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关云长-第2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策亲自替太史慈饯行,临走前两人把腕道别,孙策问道:“何时能还?”

    太史慈答:“不过六十日。”说罢,便领了兵马往豫章去了。

    太史慈走后众人议论纷纷,有的说他与华歆都是青州人,恐怕留在华歆身边為他驱策,有的说他会绕道江夏北归,大家都不看好太史慈会回来,只有孙策对他深信不疑。后来太史慈果然依约定日期回来,他向孙策报告在豫章所见:“华歆為人有良德,但没有筹略之才,更没什麼雄心壮志,只求自保而已。在庐陵有一个丹阳人名叫僮芝,诈称被诏封為庐陵太守。鄱阳的豪帅阻兵守界,不接受华歆派去的地方官吏,还说他们已经独立為一郡,只愿意接受汉朝派遣来的太守。华歆不但不能收服庐陵、鄱阳的叛逆,连近在海緡的上繚壁都有五六千人聚集為党,虽愿意缴纳布税,徵兵时却一个人也不来报到,华歆眼睁睁看这些人目无法纪,却完全没有作為。”

    孙策听了拍手大笑,于是有了併吞豫章,一统江南的念头。后来孙策班师回吴,就让收降的祖郎与太史慈作為军队前导,军队部众都与有荣焉。

    孙策这次平定丹阳西部众县,他的功曹虞翻也跟随左右。其中一次战役,孙策将贼帅斩杀后,命令身边的部下四处追捕餘党,自己一人单骑走在山中,遇到了虞翻。

    虞翻看到孙策落单一人,吓了一跳,连忙问左右护卫跑哪去了。孙策回答:“都去追逐山贼了。”
正文 第369章 西凉整顿(上)
    虞翻大惊说道:“这太危险了!”虞翻大孙策十几岁,以父兄的口吻命令孙策立刻下马,接着说:“这一带草深,一但有什麼危急怕来不及上马,请牵马而行,我擅长用矛,请让我走在前面护卫。”两人好不容易走到草浅的平地,不必担心敌人埋伏,虞翻才请孙策上马。

    孙策又问:“我一个人骑马,那你怎麼办?”

    虞翻回说:“在下擅长步行,一天可以走两百里,自随军征战以来还没人比得上我,不信您可以试试,我绝对跟得上。”好不容易这哥俩在一条大路上遇到了军队,孙策取出号角一吹,部眾识得是孙策召唤,才纷纷回来护卫。

    孙策平定丹阳山贼回到曲阿,又接到了另一个好消息,原来他少年时代的好友周瑜弃官渡江来了。周瑜早就料到袁术身边不可久待便趁机渡江来归。孙策对此大喜过望,不但亲自前往迎接,还用壮盛的军乐队隆重欢迎他。周瑜一到吴郡,孙策就授命他為建威中郎将,还拨给他兵士两千人,马五十匹,帮他安顿房舍。周瑜这次东归,还特别带了他的好友鲁肃一起前来,孙策一与鲁肃见面,便大叹其才。不巧这时抚养鲁肃长大的祖母病逝,鲁肃还没来得及在孙策面前有所表现,便扶棺回故乡东城服丧去了。

    孙策平定丹阳西部七县后,江东局势更加稳固,此时孙策的领地包括扬州的丹阳、吴郡、会稽三郡,太守分别由吴景、朱治以及孙策自己担任。或许有人觉得奇怪,既然吴郡是孙氏政权的政治中心,孙策為何不自领吴郡,却让朱治担任太守一职?其实汉朝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太守从来不以本郡人士担任,孙策是吴郡富春人,担任吴郡太守自然不妥。相对的,朱治是扬州丹阳郡人。他不但是打下吴郡的主要功臣,也是孙策完全可以信任的家臣,因此这样的安排是可以理解的。

    除了高岱,前任吴郡太守许贡也难逃孙策的毒手。这时孙策与曹操主持的东汉朝廷关系正好。许贡却偷偷上奏朝廷,要朝廷把孙策给徵辟到许都去就近看管,以免在江东成為祸患,孙策得知后大怒,下令将许贡绞杀。许贡虽死,但他所豢养的家客却潜藏民间,伺机要為主子报仇。

    这时年仅16岁的孙权在大哥孙策的安排下担任吴郡阳羡长,已经是个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的少主。常参与讨论军机大计,提出的看法颇有见地,连孙策都自叹不如。这时好侠养士的孙权身边聚集了几个年龄相近的死党包括朱然、潘璋、胡综等人,后来都成為孙权重要的亲信臣子。

    后来孙策又收定豫章、庐陵后,终於一统江东全境。领地包括丹阳、吴郡、会稽、庐江、豫章,以及新分出的庐陵等六郡。想想五年前,孙策举兵东渡时年仅19岁,官衔只是小小的怀义校尉,率领了一千多人从寿春出发,五年之后竟然成了统领江东六郡的一方之霸,成为普天下屈指可数的几个诸侯之一。其实力也足可以与关羽、袁绍、曹操相匹敌。

    却说刘备等人发出了檄文,一路向西直奔凉州城,一行人行进了足足有20多天终于来到了凉州城,西凉牧张既和西凉刺史贾诩以及镇西大将军张辽还有副将杨秋一行人等早已凉州城下等候了,早在刘备等人到来之前,张既就先行接到了朝廷的快马称刘备一行人不日将下驾凉州。刘备作为皇叔又是关羽的结拜兄弟还有朱儁等元老级的人物一同前来,张既不敢怠慢,这是自他上任西凉牧半年多来第一次迎接朝廷大员来凉州视察。

    上任这半年来,张既被关羽任命为西凉牧之后,他牢记关羽的嘱托。上任伊始就不断的走访调研遍寻治下各个郡县,获得了大量第一线的资料,之后回到凉州他就开始研究具体的兴凉之策,到任伊始西凉百废俱兴,连年的战事让这里变得十分荒芜,有些地方多少里都不见人烟,张既首先做了安抚工作,维持整个西凉大局的稳定,做了不少工作和努力,并且多次对治下下军令状,声称以后让这里不再有纷繁复杂的战祸,承诺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稳定治下百姓的心。

    就在张既对治下做安抚工作的时候,西羌却兴兵大举犯境,张辽得知消息携三万生力军与羌军展开了对抗,双方经过几次征战,羌军大败,羌王落荒而逃,从此不敢犯境,羌军算是真正领教了张辽的威力,被张辽击的是落花流水,张辽的威名在西凉和西羌一下子远扬开来,最后羌军到了谈张辽色变的地步,张辽彻底解除了西凉西面的威胁,为张既兴凉工作造就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张既这一次登上了这西凉牧的宝座,正是一个提高他才能的大好机会,这也充分说明了关羽对他的信任和器重,之前他有过担任冯翊郡守的经历和经验,也就是说曾经的他具备治理大郡的能力,而且在冯翊政绩斐然,做出了一番成绩,这就为他担任封疆大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次掌管整个西凉的政务和军事,对于张既来说是一个新的跨越。这次自己当上了这凉州太守,虽然同样的受制于人,但毕竟是一方的土皇帝了,一方的封疆大吏,一方诸侯,这和他之前的职务有着天壤之别,现在自己有拍板的权力了,同样是一把手在权力空间上存在着太大的差距,张既如今登上了这“一把手”的宝座,治下凉州乃是西凉第一大城,军民总共有10余万人,现在的他可以说是统治万民了,这时的张既也更加的威风了,大事小情都要过问,事务也开始繁忙起来。。。。。。。。。。。。。。。。。。。。。。。。。。。。。

    凉州城大百姓人口众多,这样就免不了的出现一些是非恩怨,并且还常伴有各种“命案”,作为凉州太守不但要处理一些基本的征税,发展生产之类的还要主抓司法审判之类的就是说要掌管刑狱之事这一点和现在不同,张既说白了就是集军事、政治、经济、司法事物于一身的官吏,所以赏罚分明方能做到匡扶正义、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这样一来断案就一定要做到澄清是非、秉公执法、赏罚分明。

    张既干起了这凉州牧,凭借之前自己饱读诗书的经验以及历代君王治国理政的得失,还有他曾经掌管大郡的阅历,张既也试着去做一些事情了。毕竟他人聪明,什么事情一点就透,张既白天办公,晚上的时候就买灯苦读,他励志做的事情就一定要有所付出。西凉经过前番的激战,损失不可谓不小,在人、财、物方面都有所减少,可以说百废俱兴,张既接管的是一个烂摊子,他要从新理顺一下西凉的事物。

    张既首先从整顿吏治方面入手。在西凉凉州是第一大郡除此之外还有金城、敦煌、张掖、西平、西海、酒泉等六郡,一共七个大郡,作为郡守执掌一方握有军政大权,同样是地方大员乃是实权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的任用得失直接关乎大局的稳定和发展,张既作为冯翊太守出身深知这郡守之职的重要性,作为郡守治下不乏人口还领导众多县令,责任重大,而要在治下干出一番成绩就必须首先打造一支精干的领导队伍,以便开展工作,这支队伍必须可靠对自己效忠还要有能力。唯有确立了这支队伍方才在治下干出一番事业,这就是一个团队。

    张既之前担任冯翊郡守能干出那么大的业绩,将政绩搞成三辅第一,除了他制定的政策措施得力外,两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用人得当任人唯贤,担任冯翊郡守的那些年。张既提拔了大量人才而且将他们充实到了领导岗位,当然提拔最多的都是县令,县令的官职虽低然却是当地的一把手,权力不容小觑,如果他们有能力将一个县治理好了。所有的县的政务搞上去了那整个郡的政务也就上去了,如果一个县都出了问题那必然会掣肘整个郡的发展,这也是常说的水桶原理,担任了这么多年大郡太守的张既在人事方面自然要谨慎,这次他来到西凉,来到这个陌生的地界担任一把手,虽然关羽给自己配备了左膀右臂,但张既要干出一番事业手上仍然亟需一批人才,不过张既在上任伊始就跟关羽提出了这个问题,他向关羽建议要从之前的冯翊带过一批人跟着他一起来到西凉,也就是说张既从冯翊搬兵跟随他一起来到西凉,这也是张既担当了一把手来到西凉跟关羽讲的条件,起初关羽有些不同意,如果那些人都被他带走了,冯翊岂不是要空虚?不过还是拧不过张既几次三番的要求,后来关羽干脆同意了他的请求。

    张既从冯翊带来了几个“心腹爱将”,而这几个人也都是他的得力干将,但一反常态张既所带的这几个人并非他身边之人更不是辅佐他的官吏而是清一色的县令,也就是他带着几个县令来到了西凉,其实张既没有带身边之人而是带着这些人来到西凉,有他的想法,来到西凉担当大任,要按照关羽的嘱托干出一番成绩,张既不缺伺候他的人也有了辅佐之人,他唯一缺乏的就是那些地方上的“一把手”,他要将自己带过来的这些干将全部充实到各郡,让他们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历练就像自己一样。。。。。。。。。。。。。。。。。。。。。。。。。。。。。。。。。。。。。。。。。。。

    经过一番认真调研和精心谋划,西凉的人事变动悄然拉开序幕,俗话说“哪的兵哪的将”为官者对于自己的亲信最为欣赏和信任,尤其是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任职,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担当,更需要一批亲信辅佐,这样方能有利于开展工作,张既决定将自己带来的这批人提拔到各郡担当一把手,当然这样做需要做好其他在任者的安置,张既通过调研发现西凉治下的七个郡,唯有两个郡的郡守让他看的过去,其余驻郡的太守不是年迈就是能力低下要不就是疾病缠身,只有两个郡的太守能说得过去,这样一来就空出了五个位置,而他带过来的县令只有四人这样还需另谋一个人选。

    张既经过认真研究决定让杨秋担任凉州太守,他认为杨秋担任这个角色再适合不过了。杨秋有过领兵打仗治军的经验,追随马腾担当副将,在领导军事上不含糊,杨秋对于西凉的情况也比较熟悉。对于凉州的事务也比较在行,属于本地产生的官员,熟悉本地的事务,再一个就是将杨秋提拔到这个岗位有安抚他的味道,杨秋追随马腾投诚关羽结果没有随马腾回洛阳而是继续留在西凉,担当张辽的副将,心中多有不平,张既考虑到了这一点给他安排了凉州太守的职务,作为西凉第一大郡的太守,杨秋也就握有了实权。之前的不满情绪一稍稍平静了许多,工作的干劲也被提升起来。

    七郡太守安排完毕,张既特摆宴席举行欢送仪式,七郡太守即日就将赴任了,张既特安排了一场奢侈的宴席为他们壮行。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希望他们在新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克己奉公干出成绩不辜负关羽和他的期望,尽快将治下的局面打开开来,第一要务就是确保当地大局稳定,接下来谋划各种振兴方案,逐步将治下的各项事业搞起来。

    这些郡守皆是在位多年的七品县令而且多是张既的门生居多,并且盘踞在县令的位置上多年。在治国理政方面都是行家里手,有能力将一个县治理好,就一定能够将一个郡也治理得当,最主要的是有张既为他们掌舵,作为下属他们贯彻执行张既的各种决策从不含糊,双方彼此配合默契。张既的各项政策能够很快得到贯彻落实,也就是这些人张既使得顺手,双方的拍子能合到一处,这样就能避免不必要的内耗。

    经过黄巾起义和纷繁战事的西凉已经是百孔千疮民生疲敝一片荒凉,了解到了西凉的这一情况。张既在心中暗暗发誓:他要将整个凉州改天换地,重整一片新天地,他要整顿并且是大刀阔斧的整顿!为此他秉烛夜读翻看之前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并且结合凉州的现实情况,开始一步一步的研究起来,摆在他面前的任务不得不说不艰巨,要在短短的一年之间将凉州的天换过来,谈何容易?但拜受关羽的重托,张既领命执掌西凉,重任在肩他怎么能懈怠,所以来到西凉伊始他就马不停蹄的调研,一天都不敢懈怠。坚定了这个信念之后张既开始谋划复兴的具体措施,有句话讲“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只有将百姓的事放在心上,一切从人民的角度出发考虑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张既决定发昭进行整顿,他要在凉州这个地方重整天地。。。。。。。。。。。。。。。。。。。

    张既发昭进行整顿涉及三个方面最主要的就是人事方面,除了认命郡守之外,对于郡下面的各县人事,张既也要整顿,通过调研发现治下的县令,一部分人已经年迈,还有一部分人能力低下,有的甚至荒芜政事急需进行一下大患血,张既决定要着力整顿一下这些县的人事为复兴铺路,他反复琢磨与众人多次酝酿最终确立了人事整顿方案,那就是将治下县的县令位置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当然这招聘是要考试的一个是笔试第二个是面试,笔试就是书面答题,面试就是当面进行考核,要通过这两项考试后然后从上到下由高到低排出名次,择优录取,录取者即赴任县令之职,荣升七品,俸禄200石—500石不等,录取名额为九名,再将这九名录取的人排出名次从上到下由高到低排出名次,然后依名次进行分配,分数高者赴任大县县令,依次排列,这种任人唯贤的考试制度可以说开创了凉州乃至真个西凉用人的先河。

    县令的位置公开之后,话说这原有的县令该何去何从呢?有不少人已经很大年龄了在位的时间也很长了,多少也为凉州做过了不少贡献,总不能让这些人告老还乡吧?这一点张既也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考量,对他们的安排上张既更是深思熟虑,张既也给出了他们一个出路那就是“晋升考核”,何为“晋升考核”?就是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