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社会心理学:美国优秀的社会心理学教材-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亲社会行为中的文化差异392

    宗教和亲社会行为393

    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394

    试一试!心情好,做好事?395

    11。3亲社会行为的情境决定因素:什么时候人们会助人?396

    环境:乡村与城市396

    居民流动性397

    旁观者数目:旁观者效应397

    关系的性质:共有关系与交换关系403

    试一试!遗失信件技术404

    11。4怎样增加助人行为?404

    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405

    积极心理学与亲社会行为406

    链接增加志愿主义407

    第12章侵犯:我们为什么伤害他人?能防止吗?412

    12。1什么是侵犯?414

    侵犯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415

    侵犯行为是本能的、情境性的还是选择性的?415

    试一试!打架及其吸引力416

    侵犯与文化417

    12。2神经生化因素对侵犯的影响419

    性别与侵犯420

    酒精与侵犯422

    疼痛、不适与侵犯422

    试一试!炎热、潮湿与侵犯424

    12。3社会情境与侵犯424

    挫折感与侵犯424

    被激怒和报复426

    攻击性物体的提示作用427

    试一试!侮辱和侵犯428

    社会赞许、模仿和侵犯428

    媒体中的暴力:电视、电影和电子游戏429

    暴力能提高销售吗?434

    暴力涩情与对女性的暴力435

    12。4如何减少侵犯437

    惩罚能减少侵犯行为吗?437

    链接阻止恃强凌弱:一项减少学校中侵犯行为的个案研究438

    宣泄与侵犯439

    战争对总体侵犯性的影响443

    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愤怒?443

    去人性化:同情心的反面447

    链接学校里的同情心教育447

    12。5哥伦比亚屠杀本来可以避免吗?448

    第13章偏见:原因与消除454

    13。1偏见:普遍的社会现象457

    偏见和自尊458

    发展的报告458

    13。2偏见的定义459

    “刻板印象”:认知要素459

    试一试!刻板印象和攻击461

    “歧视”:行为要素463

    13。3偏见的起因465

    我们的思维方式:社会认知466

    如何赋予意义:归因偏差477

    责怪受害者480

    偏见和经济竞争:“现实冲突理论”483

    从众行为:规范性标准485

    内隐性别歧视489

    13。4如何消除偏见?489

    接触假说489

    接触减少偏见的六个条件491

    早期种族混合教育为什么会失败493

    拼图教室法为什么有效493

    链接合作与互倚:拼图教室494

    试一试!拼图式的学习小组496

    链接来自“卡洛斯”的一封信497

    第14章实践中的社会心理学之一:获得可持续的未来502

    14。1社会心理学的应用性研究506

    利用实验法506

    社会心理救援508

    14。2利用社会心理学实现可持续发展509

    解决社会困境509

    传递并改变社会规范510

    试一试!通过描述性规范减少乱丢垃圾的行为512

    追踪消费513

    适当引入竞争514

    诱导伪善514

    消除小障碍,实现大变化515

    14。3幸福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517

    试一试!改变破坏环境的行为517

    让人们幸福的是什么?518

    金钱,物质主义和幸福519

    人们知道让他们幸福的是什么吗?520

    第15章实践中的社会心理学之二:社会心理学与健康524

    15。1压力与人类健康526

    恢复力527

    试一试!大学生生活压力量表529

    知觉压力与健康530

    自主感:知觉控制感的重要性532

    知道自己能做得到:自我效能536

    解释负性事件:习得性无助537

    乐观:从光明面看540

    试一试!生活定向测验541

    15。2压力的应对542

    应对压力的性别差异542

    社会支持:获得他人的帮助543

    试一试!社会支持545

    敞开心扉:弄清创伤性事件的意义546

    15。3预防之道:改善健康习惯547

    可预防的健康问题547

    社会心理学干预:更安全的性行为548

    试一试!改变你的健康习惯551

    第16章实践中的社会心理学之三:社会心理学与法律556

    16。1目击者证词558

    为何目击者经常指认错误?560

    判断目击证人是否犯错567

    试一试!目击者证词的准确性570

    判断证人是否撒谎570

    试一试!测谎572

    目击者的证词能够得到改进吗?573

    关于恢复性记忆的争论573

    16。2陪审团:团体判决过程575

    审判过程中陪审员对信息的处理576

    认罪:它们总是像看起来那样吗?577

    陪审室内的商议579

    16。3公民为何守法?580

    严惩能够阻止犯罪吗?580

    试一试!你了解各种联邦罪名的量刑吗?582

    程序公平:人们对公平的理解583

    出版后记588
为什么需要新版本?
    为什么需要新版本?

    如果你在思考为什么要购买《社会心理学》的这一新版本,给你6个好理由!

    每章的最后有一个全新的板块——“如何学以致用?”我们提出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那些能激发他们兴趣的问题——鼓励他们用每章中所学到的一个或多个主要概念来演绎这些问题。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将所学内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

    每章最后加入“习题”,旨在告诉学生如何学习和研究章节中的内容。题目大多是取自我们自己的测试题库,主要是批判性思维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并将它们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而不仅仅是把它们看成需要被记住的一组事实。

    第2章“方法论:社会心理学家如何进行研究”中包含了一个新的部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思路”。这部分讨论了近几年社会心理学家在做研究时所使用的新方法,包括:跨文化研究、进化心理学、社会神经科学。

    第5章重新组织并命名为“自我:在社会情境中理解我们自己”,涵盖了除了自我认知以外,更广泛的关于自我这一领域的研究。为了反映对自我领域研究的广泛性,我们加入了一个新的标题:“自我控制:自我的执行功能”,讨论关于自我调节的最新研究。同时还加入了关于自我的文化差异的内容。

    第9章,“团体过程:社会团体的影响”开篇使用了新的小短文,讨论关于布什总统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决策。在该章的后面,我们又回到这个短文(用“链接”的形式),基于鲍勃·伍德沃德(BobWoodward)、斯科特·麦克莱伦(ScottMcClelland)等人近期出版的书,我们讨论了关于出兵伊拉克的决策是否是团体思维的结果。我们还对“人们为什么要加入团体”这一部分进行了修改,加入了关于社会拒绝以及社会认同的内容。另外对于“性别与领导力”这部分,加入了关于最新的“玻璃悬崖(glasscliff)”研究的讨论。

    第11章,“亲社会行为:为什么人们助人?”,以两个“试一试!”练习为特色。这个板块使你对于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的理解更加具体,并且教你如何将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另外还加入了关于群体选择、什么导致移情以及关于宗教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第7版译者序
    第7版译者序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从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绪论》出版到现在,已经过了105年。在这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里程碑式的事件。如果回过头来看一下这些事件的话,我们将要看到的这本书已经出了7版,无疑就是这样的事件。因为这本书以及它以前的6个版本,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社会心理学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相信读者会从这本书得到真正的知识。

    阿伦森教授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他撰写的《社会动物》是我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入门书。阿伦森教授系统的分析了诸如攻击性、利他性、同情心、偏见、社会影响、移情与爱等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到今天也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问题。而大家将要看到的《社会心理学》(第七版)则是对这些问题的最新阐释。在本书中,阿伦森教授和另外两位同样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威尔逊和阿克特一起,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到目前为止,西方主流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及这些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相信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您一定会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社会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本书延续了前6个版本的两个主要特色:

    内容的系统连贯性:第1章讲述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其中谈到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种取向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受到人们关注的主要推动力。第2章是方法问题,特别强调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实证性问题,以使读者认识到社会心理学的科学性。从第3章至13章,作者围绕着个体、团体以及社会影响问题,阐述了人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特征。第3章社会认知和第4章社会知觉讲述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认知过程特性,其中归因问题是一个重点。第5章和第6章讲述了自我概念以及自我归因的问题,这些内容对我们认识自己很有帮助。第7章和第8章涉及态度与从众问题,这些内容中包含着许多伟大的理论和经典的实证研究。第9章讲述了团体过程,其中的冲突与合作研究作为博弈论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参考价值。第10章到第13章分别讲述了人际关系、人类的亲社会与攻击行为以及偏见问题,这些内容对我们理解个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很有帮助。14、15和16章则是社会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分别涉及健康、环境和司法实践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全书16章的内容浑然一体,反映了社会心理学在解决个体与社会问题中的全面完整性。

    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性:本书的三位作者始终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的,所以,他们的工作本身就和书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作为一名在童年期曾经深受偏见之苦的犹太心理学家,阿伦森教授非常关心偏见及其影响问题,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够有助于建构一个和谐的社会。威尔逊和阿克特对社会影响和助人行为的研究,都反映了他们的社会理想。

    第7版还增加了很多新的研究,文化和性别等成为作者较为强调的新的问题。这本书是美国许多大学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参考书,到现在为止已经出到了第7版。为了让国内的读者能够读到这本书的中译本,后浪出版公司委托我组织这本书的翻译工作。由于我本人的时间有限,为了尽快完成翻译工作,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文化与社会心理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参加了本书的初译工作。具体分工为:前言以及第1章由边叶翻译,第2~3章由杨茎完成,第4~5章由王彦翻译,第6~7章由邱意云完成,第8~9章由孙晓兰完成,第10~11章由张晨完成,第12~13章由祁宇完成翻译,第14、15、16章分别由顾水云、雷涛和嫣婷婷翻译。全书由侯玉波统稿审校。由于事件紧迫,更重要的是因为水平有限,译稿中肯定会有不少的瑕疵,希望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够给我们指出来,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

    侯玉波

    北京大学心理系

    2012年6月
前言(1)
    前言

    当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们的首要目标是突显社会心理学中激动人心的东西。从教授和学生们许多善意的来信和电子邮件中,我们非常高兴地得知,我们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最喜欢的来信之一出自一位学生,她说这本书非常有趣,值得她永远珍藏,并作为完成其他工作的自我奖励。无论如何,有了这样一位学生,我们可以说成功地使这本书成为一本令人兴奋的、有强大吸引力的故事集,而不是枯燥乏味的关于事实和数据的报告。

    当然,总是还有改进空间的。我们在第7版的目标是,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领域。我们教这门课程的时候,最可喜的事莫过于看见原本昏昏欲睡的、坐在后排的学生饶有兴味地坐起来,说道:“哇,这是我所不知道的!现在那听上去很有意思!”我们希望读这本书的学生也会有同样的反应。■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第7版的重大变化

    我们很高兴在第7版中增加了两个我们认为会对学生有相当吸引力的特色专栏。第一个是“如何学以致用?”例如,在第9章中,我们告诉学生,他们将来早晚会成为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团体当中的一员,我们建议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该章中所学的概念去确保团体所做的决策是最正确的。这个专栏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维,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

    另外,我们在每章的最后还增加了样例测试题。我们相信这两个新增的特色专栏,会在教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材料方面起到很大的帮助。

    除了增加了两个特色专栏外,我们还在第7版中更新了大量最新研究以及参考资料。以下是一些新研究的举例:

    ●每章的最后有一个全新的板块——“如何学以致用?”我们提出了学生们日常生活的问题——那些能激发他们兴趣的问题——鼓励他们用每章中所学到的一个或多个主要概念来演绎这些问题。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维,将所学内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

    ●每章最后加入“样例测试题”,旨在告诉学生如何学习和研究章节中的内容。题目大多是取自我们自己的测试题库,主要是批判性思维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并将它们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而不仅仅是把它们看成需要被记住的一组事实。
前言(2)
    ●第2章,“方法论:社会心理学家如何进行研究”中包含了一个新的部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思路”。这部分讨论了近几年社会心理学家在做研究时所使用的新方法,包括:跨文化研究、进化心理学和社会神经科学。

    ●第3章,“社会认知:我们如何思考社会性世界”,我们更新了超过40处有关最新研究的参考资料。我们增加了一个主要的部分“社会认知的文化差异”,这部分主要讨论图式中的文化影响,以及新近关于不同文化中的整体性和分析性思维的研究。

    ●第4章,“社会知觉:我们如何理解他人”,我们更新了非语言交流这部分,讨论了新近几个关于情绪的面部表情的进化显著性的研究,例如,特雷西(Tracy)和松本(Matsumoto)2008年的关于骄傲和羞耻的研究。我们还修改和更新了归因与文化这部分。在这一部分,我们以整体性和分析性思维开始,讨论了益田(Masuda)和同事在2008年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