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社会心理学:美国优秀的社会心理学教材-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米┴花┴在┴线┴书┴库┴ ;BOok。Mihua。NEt
    ★经典名著:本书主要作者阿伦森博士是美国心理学会(APA)120年历史上唯一一个包揽其三个主要奖项的人,即杰出写作奖(1975)、杰出教学奖(1980)和杰出研究奖(1999),许多其他的专业团体也对他的研究和教学作出嘉奖。他独立撰写的《社会动物》(TheSocialAnimal)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本书作为教材版,同样是美国高校广泛使用的社会心理学教材。

    ★贴近生活:书中各章节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以真实发生在社会中的典型事例为出发点,引出各章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内容。在结构设置上,本书从个体行为的心理学讲起,然后进展到团体行为的心理学,进而讲解人际间关系的心理学以及在环境、健康、法律等领域中社会心理学的具体应用,可以让读者全面掌握生活中的社会心理学。

    ★人文关怀:由于阿伦森博士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他一直致力于使用心理学改善社会环境,这种人文关怀贯穿在全书之中,成为本书的一大特色。
名家推荐
    这是一本值得永远珍藏的好书。与其他《社会心理学》教材相比,作者阿伦森的语言和叙述风格使我们学习社会心理学成为一种享受。目前,这本书已经被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700多所高校所采用。相信,她将成为一本“畅销书式的教科书”——

    乐国安,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原理事长、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主任

    进入一门学科的最好办法是读好书。好书必是行家力作,非行家不能出好书;虽是行家,但不是力作,也很难是好书。以阿伦森为主的编写组在社会心理学方面是行家,他们的《社会心理学》出到第七版,则称得上是力作,故是好书。读一本好书,胜过读一批扰乱视听的混世著作——。米。花。在。线。书。库。 ;http://。。

    金盛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生活在转型社会中的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困惑,我们不仅有迷失自我的可能,而且因为对社会的错误理解,我们也可能成为社会的弃儿。相信通过阅读阿伦森的《社会心理学》,你能够找到自己,理解他人以及社会的影响——

    侯玉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著译者简介
    著译者简介

    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Aronson),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Aronson)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2002年他当选20世纪百名最杰出心理学家之一,现在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名誉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特邀访问教授。阿伦森博士是美国心理学会(APA)120年历史上唯一一个包揽其三个主要奖项的人,即杰出写作奖(1975)、杰出教学奖(1980)和杰出研究奖(1999),许多其他的专业团体也对他的研究和教学作出嘉奖。他独立撰写的《社会动物》(TheSocialAnimal)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自1972年第一版以来至今全球销量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蒂姆·威尔逊(TimWilson),密歇根大学博士。他在弗吉尼亚大学教授社会心理学导论课程已经有20多年,最近获得了“全美大学杰出教学奖”。2009年,他被提名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成员。

    罗宾?埃克特(RobinAkert),普林斯顿大学实验社会心理学博士。她在韦尔兹利学院教授社会心理学课程近30年,她在从业初期就在那里获得了杰出教学的皮南斯基奖。

    侯玉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领导研究等。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优秀的社会心理学教材,三位编写者在专业研究领域都有卓绝的成就,并且都在教学第一线有超过20年的教学经验,被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美国7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

    本书作者们将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融为一炉,内容全面完整、系统连贯,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以及个体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个体态度和从众行为、团体过程和人际吸引、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等社会心理与行为特征,反映了在环境、健康、法律等领域中社会心理学的应用价值。

    本书最大的特色是从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出发开展研究,从人们身边发生的事情阐发深奥的理论,使读者不仅能够领略一门学问严谨科学的魅力,同时也深深浸润在希望以科学使世界更美好的人文关怀之中。
目录
◇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目录

    第7版译者序2

    前言4

    关于作者11

    给学生们的特别提示14

    第1章社会心理学导论2

    1。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5

    试一试!价值观是如何改变的?6

    社会性解读的力量6

    了解社会影响的其他方法8

    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的比较10

    试一试!社会情境与行为11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比较12

    1。2社会影响的威力13

    低估社会影响的力量13

    社会情境的主观性15

    1。3解读从何而来:人性的基本动机17

    自尊取向:保持良好自我感觉的需要18

    社会认知取向:对准确性的需求20

    其他动机22

    1。4社会心理学与社会问题22

    试一试!像一个社会心理学家一样思考24

    第2章方法论:社会心理学家如何进行研究28

    2。1社会心理学:一门实证科学30

    试一试!社会心理学小测试:你的预期是什么?31

    2。2假说和理论的形成32

    从过去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中获得灵感32

    以个人观察为依据建立假说32

    2。3观察法:描述社会行为33

    档案分析法34

    试一试!档案分析:女性、男性和媒体35

    观察法的局限性36

    2。4相关法:预测社会行为36

    调查法37

    链接政治民意调查中的随机抽样38

    相关法的局限性:相关分析不等于因果分析39

    试一试!相关和因果:了解它们的差异40

    2。5实验法:解释因果关系41

    自变量与因变量42

    实验的内部效度43

    实验的外部效度45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48

    2。6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思路49

    文化与社会心理学49

    进化心理学50

    社会神经科学51

    2。7社会心理学的伦理问题52

    伦理研究的指导方针52

    第3章社会认知:我们如何思考社会性世界60

    3。1自动化:低努力水平思维62

    作为日常理论家的人们:运用图式进行自动化思考63

    试一试!避免自证预言74

    心理策略与心理捷径75

    链接人格测验与代表性法则79

    写作:无意识思维的力量80

    试一试!推理小测验81

    社会认知的文化差异82

    3。2控制性社会认知:高努力水平思维86

    在心理上改变历史:反事实推理88

    思考抑制和反向加工89

    改进人类思维90

    试一试!你的推理能力如何?91

    阿马登·戴尔罗案例反思92

    第4章社会知觉:我们如何理解他人98

    4。1非语言行为100

    试一试!用你的声音作为非语言线索102

    表达情绪的面部表情102

    文化与非语言交流的渠道105

    多渠道的非语言交流106

    链接e…mail的两难:没有非语言线索的交流109

    4。2内隐人格理论:填补空白110

    文化与内隐人格理论110

    4。3因果归因:回答“为什么”的问题112

    归因过程的本质113

    共变模式: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114

    试一试!听听别人如何进行归因116

    一致性偏见:人人都是人格心理学家117

    链接警察审问和一致性偏见121

    文化与一致性偏见123

    当事人与旁观者差异127

    自利归因128

    试一试!体育专栏中的自利归因130

    4。4文化与其他归因偏见131

    第5章自我:在社会情境中理解我们自己138

    5。1自我认知141

    自我定义的文化差异141

    自我定义的性别差异143

    试一试!独立性与相互依存性量表143

    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144

    试一试!对关系的相互依存性的量表145

    试一试!测量你的内在自我意识150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认识自己153

    链接父母应怎样赞扬孩子?157

    心态:理解我们的能力162

    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163

    5。2自我控制:自我的执行功能167

    5。3印象管理:世界是个大舞台168

    文化、印象管理和自我提升171

    第6章合理化行为的需要:减少失调的代价和收益176

    6。1保持稳定、积极的自我形象178

    认知失调理论178

    理性行为与合理化行为181

    决策,决策,还是决策182

    试一试!一锤子买卖的好处185

    认知失调、大脑和进化187

    合理化你的努力188

    非充分合理化的心理学189

    试一试!合理化你的行为190

    社会问题中的拥护和伪善192

    善行与恶行198

    试一试!善行199

    文化与失调202

    链接主流记者基于认知失调理论对自杀性爆炸事件的解释203

    6。2关于失调的最后几点思考:从我们所犯的错误中学习204

    6。3再探天门教事件206

    第7章态度与态度改变:影响思维和情绪210

    7。1态度的本质与根源213

    态度从何而来?213

    试一试!态度的情感和认知基础216

    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217

    7。2态度是如何改变的?218

    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态度:重返认知失调理论219

    说服性沟通与态度改变219

    情绪与态度改变224

    试一试!认知需求225

    对个人想法的信心与态度改变230

    7。3抗拒说服信息231

    态度的预防免疫231

    警惕产品内置232

    拒绝同伴压力233

    当说服产生反作用:抗拒理论234

    7。4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234

    预测自发行为235

    预测有意行为236

    7。5广告的威力238

    广告如何发挥作用238

    链接减少药物使用的媒体宣传有用吗?239

    阈下广告:一种精神控制方式?240

    广告、文化的刻板印象与社会行为243

    试一试!广告与思想控制243

    第8章从众:影响行为250

    8。1从众行为:发生的时机与原因253

    8。2信息性社会影响:想知道“正确”情况的需要255

    保持正确的重要性257

    当信息性社会影响导致相反的效果时258

    何时人们会顺从信息性社会影响?260

    试一试!信息性社会影响与突发事件261

    8。3规范性社会影响:希望被接受的需要262

    从众与社会认同:阿希线段判断研究264

    回顾:保持正确的重要性267

    拒绝规范性社会影响的后果268

    日常生活中的规范性社会影响269

    试一试!违规:揭开规范性社会影响的面纱269

    何时人们会顺从规范性社会影响?275

    试一试!时装:现实中的规范性社会影响278

    少数人的影响:少数人何时能影响多数人279

    8。4利用社会影响以促进有益行为280

    链接宣传的威力281

    命令性规范与描述性规范的作用283

    8。5服从权威285

    规范性社会影响的作用289

    信息性社会影响的作用290

    服从的其他原因291

    过去和现在的服从研究293

    第9章团体过程:社会团体的影响300

    9。1什么是团体?302

    人们为什么要加入团体?302

    团体的组成与功能303

    试一试!当你违背角色时会怎样?306

    9。2团体与个人行为307

    社会促进:他人在场为我们增添活力307

    社会懈怠:他人在场使我们放松310

    社会懈怠的性别和文化差异:谁最偷懒?311

    去个体化:迷失在人群中312

    9。2团体决策:两人(或者更多人)的决策一定优于单独决策吗?314

    过程损失:团体互动抑制了良好的解决办法314

    链接出兵伊拉克的决定是团体思维的结果吗?320

    团体极化:走向极端321

    试一试!选择困境问卷322

    团体中的领导322

    9。3冲突与合作326

    社会困境327

    试一试!囚徒困境328

    用威胁解决冲突330

    沟通的作用331

    协商与讨价还价332

    第10章人际吸引:从第一印象到亲密关系338

    10。1产生吸引的原因340

    住在隔壁的人:时空接近效应341

    试一试!在生活中体验时空接近效应342

    相似性343

    互惠式的好感345

    外表的吸引力与好感346

    人际吸引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公平理论353

    10。2亲密关系355

    爱的定义355

    文化和爱357

    试一试!激情之爱量表357

    10。3爱情和人际关系360

    进化和爱:选择配偶360

    链接排卵是否会影响对男性吸引力的知觉?362

    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363

    链接恋爱中的大脑366

    长期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换368

    长期人际关系中的公平性371

    10。4亲密关系的结束372

    分手的过程373

    分手的体验374

    第11章亲社会行为:为什么人们助人?380

    11。1亲社会行为的基本动机:为什么人们助人?382

    进化心理学:本能与基因382

    试一试!互惠规范能促进帮助行为吗?384

    社会交换:助人的成本与报酬385

    移情与利他主义:助人的纯粹动机386

    11。2个人品质与亲社会行为:为什么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多助人?391

    个体差异:利他人格391

    亲社会行为中的性别差异391

    亲社会行为中的文化差异392

    宗教和亲社会行为393

    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394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