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魂--华夏之刃-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上这个家谱来自《史记》,是相当相当错误的,因为文王姬昌是纣王时人,古公亶父是他的爷爷,而后稷呢,是尧舜禹时代的人。从大禹到纣王其中经历了三十一世、四十八王,时间约为1100年,从不窋到姬昌一共才14个人。您可能说:两数一相除平均每人活了约78岁,不是挺合情理的吗?对不起,您不要忘了,并不是一个人在临死的时候才会有下一代,而通常是在二三十岁的时候生子,晚一些也是在不惑之年,最晚也不过花甲。现在我们以平均50岁(知天命)生子来计算,14*50=700年,比1100年还少400年呐!要是以30岁作平均年龄,是420年,天呐!30岁已经是很大的数字了,实际上古代有不少人十七八就生子了……

  关于《史记》的这个错误,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解释。据说真正的家谱已经找到,从后稷到姬昌是35代。鉴于抄它也没什么意义,这里就不费那个事了。总之,我们不要迷信《史记》。

  家谱问题说完了,我们开始讲故事,帝喾和他之前的就不说了,我们从后稷说起。

  后稷,人称农神,其出生比较神,和伏羲差不多。

  后稷的母亲是姜嫄,为帝喾的元妃。某日,姜嫄在郊外见一巨人脚印,很是好奇,就上去踩了一脚,谁知这一踩可不得了,竟然踩出了身孕。姜嫄感到羞耻,但当时可没什么人流,只好把孩子生了下来。姜嫄认为此子不祥,就将他扔到了狭窄的深巷里,怎料马牛见了这个婴儿竟然绕着走;姜嫄又要把他扔在了荒林之中,不成想树林里面总是有很多人;狠心的母亲又把儿子扔到了沟渠的寒冰上,结果是飞鸟都落下来,或用翅膀盖在他身上给他供暖,或用翅膀托在他身下,防止他陷入冰下。姜嫄认为这儿子有如神助,简直太神奇了,想来必成大器,终于下定决心把他抱回来,要将他抚养成人。因为当初屡次想把他扔掉,就取名叫弃。

  果不其然,弃就是与众不同,从小就善于思考,有一项特别的爱好:种庄稼。他把种庄稼当成游戏,种出来的豆啊麻的都比别人的长得好。等到成人的时候,就喜欢耕田种谷,总结出什么地适合种什么植物,什么植物适合种在哪里,并将此经验传给了附近的民众,从此他们种的庄稼总是比其他地方的长得茂盛。

  这时候在位的是尧,尧是弃的二哥(老大叫挚)。当他听说弃的情况后,就举任弃为农官,负责教给民众种庄稼,于是天下得到了大丰收。后来舜帝即位,设置了官职给众人分工,任弃为农师,掌管天下的农耕,为表彰弃的功劳,把他封到了邰,这个地方就是姜嫄的娘家(在陕西武功一带)。舜又以官为号,称弃为后稷,并赐姓为姬。后来后稷帮助大禹治水,负责老百姓的吃饭问题,立有大功。

  据专家解释,后稷是官名,而弃是第一代,弃的儿孙们接替他的岗位,也是后稷。后稷传了N代,传到了不窋的手里。不窋之时,正是大神姒孔甲在位时,此君“好方鬼神、事*”,使政治*,天下动荡。不窋于是废弃农师,不再务农,带着族人逃到了戎狄地区,最后落脚于北豳(bīn)(今甘肃庆城)。

  不窋长子叫鞠陶,据说他出生的时候右手掌纹很像古代篆文的“鞠”字,所以取名为鞠。到了北豳后,不窋封鞠为专门负责挖窑的官职,带领周人一边挖窑烧陶器,一边挖窑用于住人,最后,人们都称鞠为鞠陶了。

  不窋死后,鞠陶成了周人首领,他在位期间发展了牧业、兴修了水利、建立了村庄,周人从此摆脱窑洞生活定居了下来。后世周人尊称其为“周老王”。

  相传鞠陶是鞠姓人的始祖,被他们亲切的称为“鞠老王”。

  鞠陶死后有公刘(一说N代后才有),这个名字本是职务名,“公”是尊长的意思,“刘”是兵器的意思。可见公刘做过安保工作。

  公刘22岁时将中心迁到南岗(今甘肃宁县城西),扩展了势力范围,史称公刘迁囱。他“复修后稷之业”,勤务耕作,造农具,置田园,种五谷,发展畜牧业,兴修水利,并且向周边地区传播农耕文化,使得当地居民迅速富裕起来,周边的人们听说后,纷纷迁来归附他。周朝的事业就兴盛于此时。所以诗人们创作歌曲来怀念他,诗歌详见《诗经&;#8226;大雅》。

  不窋、鞠陶和公刘都有庙宇,三人被周人尊称为“三王”或“三圣”。

  公刘死后有庆节,此人继承祖业,在豳地(不是北豳)建立了豳国。

  之后又传了N代,才到了本文的主人公:古公亶父(姓名为:姬亶父)。

  大概经历了很多代,祖业又衰败了,古公亶父思修后稷和公刘大业,积德行善,受到了国人的爱戴。

  这时候,西北边地的戎狄薰育族来侵扰,“欲得财物”,古公亶父就主动给了他们财物。不料他们是欲壑难填,又要进攻,“欲得地与民”。岂有此理,得寸进尺啊你们!豳国的老百姓愤怒了,纷纷摩拳擦掌,抄家伙就要和戎狄大干一场。就在这时候,古公亶父说:“老百姓拥立我,是希望君主保护他们的利益。现在戎狄来打我,目的不过是要土地和老百姓,老百姓跟我还是跟他,有什么区别呢?现在民众要为我去打仗,我牺牲人家的父子兄弟却去做他们的君主,我不忍心做这样的事情。”于是就带着亲属和手下学先祖不窋的样子,离开豳国,翻山涉水,最后到梁山西南的岐山下定居了。

  怎想,豳国老百姓知道了这件事,纷纷扶老携幼追了过来,就连邻国的人听说了古公亶父的言行,也纷纷来归从他。这么多人怎么办呢?古公亶父想到,必须先解决吃饭和住宿的问题。于是他对当地进行了全方位的勘查,结果发现岐山下的周原是个好地方,这里山好水好,在这里长出的野菜十分好吃。于是他就率领着周人在此地开垦荒地、建造水渠并将田地划分给各户。同时,又吩咐诸人在这里盖房子。来投奔的人多有还在穴居的,古公亶父就对他们进行了开化,让他们组成了村落。经过不懈努力,这么多人的温饱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岐山变得十分富饶。于是古公亶父率领着大家建造了城邑,建设了宗庙,建立了太社,成立了官僚机构,进行了官吏分工,最终建立了国家,定国号为周。岐山脚下太平安定,周国人过得十分幸福,人们安居乐业,纷纷歌颂古公亶父的功德。此时的周国一片和谐的景象,俨然是世外桃源。相传,凤凰都喜欢往岐山飞,因为那里清平安宁。

  值得一提的是,古公亶父一生只有一个老婆,即太姜,两人恩恩爱爱,相敬如宾,一时传为佳话。君主如此,百姓亦然。

  更值得一提的是,古公亶父与太姜养育了三个好儿子,老大叫泰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历。这三子的故事我们以后再说。

  最值得一提的是,古公亶父的孙子名叫姬昌,重孙子名叫姬发,姬发伐纣灭商后将古公亶父追为周太王!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三 以天下让——泰伯、仲雍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老大叫泰伯(一作太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历。而季历有个儿子,聪明伶俐,素有贤德,深得古公亶父喜爱,古公曾说过“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暗含了传位于季历再传位于这个孙子的想法。但是按照传统,父死其位应传与长子,舍长传幼的做法肯定会遭到人们的普遍反对,实行起来那是相当困难的。

  父亲虽然嘴上不明说,但其言行举止早已暗含了传幼的意思,身为长子的泰伯很了解他的心思。在前思后想后,泰伯认为那个侄子以及三弟都确实是才堪大任,胜过自己,由他们接替父位能更好地将周国事业发扬光大。于是泰伯找到了二弟仲雍,结果一交谈发现,二弟也是这么想的。两兄弟经过仔细讨论,最后拿定主意:跑。

  跑到哪里去呢?越远越好吧。荆蛮怎么样?那里没有开化,偏远荒凉,一定是人迹罕至,除了被流放的犯人外,没人愿意去的。好,就那里了。于是兄弟俩趁一次为父采药的机会就跑了。

  兄弟两个到了荆蛮,从当地风俗,纹身断发,这同时也表示了与周国相异,不能再用了。

  那一头,古公亶父发觉了儿子出逃,后悔当初说错了话,本已年迈加之忧虑过度,很快就病倒了。临终前,他想召回大儿子传位,但最终没有得到音讯,最后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古公过世后,因为只剩下了一个儿子,季历理所应当的就成了周国君主,时人称作公季。

  回过头来看荆蛮,也就是江南。

  泰伯和仲雍在太湖边梅里(今无锡梅村)定居下来,当地土著居民(蛮夷)听说了泰伯的事迹,纷纷携家带口地跑来归附他,达到了千余家。此后,泰伯被当地人奉立为君主,自号“句吴”。

  泰伯兄弟看到当地十分落后,便决心率领着大家搞发展、搞建设,齐心协力奔小康。他们首先在梅里建筑了城市,取名为“故吴”,这是江南的第一座城市。泰伯定都于此,然后就在当地传播农耕畜牧、蚕桑纺织、饲养家禽等技术,教化当地百姓从穴居走向屋居,从渔猎走向农耕;同时大力兴修水利,开凿了中国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港。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江南得到了很大的开发,人们过上了温饱的生活,蛮荒之地逐渐富饶起来。

  泰伯没有儿子,其死后由仲雍即位。仲雍秉承其兄的遗志,继续发展江南事业,终于使江南成为了鱼米之乡。仲雍身后百年,其曾孙周章被周武王封为吴侯,建立了吴国;周章之弟虞仲被封到了周北夏墟——虞(今山西运城县附近),建立虞国。后人把吴国的“吴”字加到太伯的头上,称作吴太伯,把虞国的“虞”字加在仲雍的头上,称作虞仲,于是仲雍就与其曾孙重名了。泰伯、仲雍是吴国的两位始祖。

  吴太伯死后被葬于无锡鸿声镇的鸿山南麓,仲雍死后葬于常熟乌目山。虞仲被封后,乌目山改名为虞山。泰伯、仲雍因开发江南的巨大功劳,皆有宗庙立于后世,为后人所敬仰。

  吴太伯事迹备受后世的尊崇,孔子称其为“至德”。在他老人家的眼里,泰伯的让超越了尧帝时的许由之让,因为许由让后只是做了隐士,并没有什么贡献;超越了汤时的卞随、务光之让,因为卞随跳了湘水,务光跳了庐水,二人均以受让为耻,结果选择了自杀(此事未在前面提及);超越了伯夷、叔齐之让,因为他们是在逃避责任。泰伯的让是让贤,是在看到三弟和侄子确实才堪大任的前提下才做出的让,所以是难能可贵的。

  值得一提的是,泰伯身后几百年有季札,他也非常谦让,屡次不受王位,最终导致了“专诸刺王僚”的宗室相残的惨剧,其后阖闾虽曾破楚,却只是昙花一现,阖闾本人为越所伤致死,其子夫差暗弱,终于成就了“卧薪尝胆”的勾践。这些故事会在以后讲到。季札是个贤人,却一味地效仿祖宗进行退让,殊不知他的“让”与先祖泰伯的“让”有着天壤之别。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 功高遭嫉困死赛库——季历
姓名:姬季历

  父亲:姬亶父(古公),前有传;

  母亲:太姜(大姜),周室三母之一,贤妇;

  正妻:太任(大任),周室三母之一,贤妇;

  妾:姓名不详;

  儿子:姬昌(西伯昌)、姬虢仲、姬虢叔(虢、郭二姓始祖)等;

  长子媳:太姒(大姒),周室三母之一,贤妇;

  孙子:姬发、姬旦(周公旦)等。

  泰伯、仲雍远走他乡,古公亶父抱憾而终。季历即位,时人称之为公季。

  季历即位,继承古公遗业,修明政治、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成功地抵抗住了戎狄部落的侵扰。当时,周原东面有一程国,国王不修政治,大臣勾心斗角,致使国内局势混乱。公季见有机可乘,于即位后第三年发兵一举兼并程国。

  季历九年,周北戎狄部落属义渠国国君病危,其两个异母儿子为争君位大打出手,朝臣亦分为两派,分别支持二子,互相争斗,将国内局势搞得和当初的程国差不多。公季见状,故伎重演,吞并义渠国。

  两战大胜,使得周国的疆土扩大了很多,这引起了商王武乙的注意,商臣也是议论纷纷。消息传到公季耳朵里,他马上意识到,周国虽然强大了,但比起商王朝来还是不值一提,一旦惹恼了商王,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在季历第十三年,即武乙三十四年,公季亲自带着大批的贡品到殷都朝见了武乙,表示真心的臣服于殷商,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大商的边境稳定,没有任何不良居心,如商王不弃,愿效死命。武乙一听,非常高兴,便赐公季地三十里,玉器十件,马八匹。胆战心惊的一次朝见,最后以贡品换赏赐的结局收场。

  解除了后顾之忧,公季于次年调集大军,进攻当时来自西方的最大威胁——鬼戎。鬼戎在武丁的章节已经介绍过了,这里就不多说了。公季趁敌不备,发动突袭,一战定乾坤,俘虏了敌军二十个头目,缴获的武器和财物不计其数。此战一成,天下震惊,季历从此名震九州。

  战后不久,武乙意外死亡,其子太丁即位。次年,殷商北部曾一度归附殷商的燕京之戎突然发动叛乱。公季为表忠心,率军平叛。可是这一战和前面的大不一样:周军大败!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候失败反而是好事,他若不败,恐怕要早死几年了,因为他只能看懂性情中人帝武乙,却看不穿变脸高手帝太丁。

  公季败后,好好地总结了失败的原因,重新招兵买马,强化军队。两年后,公季卷土重来,但此时燕京之戎早就不知道跑哪里游牧去了,取而代之的是菜鸟之师,余无之戎。公季轻松获胜。获胜后的公季马上到太丁处去报告喜讯,当然真正目的是去领奖和试探太丁的反应,结果太丁表现的是十分兴奋,重赏了公季,还任命他为牧师,这可是个大官,因为它可以驾驭部分诸侯。太丁命他掌管西部征伐大事,表示周遭如敢有人捣乱,不必来向我汇报,你自己看着办就行了。

  公季手握重权,用兵自由,于是开始了对西部各戎狄的大规模征伐。这个时候,也不管你是不是来捣乱,只要我看你不顺眼,我就要打你,直到把你打跑为止。那些被打的戎狄部落虽然不服,但无奈实力确实不如公季,只能被打得抱头鼠窜,背井离乡。公季任牧师后养兵三年,用兵四年,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外部落,占领了大片的土地,夺取了大量的财物,俘虏了大批的奴隶,极大地充实了周国的国力。

  公季任牧师后第八年,率领大军大败翳徒之戎。战后,公季亲自押送俘虏向太丁报捷,献上了战利品,太丁表现得十分高兴,赐给公季一把玉雕酒壶,学名为“圭瓒”,壶中还装有用黑黑黍和郁金香草酿造的美酒,名曰“秬鬯(jù chàng)”,最重要的是,太丁任命公季为“侯伯”,这是诸侯的最高荣誉。公季当然很兴奋,领了赏谢了恩就高兴地去了。只可惜,他走的是一条不归路。

  季历只是个军事家,却不是政治家,他能看出武乙的心思,因为武乙是个性格耿直的人,有什么事情藏不住,他“人偶博弈”、“囊血射天”都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性格。但是太丁却是个藏的很深的人,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