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的朝阳-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们说说,唐子然上这份折子,打的是什么主意?难道就是为他张南皮张目?”

李鸿章之所以说出这句话,却是因唐浩然出其幕府的关系,若其当真是为张南皮张目,那这事可就……许是心恼的关系,以至于李鸿章连说话时都带着三分的恼意,以至有失休统的直呼其为“南皮”。

“这……”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他,一时间却都说不出话来,这话可不好说,为张南皮张目或许有这可能,可这事,谁也说不准。

就在众人不知该如何时,却突然有人进门禀告道。

“中堂大人,朝鲜统监府外务部委员唐绍仪求见!”

唐绍仪!

听着这个名字,李鸿章先是一愣,旋即又说道。

“这唐子然的动作好快啊!”

可不是好快,这边朝廷的旨意才下来,那边他的人便到了天津,恐怕这人早都到了天津了吧!

“大人,还请大人暂且回了此人!”

不待属员说完,李鸿章的唇角一扬,面无波澜的说道。

“回?为何要回?请他进来,我倒要听听他如何为唐浩然解释!”

解释,唐绍仪当然不是来解释的,与其说他是来解释的,到不如说是专程来此呈条阵的,进入大签押堂后,依如过去唐绍仪先是叩首见过中堂,而后便取出了唐浩然亲手写的条阵,这是着他代阵的。

接过那一本条阵,翻开一看,李鸿章的眉头便是一锁,映入眼帘的赫然是“中堂大人,下官请修铁路,绝无意与分墨于北洋”,好嘛,这小子不是愣头青啊,递条阵的时候,也就知道这其中利害了,既然如此,那又为何?于是他便耐着性子看了下去。

“……以朝廷之意,必属两衙门会商此事,下官所请者,不过只是名目,有筑路之名,方可于天津、上海及南洋发行债券,以为筑路之用,……”

哼哼,心下冷哼数声,李鸿章这会反倒是明白了唐浩然的意思,他是想借朝廷的平衡之道,进一步坐实“统监府”的权责,太后千算万算,却未算着唐浩然志在铁路,却不在路款,而朝中这边清流们却盯着“天下之饷解北洋”,朝廷又要维持地方与中央间的平衡,落到最后,太后打了个马虎眼,可大家都没想到,从一开始唐浩然就没瞧上这路款,其所重者却是借路筹款的实权,当然还有自此之后,统监府与北洋衙门平起平坐的事实。

文中的下官不过只是谦称罢了,这个唐子然啊!

过去怎么没发现他这般会打算盘?难不成过去始终在藏拙?

心下感叹着唐子然的算盘之精,李鸿章却又被条阵中的建议所吸引。

“勘得铁矿一处,储量可达亿兆吨之多,含量铁高达六七成……现下官银钱窘拙,而中堂大人欲修铁路展关内外,正是用钢之时,以下官之见,不若合办铁厂……”

好了!

这下子李鸿章算是明白了唐浩然的意思,弄了半天,他还是想从老夫这里弄钱啊!不是弄钱筑路,而是弄银子开铁厂!

铁厂!

想到张之洞于湖北开办的铁厂,又仔细查看了唐浩然条阵中罗列的开办时间——18个月!而张之洞那边上的折子却是三年之后,如若北洋铁厂能于其之前出铁,那么……

“少川!”

李鸿章微抬眼帘,盯着唐绍仪喝问道,

“除了这条阵,唐大人就没有别的话吗?”

(明天加更,求!求支持!帝国的朝阳读者交流群:150536833欢迎您的加入!拜谢)

第54章清为中否(第一更,求月票!)

海风卷着浪拍击海滩,冷风袭来时只让大沽炮台上的炮手们不自主的缩着肩膀,可今天却与往日不同,谁也不敢像往日一样躲入营房内,而是一反往日的松散,或是立于哨位,或是于台内操练,全是一副极是认真的模样。

他们偶尔的会把视线投向炮台,在炮台上一位穿着一品大员官袍身披洋呢披风的老人,双目凝视着大海,全是一副思索之状。

“爹,既然明知道他唐子然的心思,那为何要答应他?”

立于李鸿章身后半步的李经方,有些不解的问了声。

唐浩然以铁路为名请办铁厂一事,着实让北洋众人一阵心恼,这小子明摆着是告诉大家伙,要么如他的意思大家一同办个铁厂,要么大家就继续在铁路上谈。

北洋这么大的衙门,便是廷中有时候也在顾忌一二,他一个小小的三品统监,竟然跋扈至此,如何不让人心恼,而最出人意料的却是,中堂大人不仅未恼,反倒是哈哈大笑后,授意唐廷枢与盛宣怀从路款中挤出30万两用于合办北洋铁厂。

换句话来说,有着“天下第一督”之名的李鸿章认同了唐子然的敲诈。莫说其它人,就是作为其儿子的李经方也琢磨不透父亲的心思。

“大儿,”

虽说李经方是其过继为嗣,虽已有嫡子李经述,但李鸿章仍以李经方为嗣子,依然称其之为“大儿”。

“你可知,为父为朝廷办了这么些年的差事,平述以何最为憾?”

父亲的反问让李经方一愣,在他诧异不知为何时,李鸿章却用低沉的语气说道。

“做了这么些年的官,办了这么多年的差事,为父深知官场之难,为官难,若想为官办事更难,有些事,想办却不能办,各方牵绊之多,着实让人头痛,可方今之世,许多事情却又不得不办!”

立于炮台上,望着大海,李鸿章的眉宇中略带着些失落,这种失落中更多的却是发自内心的无奈。

“大儿,为父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洋务也,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父亲的感叹让李经方的心思一沉,与其它人不同,少时有英语家庭老师教授英语,又能于府中接触各国事务的李经方自然知道大清国实质,这大清国的面子,可不就是父亲勉强涂饰的嘛,不过就是虚有其表罢了,纵是水师……

大儿沉默时,李鸿章同样沉默着,作为北洋这支庞大的幕僚集团的主持者,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间,在各方的牵绊与争持中,他迅速在中华大地,上演了一场亘古未有的改良运动,这大清国也逐渐呈现出了些许新气象。筹备新式海陆军、外派留学生以及机械制造、煤矿、铁路、电报、轮船、纺织以及新式学堂等等,无一不与他的推动、支持有关。

表面上他是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而他下面,起家的基础,第一个是淮军,第二个就是北洋海军,就是他当了直隶总督以后才有的这两支军队,这才是他跟朝廷,才能跟老佛爷有一种讨价还价,他也不是讨价就是大家心照不宣,心照不宣的事实是他手持筹码。

而这看似风光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危机?

或许,其它人不知,李鸿章又岂会不知,北洋看似风光无限,可幕气之沉早已远超其想象。这么些年,北洋之中,也就是袁世凯这个后起之秀让颇觉欣慰,而现在,倒又要加上一个唐浩然,甚至于其看来,这唐浩然亦远非袁世凯所能相比。

原本之所以调袁世凯往台湾,是李鸿章的私心使然,一方面是为了权节唐浩然,令其不得不依附北洋,而另一方面却是为袁世凯入仕铺路,可谁曾想到,唐浩然却能在朝鲜掀起那样的风波,不但巩固了藩蓠,且又树下了权威,在朝鲜开办起新政来,反观袁世凯于台湾……

现在,他倒是颇能体谅张之洞的心思了,这唐浩然总会给人以惊喜或者说惊讶,他张南皮或许会对其心生顾忌,但李鸿章却深知这顾忌便是用人之大忌。

“可咱们中国的官场上最缺的乃是踏踏实实把现居之屋裱糊起来;不可动辄拆迁的人,更缺办事的人,大儿,你说唐子然是办事之人,还是如南皮一般浮夸之人?”

父亲的反问让李经方思索片刻,随后方才答道。

“其自然是办事之人,只是此事,未免……”

不待大儿把话说完,李鸿章却是哈哈一笑。

“你啊!”

摇摇头,李鸿章并没有去看李经方,而是先沉默片刻,而后方才说道。

“是受他们的影响,这北洋之中……罢了,黎莼斋几番上书请求回国,我看回头上个折子,由你出任驻日公使吧,大儿,到日本后,你要多观多看,这日本虽是东洋弹丸之国,可其锐意变法二十余载,已远非昨日之东洋,待你回来时,没准……”

话终还是没说完,一声长叹后,李鸿章却朝着朝鲜的方向看去,那眉宇中的神色显得有些复杂,似有些欣赏、又有所羡慕,如此复杂的神情变幻之后,他却又是一叹,在嘴边默说道。

“唐子然,你要的老夫许了,那你许的,又何时能呈于老夫?”

纵是跟在父亲身后的李经方,也只是隐约听到了李鸿章的这声轻语,心底不禁疑惑道,父亲与唐子然互许了什么?

随着父亲下炮台的那一刻,李经方不禁朝着海东看去,想到于海东统监一国的唐浩然,想到父亲待其的不同,他不禁对从未谋面的唐子然越发好奇来,这唐子然究竟要于朝鲜办出什么样的功业?

非但素昧平生的李经方如此疑惑,就是曾与唐浩然有着师生之谊的郑永林对其亦是满心的好奇,而他更好奇的是,为何老师会邀自己往朝鲜?

置身于海轮舷边,思索着老师的用意,郑永林的心里却又浮现出多年前,伯父与他的那番话。

“清国不是吾之国!”

对于郑家而言,清国绝不是郑家之国,郑家之国早已灭亡,那郑家之国又岂是日本?

在过去的多年间,身份上的认同总是不断的困扰着郑永林,他无法像伯父、堂兄等人一般,轻松的投身外务省,为日本效力,于他来说,他的内心更多的困惑是,无论清国也好,日本也罢,都不是他的国,至少不是他心中之国。

而现在,当老师邀请他往朝鲜的时候,同样的困惑再一次于他心间弥漫着,是接受老师的邀请,还是拒绝?

为老师效力,与为清国效力又有何区别?而郑家的祖训却令他无法迈出那一步,正如当年伯父婉拒李鸿章的邀请,依然效力日本政府一般,郑家后代绝不能仕满清。

若是……还是拒绝吧!

一声长叹后,郑永林的神情却又是黯,如若拒绝了老师,那么对于他来说,只剩下一个选择了,如伯父、堂兄一般入外务省,出使清国,但是……我,我不是日本人!

陷入内心百般纠结的郑永林,那张年青的脸庞上神情却发的复杂起来,就在这时,却听着旁边传来一阵笑声。

“我倒郑君在那,原来是到这观海来了!”

面上带着微笑,唐绍仪朝着郑永林走了过来,顺利完成此次天津之行的他,这会倒是显得很是轻松。

“郑君生于东洋,陌非于此海上,又心生思乡之情?”

听着唐绍仪的笑语,郑永林连忙施礼道。

“让唐先生见笑了!”

思乡?当然不是,可又如何解释呢?难道告诉别人,自己所思所想不过只是一个无国之人的心恼?

“郑君,大人对你可是极为欣赏的!”

走到舷边扶着船舷,唐绍仪特意加重了语气。

“现在朝鲜事务初建,正值我辈于朝鲜立下不世功业之时,以大人对郑君之欣赏,郑君必可得大人重用,郑君……”

看着身边的郑永林,知其身份的唐绍仪又继续说道。

“你虽生于东洋,可郑家流的毕竟是中国之血,东洋虽有千般好,可毕竟是东洋,而非中国,……”

朝着大沽的方向看去,此时隐约的还能看到大沽的地平线,唐绍仪先是沉默片刻。

“毕竟我等皆是中国人!”

唐绍仪并没有提及“我大清”,正是因留学的经历,使得他内心深处,对大清国的越发的不加认同,他或许不认同清国,但并不意味着他不认同中国,恰如同郑永林一般。

“于朝鲜时,唐大人曾有言!”

凝视着海东,唐绍仪用极为平静的声音说道。

“我辈今日所创之业,皆为中国之明日!郑君,”

转过身时,唐绍仪的神情显得有些严肃,盯视着郑永林,他又接着说道。

“是日本,亦或是中国,我想于郑君心中,自有答案吧!”

面对唐绍仪的追问,郑永林的心思一沉,突然他抬起头来,迎着唐绍仪的视线反问道。

“那唐先生,请您告诉我,清国是中国吗?”

第55章华阳洞(今天加更,求月票!)

“请问大人,清国是中国吗?”

一声反问于华阳洞书院内响起,和着书院内传出的读书者,素色儒袍头戴儒冠的老者神情肃穆的盯着面前这穿着便衣的大人。

清国是中国吗?

这个问题充满着陷阱,而面对这个问题,唐浩然先是沉默,而后朝着远处的万东庙望去。

“今日所来者,非驻朝统监,而是中国之唐浩然!”

是的今天来这的是中国人之唐浩然,或许对于唐浩然来说,清廷委任的驻朝统监一职令他在朝鲜享受太上皇之实,但是对他个人来说,他从未曾敢忘记自己是中国人,而作为中国人,推翻满清统治更是他的天然使命。

柳重教都呆呆瞅着唐浩然,不明白他的话是什么意思。尽管问题是由他问出,但是却没有想到他得到的是这么一个答案。

如果是在过去,或许他根本不会在书院见这位“统监大人”,观其行听其言,他却又不得不见,其废背华之王,虽是粗暴干涉朝鲜国政,但对背华者柳重教亦全无一丝好感,且其又于朝鲜各地大修“承恩祠”,亦令柳重教相信眼前这位“统监大人”与其它清国大臣的不同。

甚至正因如此,其才会于书院内见他,而非称病不见。

读书人亦人读书人的尊严,对于未曾入仕的柳重教来说,他绝不会因其是“统监大人”,而跪伏于其面前,那种见清人而不以为耻之行,他做不到,正如他做不到心不忘明室一般。而其之所以吐出这个于清国人眼中似有大逆的问题,恰正是他回绝对方往万东庙的方式。

沉默一会儿,唐浩然望着远处的万东庙解释道:

“自甲申年神州陆沉起中国的国土在两百四十六多年前就被满清给占领了,这些外来的侵略者把中国人都变成了奴隶,毁我文明、役我同胞,我虽为清国之官,但绝非所以满清之奴!”

之所以说出这番话,倒也简单,除去此间只有他们两人外,多日来那种压抑于内心的情感,却于今天被点燃了,准确的来说,是被华阳洞书院中随处可见的思明之物给点燃了,而这番话与其说是做作,倒不如说是发自肺腑。

全不顾柳重教的惊诧,唐浩然的手朝书院外的稻田指去反问道。

“先生何不如告我知这稻为何名?”

反问一声之后,唐浩然神情肃然的说道。

“此为大明稻,进了这书院,所睹之物皆为“大明”!”

窗外朗朗读书声于书院内响起,置身于书院之中的唐浩然瞧着书院内的景致,似乎是触景伤情似的轻呤道,

“昨栽大明梅,今栽大明竹。江干春雨歇,当栽大明菊。主人新卜开三径,与子同为大明族。金在林先生此诗做的甚好!”

此时,置身于这片朝鲜儒林的圣地,感受着此处浓浓的的崇周思明之气息,唐浩然的内心总是被触动着,被历史给触动着。他所念的这首诗是华西学派道统继承人朝鲜理学大师金平默所作,若非金平默病重与家中静养,今日于这华阳洞书院所见者则为金平默,而非柳重教。

而与此华阳洞书院中铭刻的思明诗词又岂只有这一首,恰如同书院附近事物皆为“大明”,若非如此,唐浩然又岂会有触景伤情之感。

与子同为大明族!

一个灭亡两百多年的后世诸多不肖子孙中“专制黑暗、皇帝昏庸”的王朝,于海东外国之地却被如此推崇……

未来如何,唐浩然并不知道,但他却知道无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