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魂--华夏之刃-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很深的人,他精通三十六计之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他口蜜腹剑,先给你个蜜枣吃,然后再送你上西天。太丁先重赏了公季,又封他做了大官,当看到公季放松警惕之后,又突然下令将其逮捕囚禁。公季的监狱名字叫做“赛库”,这是他一生的终点。他也许至死都没想明白,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献捷报功,并没有做什么对不起大商的事情,相反却对殷商立有大功,太丁却怎么会如此对他。公季被囚,左思右想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呢?为什么!就因为有一种东西叫做“嫉妒”,有一个名词叫做“功高震主”,有句俗话叫做“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太丁之所以留你,是因为你还有利用的价值,用你去对付诸戎,有十足的把握,而今你把他们都消灭了,我也要消灭你了,因为你的强大令我寝食不安,你的强大威胁到了我的位子!季历毕竟是生得太早了,他没有什么可借鉴的例子,他不知道在他走后的两千年内,有多少人因为那个功高震主而遭到了灭顶之灾。

  太丁囚季历数日而不提供食物,季历愤恨交加,终于困死于赛库之中。

五 拘羑里而演周易——文王姬昌之一
周文王,名姬昌,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的事迹一会再说,这里先说在关于他老人家的故事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年龄问题。相传这位姬老太爷活了97岁,在位约50年,其13岁生长子姬考(伯邑考),15岁生次子姬发。您看出了什么?我们做道算术题,97…15=?答:82。82就是姬发即位时的年龄。之后的就不多说了,武王伐纣,建国,九十多岁去世,这时候成王姬诵却只有13岁,而且成王还有弟弟……参考诸多史料,总结了两个字:很晕!不过好在有个夏商周断代工程给出了一张年表,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这个工程存在诸多争议,但其依然是目前已知的最可信的,故本书采用此年表进行纪年。

  废话说完,故事开始。

  上回书,季历受文丁(太丁)的嫉妒和疑忌困死赛库。说来也奇,季历死后没多久,文丁也归西了,他们死在了同一年,即文丁十一年。文丁死后,帝乙即位。

  季历死时,姬昌只有十岁,但是别看他年纪小,却很有志气。他听说父亲遇害,十分悲痛,便决心为父报仇。他先把父亲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于附近的楚山脚下,但不料泉水冲坏了公季的墓,使得棺材露出了地面。姬昌见后,便对大家说,一定是父亲想要见群臣最后一面。于是命令揭棺,举行了庄严肃穆颇具规模的遗体告别仪式,据说前来瞻仰的官民数不胜数。

  不过毕竟是十岁的小孩子,能力有限,所以在这段时间内其祖母太姜和母亲太任应发挥了重大作用。

  姬昌十一岁即位,整兵于次年即帝乙二年征伐商朝,虽然因为准备还不充分、实力悬殊而一战败北,但也对商朝构成了极大的威慑力。帝乙迫于形势,为了缓和两家矛盾,便决定将其胞妹(一说女儿)太姒许配给姬昌。周国闻讯,当即就接受了。

  据说姬昌亲自到渭水边迎妻,当他看到太姒时,惊为天人,十分高兴。但是渭水没有桥,河水很深,大家就想划船过去把太姒接过来,然而姬昌为表诚意,命令大家将船首尾相连,横于江面,作为浮桥,然后姬昌亲自过去,将太姒迎了过来。当时场面十分盛大,此事一时被传为美谈,姬昌、太姒也被称作“天作之合”,整个事件史称“帝乙归妹”。此时姬昌只有12岁,太姒估计也差不多,两位小学生(太姒可能是初中生)的婚礼办得真是很有特色,用现在的话说:太浪漫了……当然更多的要说,太早熟了……

  这里先说说太姒(大姒),她生于有莘氏,是夏禹之后,与太姜、太任并称为周室三母,以贤妇著称。她们三个都有几个好儿子。太姜有泰伯、仲雍和季历,太任有姬昌,而太姒有十个儿子,从大到小依次是是伯邑考、武王姬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郕)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和冉(聃)季载。其中伯邑考以孝闻,姬发灭商建周,周公旦成了圣人,管叔、蔡叔敢于发动叛乱,其他的都成了各个诸侯国的开国始祖,有的还成了某个姓氏的祖宗。在姬昌治周期间,太姒成了他的贤内助,在姬发即位后,她又成了儿子的坚实后盾,可以说,她是一位贤妻良母,兴周灭商也有着很大的功劳,只是这种功劳掩藏其后,鲜为人所知罢了。

  太姒简介完毕,我们从姬昌13岁说起。

  姬昌13岁,发生了一件大事:长子出世了,自己当爹了。此子取名为姬考,字伯邑,一说,叫姬邑考,一说邑是官名,一说邑是封地,尚无定论。

  姬昌15岁,又发生了一件大事:第二个儿子出来了,取名为姬发。

  之后在漫长的时间中,没什么可说的了,姬昌勤政爱民,继承后稷、公刘之业,效法古公亶父和公季的法则,领导大家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军事力量。他敬重老人,关爱晚辈,礼贤下士,很得人心。

  帝乙在位二十六年去世,次年帝辛即位,是为纣王。此时,姬昌37岁,伯邑考24岁,姬发22岁。

  纣王即位后残暴不仁,荒淫无耻,倒行逆施,很快就将国家搞得破烂不堪,民族矛盾激化;同时他还兴兵攻打人方、夷方等部落,致使国家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纣王的不懈努力之下,殷商政权很快就风雨飘摇、摇摇欲坠了。

  纣王无道,民怨四起,四方诸侯多有反叛;相反姬昌仁政爱民,治国有方,使得周国太平富饶,适合居住。四方豪杰之士,纷纷来投,其中有太颠、闳(hōng)夭、散宜生、鬻(yù)子、辛甲、南宫适等,而当时避乱于北海之滨的孤竹国王子伯夷、叔齐听说姬昌非常敬重老人后,也不远千里地赶到了西岐。

  在当时,姬昌自称西伯昌,与九侯、鄂侯并称三公。九侯有个女儿很漂亮,献给了纣王,结果此女不喜*,惹怒了纣王,被纣王杀掉了。这还没完,纣王又把九侯召来,抓住他并施以醢(hǎi)刑,剁成了肉酱。鄂侯闻讯,极力强谏,与纣王争辩,结果被纣王施以脯刑,做成了肉干。纣王简直达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西伯昌听闻此事,暗暗叹息,不料被崇侯虎得知。崇侯虎这人虚伪而阴险,是个地道的小人,他平素表现得与姬昌很相善,但这时却跑去对纣王说:“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此言一出,崇侯虎就出了名了,因为他成了史书记载的第一个告密小人。

  不知道是不是迫于周国的强大实力,这次纣王没有下狠手,而只是将姬昌送到羑里囚禁了起来,羑里在今安阳汤阴县内,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岳飞庙。

  公元前96年,即汉武帝太始元年,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因大赦天下而出狱,其出狱后给少卿任安写了一封书信,名曰《报任安书》,其中除了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样的名句外,另有几句话也十分有名,即“盖文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在这段话中,司马迁列举了七位在逆境中成就大事的伟人,用以表明自己忍辱负重、无论如何也要完成《史记》的心迹,令人赞叹。而其中第一位就是周文王姬昌。

  言归正传,姬昌入羑里时已年近半百,他深知自己处境险恶,到处都是纣王眼线,所以言行举止十分谨慎,饭不多吃一口,话不多说一句,白天做苦役,晚上睡地窖。有人与之交谈时,他必先拜谢纣王不杀之恩,表现得十分虔诚。蹲在牢子里度日如年,总得找点事情打发时间,于是文王就专心致志玩起了八卦。

  八卦,又名易,相传为伏羲氏首创,是中华科学和思想文化的源泉,其影响范围极其广泛,如天文学、哲学、医学、数学、军事、自然科学以及武学等都受到了它的影响。其虽然只以简单的图像符号表示事物,但却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融万物之理于其中,神奇而神秘。相传伏羲八卦所表现的内容尚不全面,有局限性,而且也比较散乱,文王将其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对其进行了规范化、系统化和条理化,使其趋于完善。文王八卦被后世称为《周易》(即易经),它逐渐成为了儒家和道家的必修课。鉴于本人不才,只知道关于它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识,这里就不献丑了。

  好了,我们再次言归正传。

  虽然纣王无道,但是殷商的大臣中还是有不少好人的。如微子启、箕子、比干、商容、祖伊等,值得说明的是,《封神演义》中的闻仲、黄飞虎、李靖等人都是虚构的,您不要信以为真。

  姬昌被拘羑里时,比干时不时就来探望他,当他看到姬昌条件艰苦、蓬头垢面、骨瘦如柴后,十分痛心,就连夜进谏纣王,说姬昌并无什么重大过错,而且他对纣王感恩戴德,十分虔诚,应当赦免出狱。此时纣王心情不错,听王叔比干一说,就决定放姬昌回国,但有个条件,让长子前来做人质,以免真的放虎归山。

  姬昌长子以孝闻,闻讯后二话不说就去了朝歌做人质,负责给纣王喂马、驾车。纣王此时并没有立刻就放了姬昌,而是先留伯邑考在朝歌,看他表现如何。怎想,他表现很“糟”。

  相传,伯邑考是个美男子,还会弹得一手好琴。纣王宠妃妲己见后顿生好感,就请求纣王让这个马夫教自己弹琴,纣王对妲己百依百顺,一口就答应了。结果,妲己要与伯邑考过夜,伯邑考誓死不从,妲己一怒之下诬告伯邑考调戏自己,使得纣王大怒,将伯邑考“烹为羹”。相传伯邑考死后变成了玉兔,陪嫦娥姐姐空守广寒宫。除此之外,伯邑考还是紫微星君。关于伯邑考的记载很少,《史记》只说到了他早死,并没有说怎么死的。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儿子有罪,其老子也好不到哪去。纣王就对人说“圣人当不食其子羹。”然后就命人将此人羹送给姬昌吃,结果得到暗示的文王竟将其吃了。纣王得知此事,哈哈大笑,从此便放松了警惕,不再搭理姬昌了。

  姬昌依然被囚在羑里,没什么事干,就继续钻研八卦。

  一晃姬昌已经在羑里住了七年,几乎快被纣王遗忘了。这时候比干密书西岐来救姬昌。相传文王四友,即太(大)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括)听说后,便设法找来了有莘氏美女(当和太姒有关),骊戎地区出产的文马(红鬃白身、目若黄金),有熊国生产的三十六匹好马(九驷),还有很多其他的奇珍异宝。他们通过贿赂纣王的宠臣费仲而将这些东西献给纣王。纣王见后大喜,说:“只美女这一项就能释放西伯了,何况还有那么多。”于是就赦免了姬昌,还赐给他弓箭斧钺,正式封他为西伯,为西部各诸侯的最高长官。末了还说了一句:“说你坏话的是崇侯虎啊。”此言一出,崇侯虎可要倒大霉了。

  姬昌回国后,献出了洛水以西的土地,表现得十分恭敬,同时请求废除炮烙之刑,纣王准许。(注:《殷本纪》和《周本纪》在关于赐官和献地的时间顺序上发生了矛盾。)

  七年的牢狱生活,除了完成了八卦,文王也完成了举兵伐商的伟大构想,而如今,是完成这个构想、为子报仇的时候了。

六 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姬昌之二
公元前1056年,五十六岁的西伯昌被纣王释放出狱。他一方面向纣王献地,请除炮烙酷刑,称自己为小邦周,称商为大邑商,表面上耽于游乐,以麻痹纣王;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生产,暗地练兵积粮,为伐商大计积蓄力量。但没过多久,西伯昌感到,似乎还缺些什么。

  相传,某个夜晚,姬昌做了一梦,梦见一只白额猛虎,肋生双翼,朝自己扑来。姬昌惊醒,唤来散宜生,让他解梦,结果散宜生说这是大吉之兆,所梦之物并非猛虎,而是飞熊。姬昌又占卜了一下,结果大吉。后来姬昌果然在访贤时遇到了大贤,此人姓姜名尚,字子牙,号飞熊。

  又相传,姬昌要出去打猎,先自己算了一卦,结果得的是乾卦九五,即“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也就是《史记》所说的“猎物不是龙不是螭(chī 一种没有角的龙),不是虎不是熊,而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结果西伯出猎在渭河北岸遇到了姜子牙。

  又相传,姜子牙早在姬昌入狱之前就归了周,姬昌出狱还是他的功劳呢。

  三说哪个是真实版本,存在争议,学术界一般推崇第二种说法。但不管哪种说法,文王到渭水时,太公都是在钓鱼。

  故事是这样的。

  姬昌出狱当年某日,出猎于渭水北岸,遇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河边钓鱼。求贤若渴的西伯发现这个老头十分奇怪,因为他的鱼钩是直的,上面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嘴里还在嘀咕:“愿者上钩,愿者上钩……”随行的大臣们以为这老头一定是老年痴呆,或是本来智商就有问题,都没怎么在乎他,唯独姬昌觉得此人是个奇人,便上去与之攀谈,结果发现此人学识渊博,目光远大。姬昌大喜,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太公即提出了“君以举贤为常,官以任贤为常,士以敬贤为常”这三常学说,提醒姬昌要重视人才。姬昌听了高兴异常,说道:“我先君太公(指古公亶父)曾经说过:‘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应该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很久了。”于是称吕尚(吕是封地,姜是祖姓)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姜尚被尊为太师。此时周文王五十六岁,姜太公七十二岁。

  西伯得吕尚,如虎添翼。在姜子牙的辅助下,周国很快就比以前更加强盛。这时候,诸侯不忍纣王的残暴,纷纷叛商归周,有什么争端都要来请西伯裁决。当年,虞国人和芮国人(两国位于岐山与朝歌之间)发生争执不能决断,就一块儿来到周国,要请姬昌来裁决。但是到了周国后,他们发现周国种田的农夫互让田界,人们都有谦让长者的习惯,于是非常惭愧,还没等见到西伯就和好回去了。此事很快传到了各路诸侯的耳朵里,纷纷说道:“西伯恐怕就是承天命的君主吧。”于是诸侯们推举姬昌为“受命之王”。这一年依然是公元前1056年,即姬昌五十六岁之时。

  公元前1055年,纣王对东夷用兵,姬昌趁机进攻殷商西北部、周国北部实力最为强劲的犬戎(今陕西武功、兴平一带,一说今山西凤翔一带)。犬戎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一支,曾在武丁时期被商朝军队击败而臣服于商,后经常奉商王命令攻打叛军,颇具实力。姬昌为解除攻商的后顾之忧,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攻打犬戎,最终取得了胜利。

  公元前1054年,纣王还在攻打东夷,姬昌趁机领兵攻打密须,密须位于今甘肃灵台县,是甘肃境内最早的民族政权,实力不可小觑。周军经过艰苦奋战(具体过程不详)将其击败,彻底解除了西面和北面的后顾之忧。

  公元前1053年,商朝“远征军”归国,疲惫不堪,姬昌趁机攻打耆(qí)(又称黎)国。耆国就是武乙时的旨方,殷商末年为殷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