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龙同人)武帝之天龙八部-第2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
  伴随着赵煦的话说完,让那老太监将自己扶起,走下龙椅将泪花涌动的赵孝锡,按到龙椅之上。一时间,包括章惇在内的文武大臣们,都再次下跪参拜新皇。
  等到万岁之声,随着文武大臣的声音,传到已然进驻皇城的众军耳中。这些参与征辽的大军将士,都得知了新皇继位的事情。
  那怕看不到赵孝锡继位的样子,却不影响他们,伴随着响彻云霄的万岁声跪下高呼。在这种万岁声中,赵煦却带着欣慰的笑脸,倒在了亲信老太监的身体内。
  一个窜步上前,搂住赵煦的赵孝锡,看着这位堂弟。真的坚持不了多久,心中对于慕容复的痛恨可想而知。只是他清楚赵煦驾崩,大军征辽只怕要暂时告一段落。
  如果他不赶回汴梁整顿朝纲,完成新皇登基必须经历的血洗。只怕赵煦驾崩的事情,真的会动摇大宋的根基。所以,他觉得很愧疚这位堂弟,不能立刻替其报仇雪恨啊!
  
  第二卷 第一百三十五章 回京前的布置
  
  随着赵煦在大辽皇宫之内,完成了皇位的移交,却最终伤势过重。没多久,便躺在赵孝锡怀中失去了声息。原本应该喜庆胜利的宋军,却笼罩在一片悲哀之中。
  都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可眼下赵煦明明胜利了,却在胜利即将到来的一刻,不幸英年早逝。对于他的离世,赵孝锡无疑是伤心的。因为在他看来,赵煦原本还能活几年。
  现在赵煦比历史上,提前几年便逝去。这对他而言,总有种愧疚感。如果不是他,扰乱了这个时代的走向,也许赵煦不会受此一劫。
  可逝者已去,再悲痛欲绝也无济于事。抱着慢慢冰冷的赵煦尸体,赵孝锡最终下令道:“传令武卫,以最快的速度,给本王运送一具冰棺来,本王要亲自送皇上回朝。”
  待在下面的赵大,很快便领兵离去。吩咐武卫,以最快的速度制作一具冰棺,送到这大—无—错—。辽皇城里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赵煦尸体回京不会腐烂。
  下达完第一个命令,赵孝锡又沉声道:“章惇听令!”‘即刻传令诸军,挂白绫,替皇上守孝!另外,传令各城众军,没得到本王的命令前。任何人,不得撤离职守。如辽军来袭,各城主将可自行反击。有敢于弃城者,杀!’
  章惇很快道:“微臣领旨!”
  同样很快退了下去,而赵孝锡又道:“骑军指挥使张亭光听令!”
  张亭光很快走出道:“末将在!”
  ‘从现在开始,骑军抽调五千精锐,由风、火字营主将王子殊、杨金豹,陪本王一同护送皇上灵棺回朝。其余骑军各营,所缺兵源。优先从边军中补充,力保战力不减。
  同时传令骑兵各部,严防大辽骑兵反击。本王会即刻下令,禽军各部,立刻从渤海发动攻击。如时机成熟,尔等伺机收复大辽中京。东京两地。’
  听到这个时候,赵孝锡竟然不收手罢兵,反倒要趁胜追击。张亭光多少有些不明白,可这个时候,他也不好拒绝赵孝锡的命令。毕竟,眼下赵孝锡是皇帝,不是王爷了!下达完骑军的命令,赵孝锡看着满堂武将,又道:“杨士鹏听令!”
  不明所以的杨士鹏也清楚。这位赵孝锡接掌皇位,杨家看来又能得到重任。眼下杨金豹,能随同赵孝锡护灵回京,本身就是一个恩宠杨家的表现。
  走出队伍拱手道:“末将在!”
  ‘即日起,升杨士鹏为燕云道指挥使,全权管理燕云诸州军政事务。战事未完之前,需配合前军继续攻辽,同时严密辽军跟西夏骑兵侵犯。
  若军情紧急之时。本王授你便宜行事之权。同时为加强收复各州统领,本王会再抽调十万步兵。增加各城守卫力量。在此期间,有反叛者,格杀勿论!’
  一跃提升为管理这么大收复领地的指挥使,杨士鹏无疑是一步登天。对于这样的恩宠,杨士鹏尽管有心理准备,却也觉得心中大为激动。
  颤抖着声音道:“多谢皇上信任。末将保证不让一城一州之地,再落入它国之手。”
  就在这个时候,赵孝锡看着站在台阶下,神情略显凝重的乔峰。突然道:“大哥,原本小弟想与你继续并肩作战。可眼下的情况,只怕小弟需要先返回京城一趟。
  我知大哥此刻的担心,可小弟要说的,大辽皇族成员,我是不会放过的。只要愿意归顺大宋的辽国百姓,小弟一定善待他们。为此,小弟给你安排一个差使,可好!”
  能让一位继位为帝的皇帝,当着这么多文武大臣的面,称呼他一句大哥。乔峰同样觉得有些受宠若惊,那怕他不想为官为将,却也清楚此事万万不能推辞。
  学着杨士鹏等人的样子,拱手道:“皇上,还请直呼萧峰之名。君臣有别,臣万不可当大哥之礼。皇上有何差遣,萧峰万死不辞!”
  听着乔峰的回答,赵孝锡多少明白,成为皇帝的他。在这种时候,是不能跟乔峰谈兄论弟。这关乎皇帝的威言,那怕没人敢说他,却也会针对乔峰。
  很快道:“好,那即刻起,本王正式封你为安辽候。另任命你为安辽大将军,配合张亭光张将军,商讨攻辽之事。军事上,以张将军意见为主,民事上,以你的意见为主。
  张亭光,想必不用本王多说什么,你应该知道萧将军乃契丹后裔。可在本王眼中,萧将军乃是一个心向大宋,爱好和平的英雄好汉。
  此次军事上的事情,本王将萧将军派给你做搭档,其手下一万精骑,也正式编入骑军序列,命名辽西营。由萧将军,暂代统领一职。
  萧将军武艺高强,可行军布阵略显不足。因此,打仗之事,可以由你做决断,萧将军会全力配合。只是攻下城池之后,如何安置辽国军民,你则需多听萧将军的意见。明白吗?”。
  清楚以乔峰的身份,他确实很尴尬。不管他承不承认,他就是契丹的后裔。现在反过头来,帮助大宋人攻打大辽,多少有些背弃祖先的意思。
  只是赵孝锡明白,乔峰愿意反辽,是希望辽国的百姓,能过上安稳平定的日子。这也是赵孝锡答应过,将来攻陷大辽,只诛首恶不追究普通军民的条件。
  眼下他已然继承大宋皇位,在这种事情上,他不能失信于乔峰。那怕赵孝锡知道,现在有没有乔峰,对他而言其实不重要。可做人守信,在赵孝锡看来也是应该的!
  果不其然,听到赵孝锡当众兑现承认,乔峰心里自然万分感动。他很清楚,在这种时候,赵孝锡还能做出这样狼的决定,是件多么难得的事情。
  那怕不是为了大辽那些无辜的百姓,就是赵孝锡这份信诺之意,也令乔峰决定。不打完眼前攻击大辽这一仗,他便绝对不提辞官的事情。
  其实赵孝锡这样做,也是明白乔峰重情重义。他相信今日给予乔峰的信任,它日乔峰也会给予他同样的回报。至少目前,他的这种直觉并没出现错误。
  下达完这些命令之后,望着回到大殿之上的赵大。赵孝锡面色放心地交:“赵大,即刻传召天级武卫,启动天级追杀令,命令布衣阁不惜一切代价打探慕容复消息。
  一旦有其下落,即令天级武卫前往捕杀。除此之外,以本王名义传召中原各大武林门派,让他们派遣高手,参加围杀慕容复。得手者,赏黄金万两。
  另外传召整个草原部落,从即日开始,大宋与女真部落不死不休。任何敢与女真部落有来往的人,都将成为大宋必诛的对象。杀胡令,价格提高一倍,只限女真部落。
  还有那位逃掉的完颜阿骨打,悬赏五千两黄金,同样例为必杀的对象。若他们有幸,能逃过此番追捕,待本王理清国事,必亲领大军踏平女真部落。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站在下方的文武大臣,听着赵孝锡如此杀气腾腾的话。也清楚,这位新皇并非不把报仇当回事,而是更清楚,目前那件事情更重要。
  能平心静气处理正事,随后又下达这样的必杀令,这些文武大臣也觉得。眼前这位新皇,已然有了皇帝的决断之心,看来赵煦立其为帝,确实是最正确的决定。
  随着赵孝锡的诸多命令下达,收复南京府的捷报,还有赵煦被慕容复偷袭,死于军中的消息。同样很快传到大宋境内,一时间引起天下哗然。
  只是听到这种消息,蠢蠢欲动的诸国反倒有点不知所措了。按理说,大宋胜了,他们落井下石的对象,便是大辽了。可宋帝死了,大宋只怕也结局不好。
  这样一来,集结在宋辽边境的西夏骑兵,反倒停滞下来。不知道,究竟应该选择向谁出兵。面对这种情况,西夏君臣最终决定,还是先等等看。
  他们不敢轻易出兵的另一个原因,便是他们得知,原本流放到禽的赵孝锡竟然回来了。甚至宋军的胜利,很大原因都是因为他的及时出现。
  面对这位曾经在西北,将他们打的够呛,又取走他们银川公主的大宋王爷。西夏君臣其实都心有畏惧,更不要说,眼下宋辽之战并未停止,仍在继续交战之中。
  对于突然冒出来的安辽侯,各国都多少有些耳闻。这位原本契丹出身的中原武林英雄,竟然是赵孝锡的结义金兰兄弟,甚至一下从白丁晋升为安辽候。
  种种事情的征兆,让诸番邦的国君似乎都意识到,赵孝锡只怕是最有可能登基的新帝。只是他一个王爷之子,真的能夺得优势吗?京城那些王公贵族,又是否会同意呢?
  如果那些王公贵族不同意,眼下手中兵权在握的赵孝锡,只怕会发动一场政变。到那时,大宋只怕也将动荡不安。猜测到这些,才令番邦诸国又稍稍安下心,静观后续的变化。
  可他们不知道,从始致终,赵煦就属意赵孝锡接掌帝位。如今兵将马壮,又有绝大多数文武大臣支持的赵孝锡,称帝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不提前公开,只是为了引些跳梁小丑出来罢了!
  
  第二卷 第一百三十六章 京师暗流涌动
  
  随着前线的事情布置妥当,赵孝锡带着五万骑军精锐,护送安置在冰棺中的赵煦返回汴梁。与此同时,大宋收复幽州的捷报,也开始传遍大宋各个州府。
  就在无数大宋百姓,宣扬赵煦这位少年天子的丰功伟绩时。另一个八百里加急的密折,却加速送往京城六部官员,还有那些留守的王公贵族手中。
  得知赵煦英年早逝的消息,留守京中的王公贵族,还有六部尚书大臣们,全都傻眼了。他们怎么都没想到,最为担心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 ”
  伴随着这则还未对百姓公开的消息传开,整个汴梁城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皇城禁军,在王师约的命令下,全部进入戒备状态。
  除此之外,京师的城防也变得外松内紧起来。那些郡王府,如今更是人来人往。很多人都想着,赵煦过世之后,皇位谁由继承呢?
  围绕着继承人的问题,皇城中那些赵煦的弟弟们,开始不断拉拢京中的文武官员。都希望,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各多的朝中大臣支持。
  只有王师约这些老将,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全部宣布闭门称病不见客。相比那些文官,不知道赵煦遗诏的情况,王师约他们却已然心知胜明。
  为了看清,京城到底有多少人,在盯着这张代表皇帝的椅子。赵孝锡吩咐传令的驿官,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将赵煦战死沙场的消息,向留守京师的大臣宣布。
  可有关皇位继承人的事情,他却进行了严密封锁。活动在京师的布衣阁还有武卫,以及布置在大军中的密探,将任何通往京师的密探。一律截杀于入京的路上。
  按照皇位传承的规矩,眼下在王公贵族们看来,最适合继承大统的人,无疑就是京中的几位郡王。可真正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则是年纪偏大的几位郡王。
  先前赵煦离京,这些郡王的嫡系官员。便开始上窜下跳结党营私。眼下赵煦真的出事,这些所谓的皇亲国戚们,更是显得非常积极。
  按长幼有序的规矩,现在赵煦突然去世,膝下又无子。最有资格继承皇统的人,则是郡王中年龄最大,被封申王的赵佖。只可惜,他是个有眼疾的王爷。
  对于扶一个有眼疾的王爷当皇帝,不少人都觉得有碍圣颜。于是被封端王的赵佶。成为不明真相的文武大臣眼中,最适合继承皇统的郡王爷。
  看着这段时间,猛然增加拜访的王公贵族,年仅十三岁的端王赵佶,自然显得非常高兴。甚至在手下亲信眼中,开始摆出准皇帝的架子。
  原本按规矩,要等赵煦的遗体回朝,文武大臣在去宗庙取出遗诏。可生怕遗诏上。会留下什么不利遗言的赵佶,立刻让依附的官员。进言提前揭遗诏。
  面对这种不符规矩的事情,身为监理大臣的王师约,面对前来催逼的官员。很不放心地交:“这不符祖制,一切等皇上龙体回朝后再议!若端王执意,可奏请宗室审议!”
  见王师约不同意,六位同样被授予监理朝政的尚书中。只有一位同意提前。可其它五位尚书,要么推脱此事重大,必须得到全体监理大臣的同意才行。
  不过这些尚书中,更多都建议提请宗室的皇室遗老同意,他们便不会阻止。毕竟。遗诏是恭奉在宗庙之内,要取的话,必须得到那些皇室遗老的同意。
  虽然这些遗老,常年居住于宗庙之中,鲜少过问国事。可说到底,他们也是皇室遗脉。这种推举新皇的事情,还是让赵家人自己看着办。
  得知消息的赵佶,自然显得有些气急败坏道:“这个王师约,本王看他真是老糊涂了。这个时候,还不肯请遗诏宣布继位新皇,他就不怕韩堂大乱吗?”
  端王府的谋士近臣,对这种情况却有所警惕的道:“王爷,此事怕是有异。按理说王爷继承大统,已是众望所归。可眼下王师约,迟迟不肯就范,怕是有什么异心。
  王爷,你可别忘了,这位驸马爷,跟琼州那位来往甚密。如果此事,让琼州那位得知。王爷觉得,以那位的性格,保不准会做出谋逆之举啊!”
  赵佶一听这话,眉头一皱道:“那你的意思?”
  谋士立刻道:“微臣的意思,为免夜长梦多,王爷现在就进宫。让两宫提请宗室,提前观看先皇遗诏。如果先皇遗诏,是属意王爷继承大统,那便提前在朝堂上宣布。
  只要王爷上位成功,那位再有不满,也不敢多说什么。除非他真的敢,冒险行谋反之举。这样一来,相信天下的臣民,也会觉得他是个不忠之臣。
  如果遗诏上面,先皇属意的不是王爷,那王爷也能早做安排。趁着眼下京中文武大臣都看好王爷,先行动手清除异己。当然,这一步最好能不走,否则京师将大乱。”
  身为端王府的近臣谋士,他们眼中只有赵佶。只要赵佶继承大统,他们这些近臣未来必然位极人臣。为了未来的出头,他们自然无所顾及。
  成者王侯败才寇,这些谋士都明白这个道理。听完谋士的话,赵佶同样清楚。收复了李朝的赵孝锡手里,确实有一支威震东南的大军。
  如果赵孝锡带兵进京,以他先前在朝中拉拢的权贵。这个皇帝之位,还真保不定是谁的。那怕他觉得,皇位非他莫属,却也清楚不到最后一刻便不算定局。
  做为皇室子弟,赵佶同样清楚,每次新皇更替都凶险异常。一个不慎,血流成河也是常有的事情。如果他不继承皇统,真让赵孝锡上位,他只怕也有生命之危。
  面对这种情况,赵佶最终道:“好,本王现在就进宫,请皇嫂跟皇太后,让宗室提前公布遗诏的内容。不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