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裂明-第2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支持辽东的武夫们,崇祯对百姓百般横征暴敛,为了多收一两银子,他更是宁可让普通百姓们死上一户口本十数人。就是靠着对国内掠夺式的征税,完成辽东每月足额的粮饷!可以说李自成、张献忠之辈之所以能够崛起,与辽东每年所需要的数百万粮饷是分不开的。这个无底洞不仅将崇祯以上三代人的积累完全吸空,更是将国家的最后一丝元气也是吞噬干净。但是事实却是完全超乎崇祯的预料,关宁军不仅没有如他想象中的那样,为他扫灭建奴。

相反,在漫长的十数年间,关宁军偏偏变成了一个怪胎。空有全大明最为豪华的武器装备,但是战力却是连陕西卖儿粥女的官军也不如,他们唯一的特点便是胃口越来越大,大有一种你再不多给点钱粮,老子就直接扯旗造反的架式。但崇祯偏偏就吃这个,为了满足辽东日益增加的胃口,崇祯就更加变本加厉的收敛民脂民膏。不过收来的钱粮已经不再是完全去满足辽东军的胃口,其中一少半也是开始不断的投入官军镇压各地民变的事情中去。

而这些年来,受到崇祯不断冷落的辽东军自然不会感恩戴德,早已经是怨气积蓄。而崇祯此次迁都令一出,最愤怒的竟然不是朝廷的文武百官,而是辽东的一众将领们。自己尽心尽力的为大明守卫辽东,虽然取得的战果不多,但是毕竟建奴还从来没有从辽东走廊踏入过大明半步吧?这么的忠诚,却是换来朝廷的背叛!没错,就是背叛!朝廷若是南移,那自己以后的钱粮该从何来?总不能俺们这些为你守边疆的将士们自己种地吧?

这些辽东武夫们从来没有想过,镇守辽东十数年,全部送给建奴的物资就已经足够将建奴全族从头到脚武装数遍之多。但是一旦利益受损,他们依旧是立即反脸不认人,崇祯十四年十月底,收到朝廷迁都令之后,辽东就开始一片沸腾。虽然说朝廷南移,他们就将成为名副其实的藩国,但是却是没有一人欢喜。虽然他们各自手下都有着无数的辅兵和从全国各地征发而来的夫子们为他们各地,衣食早已无缺,但是吃自己的和吃别人的完全是两个概念!

一想到以后就得吃自己老本,这些辽东将领个个义愤填膺,完全不同于对建奴时的胆小怕事和忍气吞声。一片沸腾之下,辽东军也是在十一月初便以惊人的效率完成了动员,随即全军南下山海关,打起清君侧的旗号,数万大军滚滚直指北京城!

谁也没有想到,全大明供给最优,朝廷待遇最好的关宁军竟然第一个举起了反旗!

消息传来,大明朝廷上下一片哗然,虽然文武百官与皇帝几乎都已经完全分裂了。但是一收到消息,无论是皇帝还是文武百官都是在第一时间重新聚合在一起,无论是皇帝还是文武百官,都是对辽东军恨之入骨,这种应该是最忠诚的狗的关宁军突然反咬主人一口,是个人都会觉得愤怒!

皇帝还只是愤怒,而了解情况最多的大臣们对于关宁军却是另一种看法。那就是辽东军这些年来,坑的督师已经不是一个两个了,在文臣们看来,这些辽东武夫别说与文治武功都十分出色的山西比了,就算与近期李自成在湖广的文治相比都是没有可比性。这完全是一群赤果果的武夫,若是让他们得了天下,那这大明还不成了武夫们的乐土,再现唐末割据的文人贱如狗的场面?!虽然如今文人是没落了,但也不能由得这帮武夫这么倒行逆施!

很快,内阁和兵部也是发出措词极为强硬的公文,要求这些清君侧的辽东军立即返回驻地。但是辽东军根本充耳不闻,甚至连回话都懒的写,将这些传达命令的使者全部斩杀于路边,大军根本丝毫不停,依旧笔直的朝着大明京城,大明的心脏呼啸而来。

十一月中,关宁大军已经绕过天险蓟州,直达三河,香河一带。大明穷十数年打造关宁防线的恶果也是立即显示了出来,以京师的地位来看,蓟州的地位就象是京城的大门,而关宁防线的重要性往死里说最多也只是一个窗户罢了,这种宁可不装大门,也把钱全部用来打制密封窗户的作法,也是让蓟州天险根本就没一点作用。

关宁军更是直接从窗户而来,最坚固的大门更是完全没了他应该存在的价值。而勤王而来的关宁军更是将沿途的大明百姓祸害了个干净,沿途而来无数的百姓横死死边,无数的房屋被直接付之一炬,大军从山海关出发时还仅仅只有寥寥的五万余人,但是到达三河、香河、通州一带之时,已经云集了近十万!

这次关宁军大举而来,也是信心十足。毕竟大明京营的样子,他们是自视甚详,不说这些人打仗根本不行。就算守城,只要将通州漕运切断,他们也是支撑不了多久。而城中更是有着与皇帝不太对付的百官存在,更是让他们完全没有强攻京城的必要,甚至最乐观的情况也是可以做到让皇帝不得不认清现状,重新收回迁都之命。当然为了防止皇帝反复,留下一些人马驻守京城还是相当有必要的,而皇帝南下的首选,天津水师也必须控制在自己人手中!

十一月二十,打着清君侧名号的十万关宁大军也是出现在京城之外。大军如海,盔甲如洋,雪亮的武器更是让京城守军都完全耀花了眼,无论是士兵还是将领都觉得,若是这些关宁大军进攻,京城根本就无法守住。

但是关宁军似乎根本没有攻打京城的意思,这些关宁军到达京畿之后,第一的反应不是给自己找一个过的去的名义。相反,为了弥补这次出兵的损耗,这些关宁军竟然弃京城于不顾,四散于京畿各地掳掠钱粮以补充。

十二月十三日,饱掳而回的关宁军也是召开了第一次全体大会,达成的的条件也是终于被送入京城之中。已经占据了绝对上风的关宁军也是给崇祯列出了条件,第一必须立即收回迁都令,朝廷保证不再出现迁都以及任何巡游江南或者其他类似于此的旨意。反正意思也就一个,皇帝还是老老实实的呆在北京城里,哪也别去,不要给人给已添堵了。第二,加大对关宁军的粮饷供应,将之提高至现有的五成以上,不得再出现关宁军钱粮不能足额发放的事情。第三,则是宣旨让京营全军出城驻扎于宛城,而另派密云总兵唐通部镇守京城拱卫朝廷安危,山海关总兵马科移镇天津防止海寇袭扰京师。当然最不少的便是对这次忠心勤王清君侧的大军赏赐了,不过崇祯皇帝根本就没有看完第一条,便直接将之撕的粉碎!当着朝廷百官的面,崇祯铁青着脸,直接下旨将送信而来的使者送于城头千刀万剐!皇帝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那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而这封几乎完全可以称之为武夫乱政的最后通牒也是一下子激怒了满朝文武,虽然京城外看不出什么,但是京城内却是已经完全变了模样!

第468章勤王

但是这一次崇祯根本就不再想着苟且偷生,面对手下的狗的挑衅,当主人的若是这么没脸没皮,就算再多活数十年,又有何益?虽然朱洪武的血脉传到崇祯这一代,已经没有多少祖先的傲气,但是傲骨却是仍在,根本不屑于容忍。尤其是崇祯这个性格倔强之人,更是不肯接受这种成为别人棋子的一天!

而城中的文武百官却是给了崇祯希望,第一天防守之时,众多官员也是捐献出来大笔钱粮,资助和鼓舞京营杀敌。所以第一天,京营的战斗力也是比往高了不止一截,几乎是枪炮声响彻云霄,根本丝毫不曾后退!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却是打退一泼泼关宁军的进攻。

攻城第一天,关宁军损失了百多人,其中大半都是被城头那巨大的红夷大炮所伤,但是所裹挟的青壮哪里见过这种一炮轰击而出,直如地动天摇一般的场面?当场便即崩溃而逃,很下散了千多人。虽然大半被关宁骑兵追回或者击杀,但是关宁军也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攻城经验几近于无。毕竟一直以守城为业,面对的清军一向是进攻的一方,哪里会有关宁军发挥的余地?关宁军从建立那天起,还从来没有发起过一场象样的攻城战,能够保住城池就已经烧高香了。

而一百余人被大炮击死击伤的惨状也是让众多只存心占便宜的将领心疼不已,第一天草草收拾之后,第二天大伙的战意已经远不如第一天那般火热,不仅不再派各自的麾下攻城,更是纷纷将营地向京城之外更是挪了数里。但是这么耗着也不是办法,既然大家都不愿损失自己的麾下,那剩下能够统一的也只有驱赶即没有战力,又没有什么战心的青壮攻城了。但是经过几天的观察之后,驱赶青壮攻城的作法也是草草收场。

因为这些关宁军将领都是精的连心脏都是滑溜溜的,他们自然可以看出,这些青壮除了能够帮对方练兵之外,根本一点效果也是没有。怎么办?打又打不下来,就此灰溜溜的撤退也不是他们所愿,毕竟他们一个愿望也没有实现。

既然无法强攻,那就围困吧。若说围困,他们绝对是行家里手,毕竟被人围了这以多次,就算跟猪一样蠢,也是可以从见惯了的场面中学到一二。虽然无法作出创新,但是依葫芦划瓢的能力,他们还是有的。

既然不用再攻城,这些青壮也是在关宁军的指挥下,开始围绕着京城不断的挖着壕沟。这种沟不需要多宽,也不需要多深,只要能够让守军不能快速从城中冲出来就行。毕竟面对着自己的数万骑兵,只要步兵在这些横七斜八的壕沟中形不成严密的阵势,那等待他们的就只是一场屠杀!

经过近半个月的努力,京城之外也是形成了密集的壕沟,虽然不能如同建奴那般的将壕沟形成立体形,而且方便己方军队冲杀的大师级,但是围住京城,不让半颗米粮进入京城却是已经绰绰有余。

既然已经隔断了京城内外,那大家就等待着京城粮尽吧。只要围上数月,不信朝廷还能宁可全部饿死也不肯低头!而事实上,关宁军将领也是觉得,朝廷重臣可能坚持到最后,但是却是不能让下面的管事的全部都能安然渡过危机,只要官兵们的家人都闹饥荒了,不信官兵们还不乖乖出来投降?就算不是全部投降,只要他们有一座城门出降那就大事定矣!

但是不等北京粮绝,万余勤王大军也是从宣府镇匆匆而至。

杨国柱作为唯一幸亏下来的卢象升时代的宿将,虽然唐水一战后,杨国柱重伤垂死,但是却是在大半年的休养中也是渐渐恢复了过来。面对着宣大二镇将星凋零殆尽,硕果仅存的杨国柱也是顺理成章的成为宣府镇总兵。

尽管避过了崇祯十一年易飞大举发起的针对八大家的讨伐,本部损失不大,更因重伤不能征战也是避开了杨嗣昌的剿匪,因此也是逃脱了崇祯关于迁怒杨嗣昌的追责。三年以来,杨国柱虽然努力经营,但是却是受困于朝廷对于宣府的重视不足,也是比较惨淡,百般努力也只是恢复了宣府全盛时期三成的实力。而三年下来,也只是练就了五千不到的精兵,再加上临时征召的卫所军与民夫作为辅兵,但是人数却也只是一万出头。

论起实力,可能任何一个关宁军将领杨国柱也是打不过,但是国难当头,又岂容推卸?而关宁军世受皇恩,却是行此大逆不道之举,也是分外让杨国柱愤怒,因此一收到京城被围的消息,坐镇宣府与镇西军对峙的杨国柱丝毫也没有犹豫,直接便尽起全军而来,明知不可为而为,除了为国除害外,也是有一种不愿看到大明不断的走向深渊的痛苦感。

“是非成败,就让后人去评论吧!我杨国柱无愧于心!”

杨国柱神情复杂的看向马水口,虽然那里并没有一个人,但是杨国柱却是似乎痛苦的看到,源源不断的山西兵似乎正从自己让出的关口不断的通过。

“杨兄,

咱们尽力了!关宁贼如此威逼君父,定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咱们实力不足,若不引山西兵,恐怕只是白白送死罢了!”身旁的紫荆关总兵周遇吉就淡定的多了,他定了一定,喟然一叹,“说难听点,咱们之所以还能守住关口,并不是咱们的本事,而是山西兵根本就无意北京。若是山西兵有意京畿,咱们也是根本守不住关口!你不见建奴何等嚣张,也不是被逼到如今几近族灭的地步?再说了,咱们还想这么多作甚,这一关就不一定能够过的去!”

杨国柱心中猛一抽搐,虽然还不愿意承认,但是心底却是知道这确实是实情。比起与易飞毫无交情的周遇吉,杨国柱对易飞的感情也是极为复杂,虽然对于易飞的做法理解,但是却是完全不能赞同。君父就算再有错,也是君父,哪能如易飞这般直接掀桌子不干了?杨国柱觉得,若是换他在易飞的位置上,他会直接到北京向崇祯请罪,绝对不会如易飞这般的直接与崇祯皇帝兵戎相见!

“老弟所言极是!不过,山西易飞还情有可愿,而且一直没有打起反旗。但是辽东贼,这般的威凌君父,岂能与他善罢甘休?!”杨国柱哈哈一笑,脸上也是一片决然。

周遇吉却是没有立即答话,说实话,他对于崇祯并没有那般的忠诚,虽然崇祯简拔于他,但是也是及此而至。若守边关数年,麾下儿郎却是常常饥一顿饱一顿,待遇比起关宁叛军根本没有比。眼下虽然出兵勤王,但是若说他没有丝毫怨气,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这也是为何他本部所驻之地是京师南方,但却非得绕一个圈子到达京师北边马水关与杨国柱汇合的原因。而且不同于杨国柱的犹豫再三,才向易飞借兵勤王,周遇吉起兵的第一时间便已经向山西发去了信息,更是隐隐暗示归顺之意。

“杨帅,咱们合兵一处,战兵也只有不到一万。面对数万关宁铁骑,恐怕凶多吉少,不如再等数日,等待,嗯,等待关宁军兵疲马泛之后,再与这些叛贼厮杀不迟!”犹豫了再三,周遇吉还是觉得不再杨国柱面前再提等待镇西军到达,换了个理由道。

不过,周遇吉的这点小心思,并没有被满腔悲愤的杨国柱注意到。或者说注意到也是无所谓了,周遇吉在这种情况下肯起兵勤王,就已经是极为难得了,还能要求他什么?而两军汇合之后,更是有着战兵近八千,辅兵超过一万五,二万余人合为一处,也是让杨国柱心情稍稍好转了些。

双方大军已经越过昌平,正在向京城而去。这数十里可谓是最为凶险的路途,而且杨国柱早已经置生死于度外,面对着周遇吉的退缩,杨国柱也是争着一皱,刚刚想要反驳,但是闷雷一般的声音也是隐隐传来。

“骑兵!无数的骑兵!”

离的老远,一个斥候就已经疯狂的喊叫起来,更是将身上的小红旗舞得如同风车一般。虽然离的远,声音听不见,但是紧急的情况却是一看便知!

“全军停步!结阵!”

杨国柱再也顾不得周遇吉的话语了,上窜下跳的指挥着部下快速的形成大阵。一辆辆辎重车也是被推到外面,不多时也是形成了一层车营,无数的长枪兵立于辎重车后,紧张的握着手中的长枪。更多的弓箭手也是匆忙的取出长弓,快速的检查着弓弦,准备迎接即将到达的敌军。而周遇吉的大军虽然不能与杨国柱老兵众多的大军速度相比,但是也是初步形成了防御阵容。在这个过程中,轰鸣声也是不绝于耳,而且声音也是越来越大。直到最后,似乎天地间已经没有了其他的声音,只有闷雷一般的马蹄轰鸣声响彻耳边。伴随着徐徐上升的朝阳,无数的铁骑也是不断的从地平线下出现在杨国柱与周遇吉眼中,眼线到处,完全是一片战马的海洋

第469章截击

宣府总兵杨国柱与紫荆关守将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