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叶芳菲心-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月给他100元零用,在送这个孩子到一所重点高校的路上,当他掏钱为阿姨买公汽票时,车上的售票员笑了,孩子才明白了支助他的人原来也是收入不高的售票员。

  编者也为这个好心人附上了一张家居照片,照片的角度正对着她们家的大门,那是早被人们淘汰了的木门,主人也是衣着普通,但是她脸上洋溢的是纯真的笑容。生活给予了我们不同的境遇,这个世界还是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爱心本来没有多少高下之分,可因她也是一个贫穷的人而格外崇高。

网上经历
爱看杂文 

  
  网上拍砖的ID大都是思维活跃之人,看到风头正劲的另一方,马上发帖回应,找出他的破绽穷古今理论驳之。既是说理文章,就不乏精辟之处,颇有目前畅销的杂文之风范,这样的帖子往往点击率奇高,洋洋大观,相互各有一派跟帖如云。

  一位MM看网上拍砖上了瘾,没事就爱到网上逛,直奔那些善辩的ID,看哪个会吹嘘些。心仪最能砍的那两位刀光剑影,出口成章,多次交锋难分伯仲。功力渐至炉火纯青,想不到竟很快看破网尘,金盆洗手,不日停止灌水,双双杳如黄鹤、无影无踪了。久等不至,MM不堪寂寞,也许最美的风景在远处,意犹未尽之时无奈转换门庭另寻去处。 

  又一论坛,满目皆文朋诗友,妙笔生花,迟早会有黑马现身文坛的,像她此般无名小辈虽说不为少数,初来贵地也不觉顿生怯意,连忙找个角落,抛出几点媚眼,以示存在。日久,枯燥之意又生,几番观察,看到版主*面善,版面在她的亲身示范、经营下,一派繁荣,诸多帖子和和气气,如出一辙 ,鲜有砖类横空出世,战火纷飞的景象。就与她套近乎,一番交流之后说爱看杂文类的,杂文,有点愤世嫉俗的。版主*是什么人啦,当然为难地说,那个嘛,不会写,本人无能为力呢。 

  嘿嘿,这个MM口味怪怪,难免碰个钉子,拍砖就是拍砖,自己不拍还爱看热闹,控制不好场面引起纷争,此乃版主大忌,还美其名曰爱看杂文。

  
  
  会有蓦然失去 

  提醒大虾们珍视文字,说这话,我开始觉得自己是否是班门弄斧,又一细想,大家来这儿多抱的是互相交流,说错了也没什么,可以搏得朋友们一笑而过。在文朋诗友加网友面前,我是一介浪子平民,充其量是一个朋友们文字的忠实读者,不过我也并不自卑,在过去的日子里试着抛出了几段拙作。碰到喜欢的作品,我装模作样评论赞赏一番,碰到不喜欢的一言不发也不得罪,主要是想要和大家和平共处,玩得愉快。当然了,如果有合适的话题我也会继续参与。

  长篇大作没写过,无法识得其中三味,对于散文随笔、杂文一类的短文的在线写作我觉得需要留住激情或者说灵感,否则电光火石一刹那之后,那脑海中瞬间掠过的细节也许再也回忆不起来了,余下来的可能只是一些平铺直叙,毫无魅力可言。好的方法是静下来整理一下思绪,列出一点大致的提纲,为了防止忘掉它们,应当马上在电脑或者纸上记下来,当时你看到自己的这些感悟时也许会觉得有些零乱,但是经过整理以后,利用得好,有时候这些关键的文字成为文章的靓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句格言说得好:“天才始于勤奋”,观察那些好评如潮的作品,大都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几经修改,这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读者的负责任,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有了好文章,开始的时候大都会细心留存,加以保管,这是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累积,便会有不少的收获。

  各位朋友的作品集和网络文集便是一个明证。有出版作品集的不用多担心,那些文字已流入民间,变成书了不会轻易失去。可是那些网络文集就不容乐观了。

  有的朋友可能想:我有“双保险”(遍地开花,多申请几个集子,多发几个网站),我何足惧!其实对于网络来说,它是虚幻的,是不能太抱信任心理的。君不见网站被黑,网友文章丢失,ID号被盗文集无法进入等等,抗议呼声一片、此起彼伏。不说网站,自家的电脑不也常死机黑屏,系统重装丢失数据吗?虽说是几段短文,也是一番心血嘛。所以,除了做足上面的双保险,还要加上一条,保守的方法,就是把文字从电脑中下载输出保存备份。会有蓦然失去,这样至少还有挽回的可能。

  
  网文的具名 

  对网上的文字,一位著名的评论家撰文:由于种种原因,应该在网上规范帖子的具名,强调必须用真名。他的观点引起了不少的网友的烈反应,认为是剥夺了网友说真话的权利。正如网友所说,在网络里,有的人用真名作网名,有的用化名作网名,有的同时拥有两个以上的名字(互作马甲),这样可以根据文字内容多一个具名的选择。有了这个原因,网友只要有了上网的基本条件,就可以发出自己对于生活的体会和观点,虽然还不能说是想象中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言论自由在这里也得到比现实中的媒体更多一点的体现。

  网络发展的迅猛,最终会不会取代纸质媒体,我想,在近几年内可能还不会。但是二者的互动是显而易见的,网络BBS论坛为广大网友提供了一个平等的交流空间,从开始的电子公告类发展成为网友的文学园地和娱乐交流场所。特别是有机会浏览本地的文学网站,我了解到来这儿的不仅有中青年朋友还有不少的老年朋友,作为一位热衷于此的参与者,我充分地领略了它的魅力。生活中有了一些感受,它们来自于作者的与亲人、朋友、及一些还不够熟悉的人们的接触或者是观赏到一次花开花落、一场风霜雨雪的自然景观。

  作者们一改旧日笔耕者一遍遍誊写的艰辛,他们把这些凸现深深的感受或者在电脑上轻松敲出,登录输入到BBS,或者直接登录、在线完成,我亲眼目睹一些初学者在网上这样一步步地成熟起来,被报刊编辑选中投稿,走上了梦想中的文学之路,真正是一举两得,皆大欢喜。具何名的“隐私问题”也会因为用文的需要和彼此逐渐熟悉识得庐山真面目而不成为问题。

  
  网名

  网名是随着网络的兴起而流行起来的。

  网名其实很重要的,注册时脑中天马行空,各色奇奇怪怪的名字横空出世:植物、动物、天外物,就是一串数字,一句话也可以拿来做网名。

  在论坛里注册网名可谓要先下手为强,运气好的一下就通过了,运气不好的被程序告知已存在的用户名,注册失败自是十分沮丧哦,就是派出所上户口还允许重名重姓,这网络倒是铁面的包公是不可通融的,好在有符号数字可以在后面加,我的名字虽说独特,在网络上却不是奇货可居了,只有加上个88才成功了。

  最开始接触论坛的时候,看到论坛上的公告,一个ID一天最多在同一版面贴四贴,同一篇文也只能贴二三个版面,贴多了的算刷屏是要被封ID的。那时候还不是很了解,心想这不是纯粹多此一举,会有人吃饱了一天贴这么多干嘛呀!事实上,这样的人还真不少,帖子多的积分多经验值高,这些经验值在论坛中板砖时可以作为论资排辈的有力证据,当然有人以一帖多发为乐了。和这些灌水为乐的比起来,网上的作家们新作一出来,也到处贴,可谓天女散文花,亦或是广种薄收,被选稿的编辑看中也是意外之喜。

  万变不离其中,逛的论坛越多,越觉得世界真是小呀,这么多的网站这么多的写手,总能找到相同的ID和他们的文,看得人累,就像一道大餐,吃多了腻人的很,不过难为了这做楼主的,到处贴大约也是费力不少。一个人用同一个ID时间长了大约也会被同化,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特色,让人一看文就知道是某位的大作,偶尔他或她换个马甲还是一样发现认得出来。

  2004…10…27

蓝色栀子花
栀子花开,于是就有了一些提着小竹篮卖花的婆婆们蹲在路旁,把采摘来的鲜花扎成一小束,用花香换取一些零用钱。可喜的是来来往往忙于生计之时,还是有这么多的人们欣赏它们,所以,老人们竟有很多的顾客。平日遇到在街上摆小摊的,城管马上会来把他们赶走,而对这些卖花的人竟然十分宽宥。有利可图,卖花的人自然变得多起来,有的提了一篮子外还用塑料蛇皮袋另外装满了备用。 

  栀子花是喜水喜阴的植物,多被爱花的人种植在屋后的一汪池水之畔,远望未开的栀子花和它翠绿的叶子很难分得清楚,所以当你忽然嗅到它的花香时会惊叹于花已开满树。它们一朵朵盛开在枝头,是那样的馨香,又是那样的洁白。 

  虽然知道再美的花也要凋零的道理,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但是花败满地的情景,也还是让人伤怀。网上有一位女子给她的文集取名叫《蓝色栀子花》,那时我没听过刘若英的《后来》,仅从这个名字上我感到了她如花般淡雅的浪漫的情怀。回想我见过的栀子花都是白色的,在花谢的时候,会变成衰败的淡黄色,如何在她这儿成了蓝色呢?我的好奇心让我点开了她的文集,在她的娓娓述说中我知道了原来这是她曾经的一个错觉,她手捧一束这美丽清香的花闭上眼睛仔细地品味,当她从沉醉中睁开眼的时候,有花瓣悄然落在了蓝色的裙衫上,花香朦胧中她想,这不就是蓝色栀子花吗? 

  时光在流逝,她很少再来发表她的心情文字,不知道在忙碌什么事情,曾经别致的文集少了主人的打理显得更加清幽。渐渐地,那个网站我已是不常去逛了,而此时我想到了《蓝色栀子花》这个美丽的文集名字,是因为现在栀子花又开了。 。 想看书来

记忆中的身影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每当听到歌唱家李双江这只曲子的时候,我就会回忆起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场景,在1934年,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转移,潘冬子的父亲随部队离开家乡时留给冬子一枚红星,还乡团重归后,冬子的妈妈被活活烧死牺牲,冬子在与还乡团斗争中渐渐成人,影片中在竹排与青山互作参照物的流动美景中,少年潘冬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终于穿上了梦中的红军军装。 

  《闪闪的红星》是当之无愧的艺术精品,特别是祝新运饰演的潘冬子形象机智勇敢。我第一次看这部影片的时候还是在童年时代,重要的是这部影片给我带来的是母女相处温馨的时刻,也许我这辈子都不会轻易忘记了。 

  那时候父母两地分居由于母亲妹妹们都还在老家生活,不在城里,母亲只是在农闲时来看看我和父亲。只有父亲相伴的日子是艰难的,有时父亲要出差,十来岁的我就只能自己动手洗衣做饭,我是多么的羡慕那些父母都在身边的孩子。记得那天放学后回家,父亲在屋外走廊上遇见了我,笑着对我说:“你妈妈来了!我买菜去改善改善生活。”我快步进屋一看,果然是母亲端坐在窗前,傍晚的阳光透过林梢照在她的身上。我扑在母亲怀中尽情撒娇,享受着久违的母爱,看着母亲年轻的脸和挽着的黑发,我突然想到要问一个问题;说:“妈妈,您今年多大年纪了呀?”母亲笑了:“孩子,我28岁了”。 

  晚上,父亲对我俩说:“可巧,今天发了两张票,我们去看看电影。” 城区只有一座电影院,离家约十分钟的路程,我们去看的这部电影就是《闪闪的红星》,看完电影,我们仨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回味着潘冬子的胜利;快乐地哼哼着这支男声的歌,昏暗的路灯照着我们亲密的身影,一会儿拉长,一会儿缩短。

  2003…3…23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感悟音乐之声
地籁;那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是大自然的声音。你听,风儿吹动树梢,小虫在低鸣,一根柳条也可以制成牧童的短笛。丛林、山岗、甚至深深的海底,都有不息的声音。 

  人籁;童稚对母亲的呼唤,无任何雕饰、纯真,是人世间最美的声音,任何铁石心肠都不免被熔化。故土难离,乡音难忘。走千里,走万里,远方的游子听到来自故土的熟悉乡音,从心头由然而生怀念,只恨不能插翅飞回到亲人身边。因而,虽然陌生但见到你格外亲切。 

  天籁;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一段音乐,有节奏、韵律,能动人情感,内心掀起波澜。 

  沉醉在抒缓悠扬的音乐里,温暖、安静没有一丝烦恼,似月光下的湖面,小舟泛过。 

  聆听激昂铿锵的乐章,催人奋进,仿佛跃身奔腾的骏马或置身急流中的航船,不屈服,向着希望的前方冲击。 

  还有倾听低沉的音乐时,飘飘渺渺,随着琴弦的拨动,无声的诉说,倾诉对故人的思念。在流动的音符里畅游,穿越时空,对曾经的往事默默怀想。 

  文学作品经过了音乐的诠释,更加发人深省: 

  伯牙、子期的故事,高山流水、知音难得; 

  梁祝双双化蝶而去的绝恋; 

  还有不堪受辱的黄河咆啸… … 

  而音乐,不管多么美妙的文字都无法尽诉其跳跃的内涵,它是音乐家的杰作,更具表达力,它是流动的建筑,给人们带来思考的空间,更能接近人们的心灵。让我们喜爱音乐吧!

杯中美酒
酒啊,记载了人生的几度磨难几许欢乐,人们的悲欢离合都离不开酒。酒让我们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面对满桌佳肴,亲朋良友少了酒能尽兴吗?贩夫走卒、文人墨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喝法,有不同的感受。

  不是吗?酒的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我所知道的就有很多呀!水浒传里武松喝了三碗不过岗成了打虎英雄,西游记里齐天大圣吃了仙桃喝了仙酒吞了仙丹大闹天宫,三国里刘关张喝血酒桃园三结义,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醉后笑料不断而太太小姐们喝酒吟诗行酒令等等。酒壮英雄胆,酒逢知己千杯少,舒心的酒啊千杯不醉!何以解优,唯有杜康。同时落魄者也能在酒中找到安慰,你看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也离不开,更有孔乙己为了喝杯温酒、吃几颗茴香豆,窃书被打折了腿。总之,对于酒的历史不胜枚举。

  我在外吃饭时是不喝酒的,只喝可乐饮料,同桌男士也不强求。在家里就不用装淑女了,可以喝酒。总觉得白酒无色,但喝一口一股辣味呛人,让人不由得皱起眉头,龇牙咧嘴。白酒虽然闻起来香,可喝醉了后容易失态,它天生应是男人们喝的嘛。醉汉,臭味熏人,丑态百出,人人都是退避三舍。

  感谢酒和人一样还有这么多不同的种类,比如,葡萄酒的瓶子很漂亮,酒味却不像葡萄那样酸甜可口,加点可乐喝味道便好极了,有好事的健康顾问说这样一来喝不科学,有害。

  有一年,流行喝孝感产珍珠米酒,甜甜的,只能算饮料,老少皆宜,那时每当节日临近成箱的往家搬,它是那种玻璃瓶装的,喝了后留下一堆空瓶子不能回收,扔掉可惜便洗净了当茶杯用,不能倒开水,一沾开水就炸裂,流一地水。后来假冒货多了,也就不买不喝了。

  相比之下,啤酒的优点逐渐显露,成了首选。它是麦牙发酵做的,起开瓶盖,倒入一只透明的杯子,立时泛起乳白色的泡沫,轻轻一抿快溢出杯口的酒液,有点刺口、带点麦香,泡沫退却,显出澄明微黄的颜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