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夜唱-第3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与十年前相比;金宪英整个人都显得白白胖胖;明显发福了。
    “此去风波万里;耗时无数;恕之;你要千万保重。听闻贵乡;民风凶悍;教旨严苛;你万勿离开大唐军士护卫”
    “殿下只管放心;我此行随杜鸿胪为使者顾问;同行有八艘炮舰、十二艘战船;给养货船更有十艘;共携五千军士——足以灭一国矣;我故乡大食;虽也是大国;却不敢捋大唐虎威;为难于我。”
    金宪英嘿然一笑;他身为一国之主;对此有些不以为然。当初他也明知大唐天威;可还不是获罪于大唐么。
    目光转了转;看到此行的正使;年过六旬的杜甫正在与一人揖别。
    十年前;杜甫离开了《民报》;为叶畅所征辟;进入了官场。十年时间;他从一个小小的郎官;升至如今的九卿之一鸿胪卿;接替李白的位置;负责外交事宜;一个叫顾况的年轻人则开始执掌民报主笔之职。此次远赴大食;既是宣扬国威;亦是为了打通前往欧罗巴的商路;事关重大;故此他亲自请命而往;叶畅原本以他年长不准;他却固请之;而且医生为他体检也说;他身体状况甚为健康;于是乃允。
    给他送行的;正是已年过古稀的李白。
    当年旧友;李颀早逝;高适在担任兵部尚书的时候突然病逝;卒于任上;王昌龄年迈不良于行;岑参正值壮年;如今担任兵部尚书;正陪着叶畅;故此来给杜甫送行的;只有李白。
    “可惜;可惜;叶公劝我早些致仕;要不然;我就非和你抢这出使之职不可”李白举起酒杯;一边祝愿杜甫一路顺风;一边心犹不平地道。
    李白精神、身体都还好;不过毕竟年过七旬;所以去年时叶畅把他与韦见素等都劝退了;按叶畅的说法;就是担任主官者;年逾七十;任满五载;便请致仕以颐养。实际上就是叶畅推出的人事制度改革;既包括退休制、任期制;也包括正常的升降考评制度。
    不过对于这些荣退的官员;叶畅在爵位上都不吝封赏;比如说李白;是以从二品的鸿胪寺卿退休;便以同样从二品的开国县公为爵;特进为咨政院柱国——这几年在人事制度上;叶畅是大刀阔斧;将十二部尚书增至十五部;其品秩提至正二品;九卿则数量不变;品秩为从二品。在职官员;皆不赐爵;唯有退休之后;方以爵位赐之。实际上就是让那些退休的高级官员;仍然可以享受在职时的一些待遇;比如说仪仗、薪俸;以降低他们对于任期制和退休制的抵抗心理;同时也是避免他们出现退休前疯狂之举。
    要知道;官位不世袭;爵位则是可以世袭三代;只不过每代减封一等;象李白的开国县公;到其子时便可为县侯;其孙则为县伯。凡有爵位;便可以从朝廷获取不逊于在任时薪俸的收入。
    “太白公;如今功成名就;我则不然;未有地方任职之经历;始终是一生之憾;如今就只有想法子立功名于外了。”杜甫笑道:“听闻云南道尚念及太白公之惠政呢”
    这十年大唐人口增长迅速;如今已经过了一万万;而云南又是人口增幅最快的地方之一。李白当初在高适上调中枢之后;曾主掌过云南民政;当地百姓颇念其劝农抚孤之举。如今云南人口滋生;当地蛮民纷纷归化登记入籍;加上迁入此地开辟花椒、甘蔗、棉花等种植园的移民;人口已经超过三百万;故此叶畅将之独辟一道;为云南道。
    这也多亏了玉米、土豆二者的推广;这十年大唐不是没有自然灾害;可是饥馑不作;粮价便宜;就连云南、黔中道不宜种植稻麦稷粱的地方;亦可种之;产量又大;王昌龄仅以此一功;便名传青史;被以为是神农之后第二人。
    身前功;身后名;文人所重;便在于此。叶畅视察国子监时所题字句立心、立命、续绝学、开太平;可以说成了这个时代每个文人的志向了。
    “你若是愿意主政一方;早些到地方去;成就岂会低于我?”李白说到这;忽然见大队仪仗过来;当下笑道:“卫王来了”
    叶畅也已经显出几分老态;不过走路之时;依旧是虎步龙行;杜甫向他那儿望了望;李白吃吃一笑:“见着卫王牵的那少年么?”
    与叶畅同行的是一个少年郎;英挺矫健;杜甫自然是见过的。此人身穿禁军军服;不过二十岁左右;杜甫记得;他是安排到此次使节团中的一护卫将领
    “怎么了?”
    “那可是故人之后;还记得那位巾帼不让须眉的蛮女么?”
    “大理郡王?”杜甫想了想;然后讶然道:“这个木迅是她的儿子;不是从未听她成亲;莫非是嗣子?”
    大理郡王即是当年的蛮女阿诗玛;光荣鼎革之后;为了树立归化的典型;她被寿安封为大理郡王。当然这是虚爵;实际上并无于涉实务的权力。此女多年未嫁;而且以她的身份;也不好嫁人。杜甫在鸿胪寺;与她的交集非常少;如果不是这个木迅外貌颇类其母;只怕也猜不出他的身份来。
    “自然是亲生之子;总之这小子你多照顾照顾;他是个有志气的;原本是我带入长安;也从不以其母功爵来招摇。”
    李白絮絮叨叨地嘱咐;杜甫心里却越发讶然;大理郡王并未正式出嫁;这小子如果是亲生之子;他的生父会是谁?
    目光在李白与木迅身上打了个转儿;李白在云南多年;与大理郡王的关系相当不错;莫非是这厮的?看起来似乎有点象啊……
    但看到叶畅牵着木迅而来;叶畅身旁另一边站着他的长子;长子与木迅的相貌也有两分相似;杜甫心又突的一跳……当初阿诗玛与叶畅的关系也是甚佳;叶畅这般牵着木迅的手;莫非叶畅才是他的生父?
    杜甫心里象是有只小老鼠在挠一般;非常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他也明白;知道这个答案未必有什么好处;只能将自己的好奇心强行按捺下去;与李白一起;迎向叶畅。
    “子美;此行诸多事情;都要靠你主持;你的见识气魄;我都是不担心的;但是这一次随行人员当中;年轻人居多;他们容易闹出事端;还需要你为他们把住舵;莫要闹得太过了。”松开拉着木迅的手;叶畅笑吟吟地对杜甫道。
    杜甫明白他的意思;以笑回应:“殿下放心;下官必定小心。”
    “火车就要开了;我不耽搁你们;木迅;杜公乃是我早年故交;后来几次大事;杜公都不顾安危为我出力;你要敬之如长辈。”
    “是。”那个木迅简短地应道。
    “乘着年轻;多见识见识外边;终有一日;你们要替大唐到外边去开疆拓土。”嘱咐完木迅之后;叶畅转向其余的年轻军士;他扬声说道;只是一句简单的话语;就让众人热血沸腾起来。
    “殿下可是来晚了。”在杜甫等人登车之后;李白拉着叶畅的手;笑嘻嘻地道。
    这厮性子豪放不羁;为官多年;仍然是这模样。叶畅苦笑道:“你以为是我想要晚么;这一次同时送出两批人;子美这边好些;往大食的海路摸索了这么多年;早就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往东边去的;麻烦一大堆啊”
    李白自然知道此事;这一趟专列所送者;并非只有杜甫一行。
    寿安登基已经十二年;火车出现在大唐也已经十年;大唐如今是一个极度重商主义的国家;商人们非常热衷于开拓新的市场、寻找新的原料与作物产地。王元宝下属船队的传说;玉米、土豆的大行于世;让这些商人们意识到;在海的对面;大洋之东;还有一处广阔而丰饶的大陆。最重要的是;那块大陆有大唐需要的市场、物产。
    朝廷与叶畅本人;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那块大陆的探寻;叶畅更是悬赏百万贯;奖励能够顺利抵达那块大陆、寻找到安全航线的人。这个悬赏;自十年前就挂了出来;因为有朝廷为其背书;唯有最愚蠢的骗子才敢去编造谎言试图骗赏;更多的是被这百万贯悬赏和新航路发现后可以预见的巨额利益所打动的商人们;他们纷纷买船雇人;开始寻找那东方之地。
    李白曾听刘晏笑着点评说;卫王那一百万贯悬赏未曾发出去;而旅顺船场从这些商人手中接到的造船单子的利润;就已经超过一百万贯了。
    这个悬赏并非提出一次后就被人淡望;此后;叶畅屡屡在公开场合重复这个悬赏;其金额也从一百万贯提升到后来的三百万贯。而玉米、土豆大行于世的实例;也让大唐有识之士意识到;如果还能找到与之相当的农作物;能够给大唐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故此没有谁认为这是劳民伤财之举。
    最初向东航行在失败之后;这些商人们开始研究别的道路;特别是研究已故的王元宝他的船队的航路。既然没有办法重复他们东去之途;那么想法子从他们的返回之途寻找答案;亦是一个方法。于是;从乾元五年开始;一系列重要的航海成就;便开始涌现出来;先是一支由三艘海船组成的船队南下;虽然他们没有能够继续东行;可是却带来了南洋盛产香料、名贵木料和象牙犀角等物品;船主大发其财。然后;从南洋诸岛往东;往南;一座座岛屿被发现;乾元七年;王启年的船队在南洋再往南发现了一处陆地;在花费一个多月时间也未能绕其一周后;他们判断这处陆地不是岛屿;而是大陆;王启年便得到了这块大陆的命名权。他用了自己名字之中的“启”字为之命名;称其为南启洲。乾元十年;终于有一支船队从南洋群岛最东端出发;借助洋流与西风;在航行了四十天后横渡大洋;抵达了叶畅悬赏之地。
    船队返回时;带来了当地土人;甚至还带来了当初王元宝船了的一个遗留下的水员。叶畅如其所诺;在船主抵达长安当日;便签发了三百万贯的赏额;而船主毫不犹豫将其中的两百万贯用于预定新船——据说他在那新陆之上;发现了埋藏极浅的金矿
    在确认了那条航线之后;叶畅便开始筹备一支由朝廷组织的考察队;名义上是去宣声国威、通商获利;实际上则是去做物产初步调查;将其中可能对大唐有用的一些物产或引进或买来。这一支考察队的首领;乃是陆羽——当初的小小茶铺伙计;如今成为大唐有数的博物学家;走南闯北近二十年;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博物知识。
    比起杜甫一行;陆羽他们所行更让人担忧一些;故此叶畅先给他们送行;然后才来送杜甫。
    眼见着杜甫等人都登上列车;从车窗里伸出头来;向着送行的官员、亲属挥手话别;叶畅突然间心里有些失落。
    “这火车当真是好东西;虽然已经问世十年;我仍然觉得有如梦幻一般啊……”李白在他身边道:“十年二千里铁轨…啧啧;如今去北海;只需要三五日时间就可以了”
    此时的火车;与后世火车相比;载重轻;自重也轻;故此其轨道铺设更为容易;仅仅十年时间;在原先辙轨的基础之上;铁轨就从长安铺到了北海。
    “是啊;哈哈;我看太白兄你身体尚好;这几年正可以乘火车多走走。”叶畅收住自己心里的那一丝失落;转过脸来;看着这位了不起的诗人:“然后回京好生休养;咱们争取都多活几年;看看这个世界;究竟会变成什么模样
    “若是达夫他们还活着;那就好了……”李白悠悠望着远处;火车已经开动;他感慨了一声。
    他心里有种感觉;叶畅;就是火车的机车头;大唐就是火车的车厢。
    这车头;会将车厢拉到哪里去?
    无论拉到哪里;那也一定是一个即使他用诗歌;亦无法描绘出来的盛世大唐



尾声:岂言史书可当真
    “今天带了一个新朋友来;这位李贤弟;他是自流求回来的;亦是史学同好。”
    华亭“谈笑楼”的雅间里;聚着十余个人;其中刚刚进来的两人里;年长的一位向众人介绍道。
    年轻的那位抱拳团揖:“诸位好;在下姓李;名纨;见过诸公。”
    屋里人起来见礼;态度都很亲和;他们这些人;都是历史爱好者;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在此小聚;大伙交流一些史家秘闻;讨论历史得失。
    “听闻今日诸位要讨论叶畅之事;后学不才;在流求颇见一些史籍资料;勾陈揽幽;得见一些如今人所不知的秘闻;愿与诸公分享。”在众人落座;有侍者奉上茶水点心之后;李纨迫不及待地说道。
    因地理位置之便;华亭如今已不再是初设时的那个小县;而是整个长江流域的龙头之地;华亭港也是如今世上最繁华的港口之一;其货物吞吐量;早在二十年前;便超过了北方第一大港旅顺港;十五年前;更超过了广州港。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的昌盛;华亭拥有大学十二所;此前李纨就打听过;来此的这些人;都是在华亭有相当影响的人物;若得他们认可、举荐;他没准可以进入某所大学;将自己所得的历史真相;传播于课堂之上。
    在场诸人;都微笑着看着他。一个年纪比李纨稍大些的道:“不知是些什么史籍资料;还有;称呼叶公;即使不以贤祖、圣宗称之;也当以卫王敬呼…
    “你这是被洗脑了;那个篡位者;阴谋家;算得上什么贤祖圣宗;就是卫王;他也不配”李纨激烈地说道。
    众人互相交换眼色;都没有出声。
    此时距离叶畅去世;已经过去了六十年;民风开放;便是如今当政者;依然有人面刺其过;何况逝去六十年者。
    “李兄说的我不赞同;叶公终其一生;亦未称帝;他去世之时爵位;也只是卫王。贤祖、圣宗;乃是两代君王的追谥;说他是篡位者阴谋家;未免太过。”别人不作声;有一个人看不过去;他年纪与李纨差不多大;但说话却完全没有李纨的激烈;声音和缓;态度也温和。
    “你这亦是被洗脑之言;他的妻子当了皇帝;他的儿子当了皇帝;他的孙子还是皇帝;如今大唐之主;仍是他的血裔;这不是篡位;这是什么曹操亦不曾活着称帝;但是谁能否认曹操是篡位者?”
    这一点上;李纨倒是没有说错;寿安在当了二十五年女皇之后;在一次宫廷内部的矛盾中退位;她与叶畅的长子继位为皇。
    “执此言者;又是姓李;来自流求……你应当是李唐宗室后裔吧。”与李纨反驳的人似笑非笑地道。
    “我……我虽是李唐宗室后裔;但这与我批评叶畅是篡位者何于?”
    “全天下;也只有李唐宗室后裔;才会在这个时候还说叶公是篡位者。”那人笑了笑:“只是如今高祖、太宗、玄宗三位先皇;如今还在皇家祭祀之中;李氏后裔嫡脉;国家亦有优容——不知李家为帝时;杨氏先皇;是否还在太庙之内;而杨氏族人;是否仍受礼遇?”
    这话让李纨顿时红了脸。
    若说叶畅篡位;那么唐高祖的帝位;也是从隋朝杨氏的孤儿手中夺来的;那才是真正的篡位。李家对杨氏一直怀有猜忌之意;即使到了唐玄宗李隆基之时;仍然以此为由杀过不少姓杨之人。而现在的皇帝虽然已经姓叶;国号却仍以唐为号;李家的几位杰出皇帝;仍然在太庙中享受祭祀;李家子孙无论是经商还是出仕;都与叶氏一般;并没有太多约束。
    即使是乾元二十五年时;心怀不甘的李氏后人在李泌的暗中策划下试图复位;闹到寿安女皇退位的地步;叶畅也不是将之斩尽杀绝;而是以其未至人死伤为由;从宽处置;将李氏中参与密谋者流放流求。
    “李氏流放流求;叶公宽厚仁慈;心念旧情;可见一斑。”有人道。
    “你们还是被洗脑了;流求是什么地方;海外荒岛;瘴疬之地;叶畅如此;分明是不怀好意……”李纨试图在这个问题上继续攻击叶畅。
    “不对;此前流求虽是流放之地;但叶公之时;先后有四次人口涌入流求的浪潮。第一次是寻金热;那一次有一万多人涌入流求寻找黄金;第二次是设流求府时;约有三万人进入流求;第三次是在流求建橡胶园;此次涌入者足有八万;第四次是最近的一次;流求设郡治;又有四万余人入流求。加上自然人口滋生、流放的犯人;乾元二十五年时;流求在籍人口已经有三十万以上;比起开元年间黔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