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白金汉宫的倒影-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金本位制的经济政策依然被英国视为战后重建的有利武器。早在1816年维多利亚时代,金本位制就开始在英国盛行。根据制度需要,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相当于英国国内所有流通货币的价值。金本位制成为英国避免通货膨胀的工具,对英国货币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可是一战结束后,金本位制无法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很多国家都放弃了这一制度,换为纸币。英国却坚信黄金可以为战后经济带来生机,于是尽力将英镑与美元的汇率与从前拉近。
  可是这种表面现象不能改变英镑币值动摇的本质,当时美国的工业产品在国际上十分畅销,大量的黄金成为美国的囊中之物。面对美国的强大竞争力,英国提高利率来吸引黄金储备,然而这却减少了国内投资,使企业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也让国内消费能力受损,失业人口增加。金本位制显然已经不适合国际形势,英国硬性将英镑汇率提高,无疑加速了旧体制的死亡。
  英国人还没有从过去威风凛凛的经济大国的美梦中苏醒,这个帝国已经不是从前那个用极少的钢材和棉布换小麦和木材的世界霸主了,它不思创新的自负感,已经成为经济前进、国家发展的累赘。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暴跌,爆发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英国本就脆弱的经济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工业生产下降了32%。不过突如其来的经济灾难,倒促使了英国新型工业的发展,尽管与传统工业相比还十分弱小,仅占到工业总投资的3%,但是起码证明英国已经有部分人开始觉醒了。
  在经济危机中,英国的投资下降,失业人口猛增。钢产量、生铁产量、煤产量锐减,贸易逆差一度高达亿英镑,发放到国外的投资也受到了影响,可回收利润从亿英镑减少到3亿英镑,这是英国第一次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为了摆脱贬值的货币,许多外国人涌进伦敦英行,兑换黄金。短短的两年时间,伦敦黄金就被兑换一空。许多国家利用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向英国倾销商品,同时在本国设置关税壁垒,抵制英货。这些促使英国开始建立帝国关税特惠制,也促使英国放弃金本制,英镑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幅度贬值。
   。。

赢了两场世界大战却失去了一个帝国(5)
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过后,英国更加虚弱,需要及时恢复。可是还没有从一战的阴影中走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接踵而至。二战中,前苏联和美国的出现,让英国人不禁一个冷颤,英国发现这些国家悄然无息地超越了自己,自己的国际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英国似乎瞬间从超级大国变成了一个弹丸之地,被包围在前苏联和美国之中,艰难地喘息。
  英国一边要应付日益强大的美苏,一边要争取战争的胜利,还要处理印度沸沸扬扬的反英行动。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必须要保住大英帝国的颜面。
  战争中的英国表现出了一个帝国的倔强性格,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坚定的决心,与希特勒展开殊死搏斗。而这场赢得人类尊严的战争却让英国伤痕累累,为战争付出的惨痛代价只能由英国自己承担,不管是高达一百四十多亿美元的外债,还是纷纷要求独立的殖民地和自治领,都给这个帝国沉重的一拳。然而大英帝国已经是强弩之末,大势已去,面对殖民地和自治领自身的发展,也只能选择放弃。原来的帝国会议,也不得不更名为“英联邦总理会议”,与自治领平起平坐。
  战争进行得越久,英帝国的弊端就越发明显。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更多的英属殖民地被日军占领。特别是在珍珠港事件之后,英国皇家海军的失败,更让英帝国威严扫地。为了打击日本军队的嚣张,皇家海军派出了“威尔士亲王号”和战列巡洋舰“击敌号”,从大西洋驶进新加坡。然而,经过十几天的激战,英国皇家海军最终悬挂起白旗,举手投降,香港成为日本的军事据点。
  香港的沦陷,为日军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目标战中打开了缺口。澳大利亚很快变成了日军袭击的对象,炮声连天,烽烟滚滚。事实证明,英国已经无力保护这些可怜的殖民地了。澳大利亚也突然意识到,与其在战争中为宗主国不明不白牺牲,还不如为了自己的自由奋力一战。于是,澳大利亚毅然地把军队从前线全部撤回,并且拒绝了英国派兵前往缅甸战场的要求。英国人惊讶地发现,澳大利亚什么时候开始强大了,竟然敢违抗英国的命令。
  新西兰一看澳大利亚如此勇敢,便也大着胆子,想把部队从前线拉回。如果不是美国的极力劝说,恐怕这场战役还需要持续很长时间。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加拿大,加拿大的军事力量仅次于英国,是盟军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随着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加拿大也逐渐成为了与英国地位平等的中等发达国家。
  这一场战争,给若干个殖民地和自治领带来了自由的曙光,也让英帝国一片阴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同盟国的胜利告终,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也将许多参战国搞得一片狼藉。英国在这两次战争中都表现得十分果敢,让世人看到了一个帝国应有的风采,可是在这背后却是一声声无奈。负债累累、殖民体制瓦解,让英国在战争胜利的背后多了一层凄凉。英国赢了两场世界大战,却失去了一个帝国。
  

“自由放任”时代的终结(1)
从自由资本主义兴盛开始,英国就彻底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这个庞然大物有着左右国际经济的本领,也有着让全世界惊羡的繁盛,而将这个大东西推向顶峰的就是“自由放任”思想的传播。一种思想能缔造一个兴盛的帝国,自然就会被视为珍宝,英国人将“自由放任”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制定的政策当做神一样供奉,把它们当成大英帝国的希望。
  然而时间是十分残酷的,它不容许不适合某个特定时代的思想继续存活,就像中国儒家思想一样,有辉煌的一天,也有被历史踩在脚下的一天。
  当时间悄然进入19世纪下半叶的时候,人们突然发现,自由资本主义已经渐行渐远了,其身上的魅力已经模糊了,它过时了。无奈之下,英国人只能边伤感边修改“自由放任”思想。这样一来,英帝国已经无法走在世界前端骄傲地回头嘲笑那些落后的国家,它的前边有一大帮国家在冲自己蔑笑。
  19世纪初期,斯密、李嘉图的“自由放任”思想风靡世界,同时也成为英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按照古典自由主义来说,国家是不能干预经济的,经济享有完全的自由。但是英国历史上很多思想家例如斯密、洛克等人并不支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政府和国家的适当参与可以帮助经济的发展。然而在英国经济极盛的时代,人们似乎没有注意到经济需要国家的支持,“自由放任”彻底被推崇为金科玉律。可是随着世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英国独一无二的经济政策受到了严酷的挑战。“自由放任”思想已经不被时代所接受,就在英国经济急速下滑的时候,这个创造了帝国神话的思想也将随之从主流思想的位置上跌落。
  国家和政府在放任自由思想中被缩小化,然而这并不代表政府和国家就是虚设。无论多么庞大的经济结构,都无法脱离国家而自行运转。很多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国家作为强大的依托,来增加政策运行的底气。如果这些政策出现了弊端,就要依靠国家的力量来为进行弥补,从而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无论在哪个国家,经济与政治都是一对亲密无间的伙伴,彼此依赖,相互促进,盲目的否认国家的作用和贡献,就会造成经济结构上的不平衡。
  商人都是逐利主义者,他们一向对金钱有着特殊的敏感。什么样的项目赚钱,他们总是能准确地找到,从而一窝蜂全都在这个项目投资,而类似技术训练、教育、水利工程等利润干瘪的项目则无人问津。可这些不赚钱的行业同样对国家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时,国家就必须要起到一个调节作用,使商人可以将投资转向利润不丰厚的特殊行业上。
  自由贸易政策是英国经济政策的基础,更是创造英国19世纪辉煌的主因。即使再不愿意放弃,也不得不认清一个事实,这个曾经天下无敌的政策已经变成了英国提高海外市场竞争力的阻碍。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势必会设置关税壁垒。而英国则不然,一直到1931年,英国还有80%以上的商品免税。这对英国是极不公平的,外国商品到英国不需要交关税,可是英国商品到外国,就必须缴纳高额的关税。这种经济制度本身已经十分脆弱了,所以在碰上强大的经济危机时便可能瞬时崩塌。
  英国人喜欢看悲剧,不过喜欢看别人的悲剧,就像他们可以笑着读完莎翁名著一样,可是当悲剧即将落在自己头上的时候,能察觉到的人却寥寥无几,约瑟夫·张伯伦算是其中的一个吧。他提议建立关税同盟来挽救深陷囹圄的英国经济,可惜的是,支持的人凤毛麟角,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近三十年之后,另一个张伯伦以财政大臣的身份提出同样的问题,他是约瑟夫·张伯伦的儿子。小张伯伦的命运似乎比父亲好一点,因为这个时期的英国保守主义已经意识到了经济转型的必要性。于是,一部名为《进口关税法》出台了,帮助英国经济走向转型之路。根据这部关税法的规定,除了小麦、肉类和英国不生产或短缺的原材料以外,所有商品都要征收关税。自由贸易原则最终还是被时代抛弃了,正如内维尔·张伯伦说的那样,自由放任是一种妄想。保守党领袖斯坦利·鲍德温也无奈地承认,“自由放任”已经走到尽头,它将会同奴隶贸易一样消失在历史上。
  

“自由放任”时代的终结(2)
保守主义者们用他们传统的稳重推着经济缓慢前进,并没有出现任何波澜。这可以说是英国历史上较为重要的一次变革,本应该值得庆祝,但是这种缓慢的前进给其他国家制造了赶超英国的机会。让这次来之不易的变革,黯然失色。
  在此之前,英国其实就已经出台了一些法律,像1931年11月,英国议会通过一项为期6个月的《禁止不正当进口法》,规定对一些商品征收百分之百的关税,这也是《进口关税法》的基础。接着还出台了《农产品法》,开始对蔬菜、水果以及一些农产品征收关税。
  为了提高本国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英国与自治领、殖民地签订了帝国特惠协议。殖民地和自治领商品可以延续在英国享受从前的免税制度,而且英国会通过提高其他国家商品的进口关税来保证自治领类似商品在英国市场的优势。同时,自治领要降低英国商品的税率,免除一些英国商品的关税。
  早在1936年,一个经济学家的一个论点,就已经为这个古老的思想挖掘了坟墓。这个经济学家是凯恩斯,这个论点是国家干预让英国摆脱贫困。这个理论后来被很多经济学家视为了经典,在21世纪的国际环境依然被使用。
  他提出国家的财政政策应该紧跟国家的经济环境,当经济凋敝时,国家要降低利率,同时增加货币发行量,刺激消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凯恩斯的这个理论的可靠性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国家在整个经济体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倘若不是国家进行干预,恐怕饱受战争摧残的英国必定会被通货膨胀所困扰,英镑贬值,随之而来的就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等。事实证明,国家干预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英国经济的正常运转,通过合理的资源分配和统筹规划,英国经济逐渐趋于平稳。然而遗憾的是,英国保守“自由放任”思想根本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终结。战争中“自由放任”主义接受国家干预全是被形势所逼,并不是真心诚意地想要改变。
  政府曾经发表过一份报告,表示愿意以消除贫困、疾病、无知、懒惰为己任,建立一个全面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所有的英国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能够享受国家的福利保障。这份报告的出台,曾经感动了很多人。然而诸多可行性方案都在“自由放任”主义强大的余威面前,变得一钱不值。
  两次世界大战给英国造成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负担和压力成为战后英国的流行语。然而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给了“自由放任”主义沉重一击。也许战后一段时间内,“自由放任”主义还会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人们对它的信任正在丧失,其被淘汰也是迟早的事。更何况,在二战之后,关于政府和国家干预的思想,正在慢慢从一种抽象概念变成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和原则,从而影响着英国经济的发展。
  更多的人从战争中看到,如果不是政府当机立断,将所有的经济命脉揽在手中,英国很可能就会被分散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拖垮。政府的作用已经被许多人看好,他们更愿意接受政府所给予的政治经济自由。而且,百废待兴的局面,似乎只有国家的力量才能控制,英国日渐衰落的工业也只有国家可以使它起死回生。
  当一个思想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变得不合时代要求时,必然会有一些革新家们站出来,加以修正。每个思想体系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放任自由”思想也同样。
  早在1880年,英国经济地位发生动摇的时候,就有人提出国家完全不干预的思想已经过时了,由此开始了新自由主义的思潮,英国将上演一出新旧自由主义大战。最先提出“自由放任”在经济上失误的是约翰·密尔,他在《论自由》中提到,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思想和情感上的自由,有权利追求个人喜爱的东西,有选择朋友相互交往的自由,而政府就是这些自由的保障者。同时,英国涌现出了一大批新自由主义学者,他们对自由主义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解读。历史总是能在思想体系出现变更的时候,缔造一些权威的、影响后世的大哲学家、经济学家、文学家以及社会学家。
  

“自由放任”时代的终结(3)
在英国谈论自由主义,那里的人一定会推荐你了解一个人,这个人第一次将唯心主义引进英国,他就是——托马斯·格林教授,新自由主义的奠基人。积极自由的概念最早就是格林教授提出的,他还提出了自由主义的8个要素,即公民自由、财政自由、个人自由、社会自由、经济自由、家庭自由、民族自由和国际自由。
  按照托马斯·格林的说法,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每个公民都有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建立在一定限制或强迫之上。也就是说,人不能想杀人就去杀人,没钱了就去抢银行,想干吗就干吗,总得有个约束吧。也不能把自由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你想干的事不能给别人带来伤害。格林教授还说,自由的价值在于它拥有一种积极的权力或能力,从而可以去做或享受某种值得去做或享受的事。这段话看似像绕口令一样,其实很简单,意思就是人们的自由要在道德和法律的规范内才有效。
  这个理论的提出,对英国来说的确具有重要意义。格林放大了道德的作用,将道德上的满足定义为人的自我满足。他希望自由是用来发展道德的,可以扩大到道德的力量,然后将这种力量赋予人民,从而创造出最大的自我价值。
  这个观点在中国一点都不新鲜的,早在几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