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的朝阳-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中一人站起身,颇为紧张的试探着问道。

“不知大人所言渐禁之法为何,还请大人告知我等。”

坐在那纹丝不动,摆出一副官架子的唐浩然唇角一扬。

“从即日起,吸食烟者一人不增,烟馆所售烟土一钱不增!”

他还没说话,顿时便有有阴阳怪气地说道。

“这嘴涨在人家身上,还不是想吸便吸,这还能管住人家的嘴吗?”

(新书上传中,还望大家继续支持无语,求推荐、求收藏!帝国的崛起读者交流群:150536833)

第35章信唐某(求推荐、求收藏)

“这嘴涨在人家身上,还不是想吸便吸,这还能管住人家的嘴吗?”

“可不就是这个理,这吸上几年,不吸个一两烟也过不得瘾啊!”

甚至更有人阴阳怪气的说道。

“这管天管地,还能管得了人拉屎放屁!”

在众人的议论声中,唐浩然冷笑取出一张纸来,环视众人说道。

“浩然暂且管不住老百姓的嘴,可却能管得了诸位,”

是的,管不住老百姓的嘴,但是能管住你们这些人,管住你们就足够了,冷笑着,他又朗声念道。

“富林馆三镇7家分号去年每日平均自烟坊取出367两4钱烟土,裕寿馆4号,去年每日平均取……这是前日从各烟坊抄得账簿所记,自今日起,各号所售烟土,不得超出此量,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言毕,唐浩然冷冷一笑道,然后毅然说道。

“浩然此次禁烟,不为其它,只为能于湖北扫尽坑民之烟毒,为湖北三千万父老计,唯不计个人之生死,不求身后名扬,但求尽心尽力!”

说完他盯着在座的诸人,冷笑道。

“如若渐禁之策不然,那本官怕也只有行以果决之法了!”

“不要胡言乱语。”

崔栋奇的脸色一变,对其它连连摆了摆手,示意他们不要再说下去。

“大人,在下,有一事相问!”

“老人家有话但说无妨。”

唐浩然作了一个手势,意思是让崔栋奇坐下来说话。

崔栋奇则拱了拱手,依旧站在那里,娓娓道来。

“老朽深知这禁烟是好事,虽说的我等做的是烟馆生意,可也知道,这烟毒于百姓之害,即便是我等按官府要求,不加售一钱,可仍难免会百姓吸食烟土,而到时候于烟馆买不着,自然会到烟档中求买,到时候又岂不是违了大人禁烟之初衷……”

“烟档自然会有官府去查封,烟行自然会去关闭,自此之后,各烟馆取得特药许可证后,只得于禁烟局购成品熟烟!各馆配额、售价,一率听从官定,烟馆可得售价一成之利,敢售私烟者,按月售千倍处罚,并吊销许可……”

众人无不是被唐浩然的话给惊呆了,他,他说什么,只能从禁烟局购熟烟,这岂不是说,大家以后只能靠着官府赏的一成烟利过日子。

“大人,这,这不是夺我等之活路吗?若是如此,我等还不如改烟馆为饭馆得了,”

“放肆!这岂是容你说改便改的!”

唐浩然怒斥了那人一声,顿时噤若寒蝉地重又坐下。

然后他对众人又说道。

“今日大家有话就都开诚布公地讲出来,浩然在力所能及的情形之下,都会同诸位商量出一个让你我满意的方案来,但自此之后,烟土购售概由禁烟局专管,此事不容相商。”

这时,又有另一名中年烟贾站起身说道。

“大人,方才李兄所说,也正是我们担心的。我们担心的倒不是自家的少挣多少银子,担心是以后私烟泛滥,到时候,不单大家伙好心没有好报吗?就连大人想要禁烟,不也成了一个笑话嘛!大家说对不对?”

“不错!我们是怕耽误大人禁烟啊!”

在座众人纷纷响应道,漂亮话人人会说。

“说得好!”

唐浩然站起身说到,

“既然,大家都愿意办这件事,那么,那么浩然便就不愁办不成此事,这私烟官自会逐步查禁,各位大可无忧。”

他的话音刚落,下面顿时有人问道。

“可烟档与私烟全禁,恐怕到时候各馆所配之额不够,到时又当如何?”

站起来的那人滔滔不绝地冲着众人说道。

“众所周知,这烟档虽小,可三镇却有几千家之多,加之娼院妓院旅馆亦是供烟,这些地方卖的可比咱们多出两三倍来。”

“是啊,到时候,配额不够又怎么办?”

一时之间,议论之音不绝于耳。而更有几位烟馆头面人物更是干脆索性也不吭声了,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望着唐浩然,似乎是想看他怎么解决此事。

“诸位静一静。”

唐浩然不动声色地朗声说道。

“请听我一言。”

众人的议论之声稍稍小了一些,方才站起来的那此时也坐了下来,一副志得意满的表情,又跟身边的人心不在焉地闲聊起来,这会他们反倒不像先前那般紧张了,这所谓的禁烟局专管,说白了,也就是官府用来弄银子的新法子。

“大家请安静!”

崔栋奇站起身,抬高声音,看着众人说道。

“让唐大人把话说完。”

众人一见崔栋奇发话了,顿时变得鸦雀无声,齐齐把目光投向唐浩然。

“唐大人……请!”

崔栋奇冲着唐浩然一抱拳,脸上看似平静的他,这会心里却是翻出几重浪来,今天他既从禁烟里看到风险,同样也看到了机遇,禁烟局专管,看似是官府在想办法弄银子,可同样,这也是个机会。

就像先前唐大人说的那样——官府管不住百姓的嘴,百姓想吸,官府又当如何?再说烟馆售出多少烟,又岂是官府所能查出来的,烟土真正的大头,在什么地方,没人比他更清楚,只要官府去烟档,把烟档里的人往烟馆里赶,顶多也就是把馆里原本的那一块让给官府,至于其它嘛……冷笑着,崔栋奇的脸上却依然满是诚恳之状。

“诚如方才几位所言,确实,这配额一事,自然很是难定,既有烟民流失,亦有私烟冲击。”

先是还了一礼,随即唐浩然话锋一转,

“但诸君可曾想过,若官府查处烟档,诸位烟馆生意自较之过去兴旺,再者若因些许困难,而视烟毒泛滥于无睹,视我百姓身心于不顾,岂不是因噎而废食吗?”

众人听到这,已经有几位忍不住在心里盘算起来,就如同崔栋奇一般,只需冷静下来稍加思索,便可以意识到这禁烟背后的利益来,甚至远非禁烟前所能相比,官府为什么要拿着账簿定下各号的配额,不还是查不出烟馆会卖多少烟吗?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现在你是拿出了旧额来,可若是能查禁烟档,会把数万烟民赶入烟馆之中,这些可不就是私烟吗?难怪那些贩私盐的最怕的是官府管盐,同样也怕其不管,若是任由民销又岂有暴利!

盐商、烟商,不过只是一字之差,若是……就在众人思索的档口,唐浩然又接着说道。

“今天我在这跟大家打个包票。”

收起笑容,唐浩然郑重其事地说。

“此次官府查禁烟档、私烟绝对不遗余力,从而确保禁烟成功,令诸位官烟不至为难,短则半年,长则一年,定扫空三镇烟档。在下说到做到,绝不失言。只是不知诸君……能不能信得过我唐某?”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一言不发,整个大堂陷入了一片沉寂。而先前挑着众人提配额的那位,转过头看了一眼,见没有人吭声,便站起身冲着众人高声说。

“在座诸位,有谁信得过唐大人,请站出来!”

此时此刻,唐浩然安如磐石地坐在众人之中,静静地注视着大堂上发生的一切,同时在心里冷笑着,今天自己唱的这出意,一定不会这样冷场下去,有人看不到,有人能看到,这些逐利之徒看到了正好,先引蛇出洞再说,等到禁烟局的摊子完全摊开之后……

“有谁信得过唐大人?”

那人已经喊了第三遍,就在他即将掩饰不住得意的神色之时,只听见大堂内响起一声略显沙哑的声音。

“我信!”

第36章常熟(求推荐、求收藏)

江南的雪远不如北方的雪那般奔放,大片大片的雪花似鹅毛般的自天下降下来,满世界尽是纷飞的雪花,茫茫白色笼罩着世界间的一切,所有的东西,都融入这苍茫的白色之中,冬雪只使得古老的北京如披上一层新装似的,北风正一阵紧似一阵的刮着,天很快便也黑了下来,慢慢的北京城内的街道上也没了人影,只有那一片皎洁的白。

在外

罗圈胡同的翁府书内,身为两朝帝师,一户入主军机,现任户部尚书翁同龢正站在自己的书案旁,闲逸地写着什么。他身穿一件灰色底隐花绸袍,美髯修长,风度翩翩,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经世大儒的气质。

“学贵大成,不贵小用;大成者,参于天地,小用者,谋利计功。”

翁同龢写完最后一笔,紧皱着眉头,端详着这幅刚刚完成的手迹,似乎对最后一笔颇为不中意,甚至萌生了一种巨大的自卑感。

他觉得自己在文字上,浸淫半生,苦心造诣多年,却并没有领略到其中的最高境界。直到那一年,他见识了曾国藩弹劾他的长兄翁同书的那道奏折时,才蓦然发觉,原来文字的最高境界竟然是——杀人。而《参翁同书片》的始作俑者恰恰就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李鸿章。

想到李鸿章,他又看了一眼书案上的折子,唇角微微一扬闪出一道冷笑来。

“是不能再让他那般轻松了!”

自语间翁同龢冷着放下手中的毛笔。

“老爷,杨大人来了。”

一个家仆在门外低声禀报。

“有请。”

翁同龢随口答了一声,目光却还是没离开书案上的那幅字。

过了一会儿,杨深秀跟在管家身后走了进来。见翁同龢在书案旁,并没有施礼,而是径直走到他身边,同他一起欣赏起来。

“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乾为神,坤为质,翁大人的字神质合一,深得乾、坤之大道。”

杨深秀跟着评价道,

“本朝诸名家,直突平原之上,与宋四家驰骋者,南园、道州、翁相而已。今日得见,确为至论呐。”

虽说翁同龢未曾为相,可亦曾入军机,杨深秀的这句“翁相”倒也恰当,而他的恭维让翁同龢眉头微扬,心下虽是暗喜,。

“心手不能合一,以致最后一笔,竟成了败笔,让老侍郞见笑了。”翁同龢微微一叹,把手书不屑地丢弃在书案上,随后做了一个“请”的手势,陪杨深秀一起落坐。

家人奉上茶,翁同龢便开门见山地说:

“香涛在湖北禁烟事,你知道了吗?”

杨深秀点点头。

“岂能不知道,当初还以为会惹出些乱子,谁曾想会这般平静。”

杨深秀略微思忖了一下,看着翁同龢说道。

“看样子,这唐子然确实是可用之才,也不枉香涛兄于其保举之恩!”

翁同龢思忖了片刻,缓缓地说道。

“原本,许多人都觉得香涛所言也是纸上空谈,并无解决湖北操办洋务财力不支之局,谁也未曾想到,不过只是在烟土上稍作文章,一年便可得银三百万两!”

三百万两,那是张之洞前日上来的折子上所言,禁烟一事行于全湖北后每年所得,别说是旁人,便是他这个户部尚书都寻思着中枢能不能在烟土上作作文章。

“仅武昌、汉口、汉阳三地,一月得银便达十万两之巨!”

提及湖北的禁烟,杨深秀不由喜形于色,十万两不过只是试行后禁烟局解交藩库的银子。

“放之整个湖北,香涛兄所言三百万两怕是过于谨慎了!”

“香涛谨慎也是当然,此时正值关键之时,万万不可大意。”

翁同龢提醒杨深秀,然后又强调道。

“现在那边不知多少眼睛盯着湖北,只盼着那边弄出些乱子,好往朝中递折子。”

翁同龢口中的那边,指的自然是淮湘诸人,尤其是李鸿章一众人等,他们正盼着湖北那边若出什么祸乱来。

杨深秀心知翁同龢的对李鸿章的敌意与成见,在朝中这更是人尽皆知之事,但却还是笑着说道:

“翁相,现在国家财力窘急,此等开源良法,若行之有效,地方必然群起而效之,翁相是多虑了!”

“哎……”

长叹口气,翁同龢缓缓地喝了一口茶,把话锋一转: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朝廷这边要钱,地方上办洋务也要钱,可银子从那来?去年,先向天津的外国银行借“洋债”100万镑,后来又续借银3000万两,我这个户部尚书,现在也是靠借债度日啊。”

翁同龢不动声色地接着说,

“这不,湖北那边铁厂前两个月,刚上过折子要银子,水师那边又递折子要添造两艘兵舰!”

“水师?”杨深秀一时没反应过来翁同龢的言外之意,不解地问道。

“水师这几年不是年年购舰吗?……”

“不错。”

翁同龢轻咳了一声,意味深长地说道,

“以北洋地居沿海,拱卫京师,图自强即以固根本,自我主持户部以为无不竭力筹维,北洋历次报部销案,多与例章不符,却是一经奏准,均系照案报销,并未拘于常格,可现在难啊,湖北的铁厂、枪炮厂那边也要银子啊,若湖北铁厂、枪炮厂建成,自不必再购械于外洋,海防固属紧要,而铁厂、枪炮厂亦要紧之事,……”

听翁同龢这么一说,再听他的这么一声长叹,杨深秀才不得不佩服对方的老谋深算。

众所周知,北洋水师与其说是国家的,倒不是说还是李鸿章的淮军,而与李鸿章素来有隙的翁相自然不待见其的水师,现在这理由不是现成的吗?

而之所以支持张之洞办洋务,倒不是因为同为清流的关系,翁相支持张之洞两江至少可以达成三个目的:一、从朝廷的角度而言,对李鸿章可以起到平衡牵制的作用;二、通过张之洞创办的洋务对李鸿章创办的形成掣肘,甚至控制;至于第三嘛,那就在皇上面前树立起他翁同龢大公无私的形象。众所周之,其兄之死总与曾国藩脱不了关系,而李鸿章就是当时的操刀之人,自然不能让外界认为他是因私仇,这样一番话说出来,自然是出于公心,定会使皇上刮目相看。

想到这,杨深秀心下暗叹之余,嘴上又称赞道:

“翁相深谋远虑,我纵是日夜不眠也想不到这些。”

翁同龢淡然一笑,既像说给杨深秀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海军靡费数千万当前已有所成,那些人办了几十年的洋务,又岂产出一根铁轨、半块钢料?国朝之用全赖洋铁输入,钢铁尚不能自理,妄谈自强之大道,简直是荒谬之极!”

似乎像是为了佐证自己所言似的,他接着又引用了《泰西策》中,英吉利、普鲁士等国崛起时,钢铁于国家的意义,以印证自己所言非虚。

“这也是没有法子!”

苦笑着,翁同龢又摆出一副忧国忧民的神色。

“这国家的银子就那么点,左右兼顾最终左右不成,若是当年不把南北洋水师的款式集用于北洋,又岂有今日北洋之盛?这铁厂、枪炮厂亦国之要务,现在水师已成,而办洋务又是国之第一要务,不能不加以重视,虽说香涛那边已经找到了筹款的法子,他的折子里也提出,今明两年不过是缓步推行,不求有所成,但求稳其之局以谋将来,若不然,翁某又岂会这般为难。”

“翁相所言极是,翁相所虑,非我等所能及!”

杨深秀套用了一个最简单的回答,作为刑部侍郎,这种事他不愿意掺和,亦不能掺和其中。

“为官者,得罪人的事情总是不可避免的。”

翁同龢看着杨深秀,意味深长的说道。

“明日翁某将上奏皇帝,痛陈当前国库之紧,请奏暂缓北洋购舰三年,到时候,还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