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1860:圆明园大劫难-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重新谈到天津条约的签字问题,称他正在准备有关批准书。
  

第十九章 占领北京(3)
安定门让出来,意味着军事态势大有进展。如何在短期内找到外交解决办法,已成燃眉之急。人们已感到了冬天的预兆,远处的山峦已有白雪盖顶,北风吹得一阵冷似一阵。按照保罗·瓦兰所说,英法两国特使都已经很不耐烦了,“被他们对手那令人恼火的软磨弄得忍无可忍”;特别是额尔金勋爵,那是个“好激动的人,他生来应该是个刚烈的士兵,而不是个有耐性的外交官”。额尔金勋爵甚至准备在北京过冬。他建议部队抓紧进城驻扎,在城里安排他们的冬季营房。
  10月15日
  经与葛罗男爵商议之后,孟托邦将军告诉霍普·格兰特,他以为,如果11月1日之前“不可能通过外交途径找到任何和平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有必要考虑在这一天将部队撤回天津。因为孟托邦担心清政府仍在企图争取时间,把联军套住,迫使它在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去面对极度的严寒,既不能与天津(主要的后方基地)取得联系,(因为那时道路冰冻,河流与运河已结冻),也不能与舰队联系。在他看来,问题非常简单,就是要保全部队。孟托邦将军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在北京度过冬季,那简直是发疯。那里人众如海,只要人们把联军一包围,就可以困死你。唯一的希望就是待春季再采取军事行动……
  于是,孟托邦请两位外交特使确定和约签字的最后宽限日期。如果不成,他建议以“直接进攻皇宫”相威胁,也就是说像巴赞库所明确指出的那样,摧毁皇宫,即紫禁城,“以便在一国之都的中心留下某个令人久久遭受创伤的记忆。”
  10月16日
  这是最后一批人质被遣返的日子。恭亲王的确信守了他释放人质的诺言,但是他并没有让所有人质都活着回来。他一直都在向两位外交特使保证,人质受到很好的对待;然而,他应该清楚,他们当中有的人已经死去。当联军知道了那些人质是在怎样恶劣的条件下死去的,都忿忿不平。英国人认为,中国人的暴行不能不受惩罚。
  英国人已经不能自持了。巴赞库写道:“主要是英国人,他们气愤至极”。他们叫嚷着要报仇。格兰特将军第一次同意额尔金勋爵的意见,公开表示,由于他们同胞被杀死以及所受的虐待,清朝皇帝应该受到严厉惩罚。为了使之具有惩戒性,他宣布应该把皇帝的夏宫圆明园完全彻底地烧毁,“甚至夷为平地”。英军最高指挥官竟恬不知耻地解释说,反正俘虏已经全都放回来,不管是活的还是死的,中国人已经再没有任何办法进行报复了。
  额尔金站在城墙下,他要做什么呢?
  丹拜女士写道:“额尔金勋爵当时处于其职业生涯的最危急时刻。必须给中国人一个惩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负有责任。但是他知道这个决定将会引起世界性的反响,并将决定未来欧洲国家与中国的关系”。
  那时额尔金勋爵还设想要强迫清政府出资在天津竖立一座纪念人质的赎罪碑。葛罗男爵除了觉得这个主意不合时宜之外,他认为清政府绝不会接受那样的侮辱,去纪念“自己的不诚实,他自己的耻辱和懦弱无能”。
  可是,10月16日这天,和平始终是未知数。法国特使承认联军的“处境微妙”,他甚至用了“死胡同”一词。怎样走出困境?英国全权代表和法国公使以及两军最高指挥官在葛罗男爵的官邸举行了一次会议。额尔金勋爵最终算是放弃了在天津建造纪念碑的想法,除此以外,会议没有作出任何决定。不过额尔金仍坚持他的主张,要使圆明园完全彻底变成废墟。
  下面是葛罗男爵苦涩而又不无担忧的评述:
  “我以为,额尔金勋爵坚持摧毁圆明园的计划是无济于事而又危险的。我们一直在向中国人讲我们的文明,讲基督教的仁爱,可是为什么还要象他们那样行事呢?我和他一样,为我们可怜的同胞所遭受的暴行深感悲痛。然而,过于严厉,没有必要的严厉,难道它不会使我们处于孤立境地吗?我们可能应该去摧毁北京的冬宫!应该撤回天津,等待援军或者其他命令,还是等到好季节到来,再开始一场新的战役?但是如果我们果真走到那一步,欧洲就不可能有人原谅我们了……”
  

第十九章 占领北京(4)
10月17日
  这是三方频频互换信函的一天。额尔金勋爵向恭亲王递交了一封信。信中规定了他的条件,语气严厉“坚决、傲慢而又专横”(拉否例的话)。这位英国全权代表还提出新的要求。不仅要批准1858年条约,现在又增加了一个新条款,即为9月18日的英国受害者赔偿三十万银两(二百万法郎)。葛罗男爵也如法炮制,要求为法国受害者(人数较少)赔偿二十万银两。
  不仅如此,额尔金还显示了他要荡平圆明园给予报复的决心。他在给恭亲王的一份照会草案中称:“圆明园所尚存的一切,那很可能就是一些英国人和法国人遭受极为残酷折磨的地方,它必须予以摧毁。”
  他确定了这个三重最后通牒的具体日期:
  —10月20日,答复;
  —10月22日,支付赔偿费用;
  —10月23日,批准条约的最后日期。
  他还宣布,如有拖延,北京皇宫(紫禁城)将受到攻击,而且将重新开战。
  拉否例评论道:“对恭亲王没有任何礼貌和婉转可言。这是一份撕破脸皮的公文”。
  作为对大清国亲王10月12日书信的回复,葛罗男爵也向他送去了一封重述要点的长信,那是一份非常清楚而又明确的备忘录。法国特使把占领圆明园视作战争行为,还宣称如果清政府不对罪犯加以惩处,那就会“使中国沦为南海某些岛屿的野蛮部落”!
  葛罗在罗列了和约的各项条件之后,向恭亲王指出(和额尔金勋爵完全一样),如果10月20日中午各项条款都被接受,那就恢复和平,结束敌对状态。否则,战事再起,而且会更加严酷,并向所有省份蔓延。届时广州的海关税收将被如数查封。
  也是在10月17日这一天,法军最高指挥官向他的英国同行写信,谈后者正在策划的火烧圆明园问题。
  英法两国政府颁布了共同命令,根据此令,两军最高指挥官必须联合行动。但孟托邦拒绝参与摧毁圆明园,他提出两个理由:
  (1)“我觉得摧毁圆明园首先是出于要报复对我们可怜的同胞犯下的野蛮的背信弃义的行为,而这种报复达不到我们自己设定的目标。”
  (2)“在圆明园重新燃起大火,会不会在已经不安心的恭亲王心里增加恐惧感,致使他放弃谈判?在这种情况下,进攻北京的皇宫就成为必然,结果是现王朝垮台,这与我们所接到的命令径相违背。”
  孟托邦之所以拒绝,还因为“看到那么美好的东西无端被毁,他颇为反感,何况此举只能归因于毫无意义的报复,因为这种报复将在已经被毁成近乎断垣残壁的地方进行。”
  第二天,格兰特为了作最后一次努力说服孟托邦参加火烧行动,他在复函中也提出了他的理由:
  1)圆明园是俘虏们被残酷虐待的地方,就是在那里,他们的手脚被锁链铐在一起,关了三天,不给吃喝;
  2)如果我们不严惩清政府,英国就不会满意。严惩,是英国人对人权遭到野蛮侵犯所表示的愤恨;
  3)“如果我们只满足于求和平,签条约,然后撤军,中国政府就会以为他们可以不受惩处地抓捕和杀害我们的同胞;在这一点上,有必要让他们醒悟一下”;
  4)“圆明园在皇帝心目中极为重要。摧毁它只是针对清政府,而不是人民,因为只有清政府应该对这些野蛮罪行负责。这一打击将使清政府感到切肤之痛……”
  通过格兰特将军这封信,人们可以接受如下这种说法:正是慑于英国公众舆论,才促使他作出这样一个决定。显然,额尔金勋爵也为此深感忧虑。英国特使确实考虑到伦敦新闻界在得知《泰晤士报》可敬的记者鲍拜先生之死(而且是在何种情况下死亡)时的反应。人们有理由猜测,在他的思想中,这种考虑(他当然不会表露出来)应是很重要的。狠狠地打击,惊人的报复行动,这都是为了取得英国新闻界的支持!
  葛罗男爵与孟托邦的看法完全相同(连理由也都一样),他也反对摧毁圆明园。他在给额尔金勋爵的公文中把圆明园称为“不设防的乡间景点”,他认为这种行动是“无济于事的报复”。他还说他担心恭亲王会逃逸,跑到满洲去。像咸丰皇帝那样!埃里松先生总算说了一回葛罗男爵的好话。他认为,在战争初期,葛罗男爵是“英国人不自觉的工具”,当然,他的善良是不成问题的,但他“最终还是起来反对那些超出他指令范围的不可改变的要求了。”
  

第十九章 占领北京(5)
不过,葛罗男爵还说,他感到“和中国老百姓一样,在欧洲人看来,北京城里的那座宫殿,它处于首都,是最高权力机构的所在地,如把里面的档案资料取出,然后彻底摧毁它,可能会成为更引人注意的抵罪行为,胜过烧掉一座寻欢作乐的园林”。如果英法联军达不到他们的目的,必须撤出北京的话,那么,法国特使给军队最高指挥官们的建议是,摧毁紫禁城。
  所以,葛罗男爵赞同孟托邦将军的立场,而且他让将军按自己的意志去做决定。他甚至还提出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理由:
  “请相信,欧洲人认为,我们在这个事件中将发挥引人注目的作用,在中国老百姓中也有这样的看法。”
  但是,放火烧掉圆明园残存建筑物的首要的和最终的决定权均掌握在额尔金勋爵手中。不幸的是,此人已经下定决心要烧。任凭怎样都不能令他打消这个念头。甚至都不想想这是在盟军不予配合的情况下去采取一个在现时和未来都可能会受到历史严厉审判的行动。
  确实,英国特使对火烧圆明园绝对负有全部责任。
  10月16日,额尔金勋爵致函恭亲王,称他已经命令英军最高指挥官着手摧毁圆明园,时间在10月18日。他冷淡而又刻板地提醒恭亲王注意,英国人不是在战斗中被俘的,而是因为他们认为有谈判的白旗保护而没有进行抵抗。他还说:“三十七名英国人和法国人被抓是违反道德和国际法的,其中只有十九人活着回来。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带着遭受恐怖虐待的伤痕;十八个人被野蛮杀害(额尔金忘了算上两个失踪的);其情节之恶劣,以至于本信函签署人不想过多提及,担心由于愤怒而使用了可能于此性质的信函显得有失礼仪的词语。”
  额尔金在这封信的结尾说:“只要这一卑鄙行为还没有得到抵偿,大英帝国与现今的中国王朝之间就不可能有和平”。
  10月25日,额尔金发给约翰·拉塞尔勋爵一封公文,重复了发给葛罗男爵的公文的内容,文中详细地陈述了作出如此重大决定的理由。
  为了对人质受到的酷刑和遭受的残杀进行报复,额尔金勋爵认为必须要有一种快速的惩戒性惩罚。圆明园这座皇帝的夏宫,既是清王朝的骄傲也是它的荣耀,摧毁它,就是通过皇帝偏爱的这座皇家宫第来打击皇帝。因为他认为皇帝本人要对所犯的全部罪行负责。
  额尔金一度曾想要罚皇帝款的问题,但是,联军已经打算要他给予巨额赔款;如火如荼的民众造反把他的国库搞得不堪负重,能不能再抽出一大笔钱还很难说。他还可以要求把举着谈判白旗的军人当人质抓起来的肇事者交出来,但是交出来的很可能只是些小人物,替罪羊。中国人显然不会把真正的罪犯也就是僧格林沁交出来。最后他还是倾向于不要动北京城,不要动皇宫和公共建筑。加之,他已经承诺不对首都造成破坏。很显然,对北京城动手将使和平的希望付诸东流。
  于是,额尔金否定了所有这些选择。
  考虑到要有个交代和正当的说词,他郑重其事地写道:
  “尽察缘由,经过对这个问题进行方方面面的研究,我最终得出结论,摧毁圆明园是摆在我面前各种行为方式中最少争议的选项;除非我能做到在责任感上可以接受对我国民犯下的罪行实际上可不受惩罚。再者,我认为,这是必定会在中国和欧洲造成更大影响的行动,这是旁观者所无法料想的。
  “圆明园是皇帝偏爱的居住之地,摧毁它就等于打掉皇帝的威严,也刺痛他的个人情感。正是在这个地方,他把我们那些可怜的同胞弄来,对他们施行了最残酷的折磨;正是在他自己宫殿的围墙内,找到了我们被俘骑兵的马匹和用具,还有从一位勇敢的法国军官胸前扯下的徽章,以及属于俘虏的其他个人物品……”
  最后,额尔金勋爵在其自我辩护词中,还提到这样一些最根本的理由:
  “因为几乎所有贵重物品都已经被拿走,军队到那里绝不是为了抢劫,而是通过一个庄严的补偿行动,来表明它被可恶的罪行所激起的憎恶和愤慨之情。这一惩罚并不针对人民,相对而言,人民是无罪的。这一惩罚只针对皇帝,他个人在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中负有直接责任;这不只因为俘虏在圆明园受到虐待,还因为他最近颁发诏书,说什么取一个外国人头可获一笔赏金,还宣布他决定把他最后的银两拿来充作此种凶杀的赏钱。”
  

第十九章 占领北京(6)
决心已定。大清皇帝的夏宫圆明园将被英国人按照额尔金勋爵的命令,一把火烧成灰烬,甚至夷为平地。
  

第二十章 火烧圆明园(1)
10月18日至19日
  这两天是圆明园被火焚毁的日子,也是继7日和8日这座皇家宫苑惨遭洗劫破坏之后,又一个应该用黑色石碑加以标记的日子。
  英军到处张贴布告,宣布格兰特将军下令捣毁圆明园,以报复英国俘虏所受的虐待。
  这一天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约翰·米启尔将军率领英军第一师的第60来复枪团和第15旁遮普团,连同骑兵旅共约三千五百人,向圆明园进发。米启尔将指挥所设在正大光明殿,并一一指定了应予捣毁的建筑物,包括圆明园(含长春园和绮春园)中所有的皇家宫殿、花园,以及今天颐和园万寿山上的宫殿和花园,甚至更远处玉泉山、香山——现今北京人周末休闲之处——上的佛塔。
  约翰·米启尔爵士允许士兵们把所有能搬得动的东西全部搬走,据为己有。于是,在遭焚毁之前,圆明园又经历了一次新的更大规模的洗劫。英国人下手了,军官们有组织地掠取体大笨重的物件。后勤军需的搬运车全部被征用了,还向北京及附近的居民租用了很多大车。随后的几天里,北京通往通州的大路上,装载得满满当当的大车,浩浩荡荡,络绎不绝。邓恩上尉毫不讳言地说:“对圆明园和附近官员府邸的第二次抢劫,比第一次更有收获”。
  成群结队的士兵们,分成小组,手持火把奔向圆明园各处纵火,圆明园内的建筑大多以雪松建成,极易点燃。
  对火烧圆明园行动的评判和记载不胜枚举,大多数人都持这样一种态度:诚然可惜,但事属必然。格兰特将军、罗亨利、查尔斯·戈登、吴士礼中校、郇和以及姆吉牧师,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看法和感受。他们的记载时有繁琐冗长之嫌,但它们彼此相互呼应,再现了火烧圆明园触目惊心的一幕。
  格兰特将军的描述以一句赞叹开始:“真是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