能自己。我临行去吴府告知,大姊不及修书,特从内室取出昔日诗作一首,以述其怀。”
  说罢,从怀中取出诗作,呈于吴氏。
  吴氏接过读出:
  西风吹入小窗纱,
  秋气应怜我忆家。
  极目江山千里恨,
  依然和泪看黄花。
  诗作中女儿的悲声和苦泪,一下子刺疼了母亲的心。
  吴氏似乎从“秋气”、“黄花”这些字句中看出了蔡卞善意的说谎,为软弱女儿“极目千里”的泪恨痛哭失声。
  王安石似乎早已知道朝政纷争带给这个女儿的天外飞灾。一场“变法”已断送了弟弟安国、儿子王髣的生命,现时又该轮到大女儿偿还这个债务了。
  他听着女儿“和泪看黄花”的哭诉,内疚的悔恨和着“凄怆江潭”的悲哀化作泪水,涌滚而落。他双手举起,仰头发出一串悲壮的苦笑和自嘲:
  “‘凄怆江潭’,壮心难酬,千古憾事。我负天下黎庶之望,我欠人间还不了的债啊!我虽识天下兴衰之理,却定力尚浅,轻躁急为,导致了欲东而西的结局,使自己走进了这荒僻的半山园。我生命未了,壮心犹存,常思匡正前失,从头修为,但世情、人望、躯体、精力、流光、历史都不再给我御风弄云的时间和机遇,只有茫茫然寄希望于后来者了
  “‘凄怆江潭’,情莫能诉,爱莫能助。我与皇上,在朝为君臣,在野为宾友,胸怀结草之酬,身处蓬蒿之地,耳塞国蔽,八年于兹,虽知有天狼噬日之祸,却无弯弓射天之策。老而将殁,深自悔责,连自己软弱命苦的女儿也无力保护啊
  “‘凄怆江潭’,道失路穷,谁知我心?也许只有虚无的佛门才是弱者、失意者安抚灵魂的归宿。无度,请把我的心意带给我那软弱命苦的大女儿”
  王安石含泪吟出:
  青灯一盏映窗纱,
  好读《楞严》莫忆家。
  能了诸缘如梦幻,
  世间应有妙莲花。
  吴氏悲极,掩面痛哭,王安石咽泪安抚妻子:
  “夫人,现时只能让我们的女儿在《楞严经》里寻觅自己的欢乐了。人生原是一种寻觅,有得到的,有失落的,莫再伤心自戕了。我们要此半山园何用?莫若创做一座禅寺,为天下弱男弱女的灵魂祈福超度。”
  深夜沉寂,烛光摇曳,王安石自嘲忏悔的悲治声似滚滚雷声回荡在茅屋厅堂。
  在这“凄怆江潭”的哀诉声中,“书场浪子”突然兴冲冲地推门而入。
  他手中拿着一封书信,是苏轼从筠州苏辙住处托人带来的!
  苏子瞻要在赴汝州的途中,过江宁拜访王安石!

  篇十
  江宁
  苏轼与王安石聚会·歌起半山亭,情满紫全山,深夜烛光下披肝沥胆的咽泪话别·
  七月七日午时,骄阳如火,在江宁人群熙攘的渡口,一位身着黑布野服、头戴遮日草帽、躯背微弯、神态散然的老者,牵着一头瘦骨毛驴,伫立在江岸一株苍老弯曲的垂柳下,目光仔细地搜索着依岸停泊的客船扁舟,失望地把目光移向碧波浩荡的江水上游。岸边船夫的吆喝声、商贩的叫卖声、亲人相会的欢笑声、离人别去的哭泣声和着江面的风声、拍岸的涛声哄响着,他充耳不闻、不为所扰,仍在心切意专地注视着江水上游出现的片片白帆。他就是一个月来“梦中相聚笑,觉见半床且”的王安石。
  一个月前,在那“凄怆江潭”晚宴之后,他看到了苏轼从筠州苏辙住处托人捎来的书信,信中“离别经年,心神驰仰,过江宁将专谒求教,以释十三年来之苦思积念”之语,使他心暖肠热,愁怀转舒,感慨万端,往事种种浮上心头。“肝胆一古剑,波涛两浮萍”,同为耿直磊落的性格,同遭贬逐飘摇的坎坷,使他心中沸腾起“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为升沉中路分”的情思,他突然觉得,只有苏轼能够理解自己八年“变法”的苦衷,只有苏轼能够消解自己八年来愁居江宁的孤独,他渴望着与苏轼的相晤。他送走了女婿蔡卞,并让蔡卞带走了上呈皇帝“凄怆江潭”的赎罪请求——《乞以所居园屋为僧寺并赐额札子》。他在梦魂萦绕中等待着苏轼的到来。
  昨日午前,他接到苏轼从当涂友人郭祥正家托人捎来的书信,信中说:“舟行三日,当于七月七日抵达江宁。”今天是七月七日,他黎明即起,牵着毛驴来到渡口,立岸等待,怕舟楫之先至而冷落了苏轼。百舸随波而下,泊岸者数十,等待已有三个时辰,终不见苏轼的身影。他抬头仰望天空,喃喃自语着:“风和日丽,子瞻将不会延误约期。”突然,身后的毛驴“噢噢”地嚎叫起来,他回头一看,叶涛推着一辆架子车“咯吱咯吱”地走来。他突然恍悟到自己的粗疏:子瞻是带着家眷行囊来的,牵一头毛驴迎接客人,荒唐可笑啊,这不,连驴子也放声嘲笑主人了。他向叶涛点头以示称赞。叶涛放下架子车,向他禀报说:“书场浪子”和“燕尔婵娟”夫妇已到半山园,正在整饰半山亭作为宴请苏轼之处,他俩还带来了笛子、琵琶,今晚将充任乐手,并将亲自下厨,显示烹调手艺
  在叶涛的诉说中,一帆船只已浮波而下,向岸边泊来。苏轼野服不冠,须发飘飘,站于船头,正纵目向岸边搜寻,反复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