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魂--华夏之刃-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帝喾最出名的地方是他的四个妃子生的四儿一女。

  正妃姜嫄,邰国国君女儿,在娘家时踏上巨人足印生子,因无夫生子感到羞耻(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帝喾就是这么来的),将孩子三次投于深巷、荒林和寒冰上,但此子奇迹般地不死,故此儿名弃。弃长大后喜欢农艺,教人种五谷,被尊为后稷,是周民族的祖先。

  次妃简狄,有娀(音读松)国国君女儿,在娘家与其妹建疵在春分时在玄池温泉洗澡,吃了飞过的燕子留下的一卵,怀孕生子,取名为契,商族的祖先。

  三妃庆都,相传为大帝之女,生于斗维之野(今河北蓟县附近),被陈锋氏妇人收养,陈锋氏死后又被尹(或伊祁)长孺收养。庆都长大后随养父到濮阳,因头上始终覆盖有黄云,被视为奇女,帝喾母劝帝喾将其纳为妃,后生尧。

  四妃常仪,娵訾(音拘资)氏女,聪明美丽,长发垂足,先有一女名帝女,后生一子名挚(他是长子)。挚被派往曲阜与夷族杂居,后成为了东夷少昊,后继承了帝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了尧。

  帝女的传说比较离谱,说是帝喾带常仪和帝女去南巡,在云梦泽遇到房王作乱,帝女的一只名叫盘瓠(音读户)的狗混入敌营咬死了房王。于是帝喾把帝女许配了盘瓠,后来生下十二男女,分送至浙江和湖南,大概这盘瓠和哮天犬差不多,乃神犬也,会化成人形。

  河南安阳黄县有二帝陵,颛顼陵在东,帝喾陵在西,颛顼陵位置靠前,帝喾陵靠后,颛顼陵大于帝喾陵,体现了颛顼帝长幼有序的伦理思想。

  河南商丘有小镇名高辛集,现存一墓,前有帝喾祠,相传赵匡胤曾在此抽签问卜,被告知当有天子命,后因商丘为西周时的宋国而定国号名宋。 。 想看书来

十二 仁智圣王——尧
尧,姓伊祁(或祁、伊耆),名放勋,号陶唐,因此尧又叫唐尧。上古著名帝王,帝喾之子,与舜禹合称三圣王,《史记》载尧帝“仁如天,知(智)如神”,故称仁智圣王。

  相传颛顼时代,太行山一位女子被石头绊倒,一滴血洒落石上,不一会整个山岭被染红,这座山岭被后人称作丹岭,也叫丹陵,在今顺平城西。那滴鲜血孕育成一个女婴,这就是传说中的天帝之女,生于斗维之野。女婴的哭声被采药的陈锋氏女子听见,她发现后将其抱回家中,取名庆都,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古称庆都,就是为了纪念她取的,后来刘邦觉得有不恭之嫌,就改为望都(因为伊祁山又叫尧山,尧山南为庆都山,望都的含义就是登尧山望都山)。庆都十三岁的时候养母陈锋氏病故,于是庆都只能孤独的生活。山下的伊祁长孺夫妇看庆都可怜,就收为义女。庆都出生时就有黄云覆在头上,长大后更是经常有赤龙跟在周围。一日,庆都随养父去了濮阳,被帝喾的母亲看见,将其视为奇女,听说庆都也是陈锋氏后,就劝帝喾娶了庆都,是为帝喾第三妃,又封伊祁长孺为伊祁侯。相传庆都婚后有一次回娘家,晚上被赤龙缠身,并留下一张人像画,随后庆都有了身孕。过了十四个月,生下一子,与画上之人一模一样。帝喾老来得子,高兴得不得了,给他取名为放勋。但不巧此时帝喾的母亲辞世,帝喾因失母之痛没心情照顾孩子,尧就被庆都带到了娘家抚养,并随母姓为伊祁(耆)氏。

  点评:尧是神女与赤龙之子,故可称作神龙天子。

  帝喾崩,长子挚立。放勋13岁时被封于陶(今山东菏泽县陶丘),15岁时又被封为唐侯,封地为唐(今唐县),也叫刘邑,因此尧号陶唐氏。

  放勋在唐地与百姓同甘共苦,发展农业,把此地治理的井井有条,不但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也被其他部族的首领看好,但挚却没什么政绩,各部族首领都疏远了他。这位帝挚也感到自己实在没什么能力治理天下,于是在在位第九年时将位置让给了放勋(挚很有自知之明,这一点难能可贵,不过《史记》说挚死后才是尧上台),放勋即位,帝号为尧,此时放勋16岁,一说21岁(9年前帝喾100岁,您猜他什么时候生的尧)。

  尧上台后第一件事就要发展农业,毕竟吃饱肚子才是最重要的,而农业耕作就要根据天时来进行,当时虽有句芒作的四季划分和二十四节气,但尧在唐地耕作时发现这个历法不太准,有时很耽误事,于是尧组织专家去进行测算。这几位专家来自两大家族:羲族、和族,分别是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其中,羲仲住在东方定出春分日,羲叔住在南方定出夏至日,和仲住在西方定出秋分日,和叔住在北方定出冬至日。四日定出来后,尧对此研究了一番,最后决定以366天为一年,每三年加个闰月以调整历法和四季的关系。可见此历法已经比较科学了。历法更新后,人们因为有了新的指导手册,耕作更加辛勤,天下出现大丰收的局面,农耕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尧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治水,这里有个神话传说。

  说山西平阳北有涝河,有一黑风女妖作怪,善刮黑风,将山水都变成了黑色,涝河变成了黑水,整的洪水滔天,附近百姓叫苦不迭。尧听说后就来了,女妖听说尧是神女和赤龙所生,有点害怕,就跑了,跑之前她干了一件事,将涝河弄干,滴水不留。刚经历水灾紧接着又遭受旱灾,这滋味恐怕没几个人尝过。可是尧不是一般人,他的大白马也不是一般的马。此马在岩石上连刨三下,竟然刨出了清水泉,后人将此泉命名为马刨泉。黑风女妖不甘心,又回来兴风作浪,故伎重演,搞出大洪水。尧发现洪水奔流,道路不便,便在河道上修建石桥,因为得到了鹿仙女在夜晚的红云照明,石桥三天就建好了。黑风女妖对此嘲笑一番,加大水量,使得大浪滔天,猛冲新桥,尧见状,吐出天生带来的金丹灵珠,女妖一看势头不好掉头跑掉,尧随即将灵珠放于桥下,从此不管洪水有多大,桥都安然无恙了。但尧因为大伤元气,一病不起。

  黑风女妖听说尧病了,非常高兴,于是更加肆无忌惮,在一个名叫清风洞的地方挖坑吃人,此洞成了黑风洞。尧听说后带病与大家商量办法。这个时候,尧母庆都来了,她手持桃符(不知从哪里来的),对着太阳深吸三口气,念了几句咒语,封住了黑风洞,还别说,效果还真不错,黑风女妖从此再也没出来过。于是涝河流域从此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百姓亲切的称庆都为尧姑,并修建了一座尧姑庙。看来尧妈妈不愧是天帝之女,念个咒语就将事情摆平,真是老将出马,一个顶一群,不服不行。

  后来发生了十日并出的事情,然后就是后羿射日了,尧因为这个受到了万民称颂。

  前面提到的鹿仙女后来打伤了黑虎仙,救了尧一命,之后两人在南仙洞里面结婚,因为洞对面的蜡烛山上发出的光很耀眼,后人就称这新婚之夜为“洞房花烛夜”。不久鹿仙女生了一个儿子叫朱,后被封于丹地,因而又叫丹朱。丹朱几岁后,黑虎仙又来作乱,鹿仙女不敌,只能求天帝帮忙,天帝将黑虎仙压在了一座山下,即卧虎山。但天帝同时也知道了鹿仙女下凡生子的事情,便命鹿仙女割断尘缘,鹿仙女无奈,将儿子给了尧,然后隐居深山,令尧怎么也没找到。

  神话就说到这里了,事实上,丹朱的母亲是散宜氏。丹朱是个纨绔子弟,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总爱惹是生非,散宜氏让尧管管儿子,尧决定教丹朱去打猎,磨练一下,但丹朱不学,还振振有词,尧想了又想,想出了一种石子棋。尧要丹朱陪自己下棋,丹朱觉得这个容易,于是就答应了,不曾想,这下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丹朱慢慢开始喜欢上了,尧见状,趁机借助石子棋给丹朱讲了很多关于军事、治理和山河的道理,丹朱此时却显得很有耐心,尧很高兴。这就是“尧造围棋,以教丹朱”的故事。可惜“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好景不长,丹朱又觉得下棋太束缚自己了,还很费脑筋,终于不再下棋了,继续过自己以前的自由生活。散宜氏很痛心,一病不起最后逝去,尧大怒,将丹朱迁到了南方。

  尧当政后依然非常简朴,时刻注意倾听百姓的意见,爱民如子,曾置欲谏之鼓,随时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建议,有人击鼓,尧会立即赶到。

  尧帝时代,民族大融合基本完成,龙图腾被确定,“龙的传人”在尧时代已被世人公认。

  尧时代,天下洪水泛滥,百姓多有流离失所,举家迁徙的现象,就连尧也曾从帝丘迁都到太原,建起了古唐城,于是太原有了唐城的名字,后又迁到了平阳(山西临汾)。

  尧高度重视此事,问大臣“谁将来能做我的接班人,将天下治理好?”一个叫放齐的人说嗣子丹朱不错(有拍马屁的嫌疑),尧大呼“顽凶,不可!”(马屁拍在了马腿上)。一个叫讙(huān)兜(后来犯了罪,跳南海自杀了)的人说共工可以,这个共工和与颛顼争帝位的不是一个人,他们都是共工氏的首领,共工氏部落是炎帝部落演化出来的三支之一(另两个是四岳和氏羌)。尧说共工言过其实,不能用,后来共工果然如此。尧又问天下大洪水,谁能治理,四岳的首领说鲧可以,这个鲧就是禹的父亲。尧说鲧经常抗命会危害本族的利益,不行。但四岳说:“不试试怎么能知道呢?不行了再换。”于是尧就派鲧去治水了,结果试了九年一点功绩都没有,此时舜即位,命祝融氏将鲧杀死在羽山。这是尧这辈子最大的失误,但从对话可以看出,尧看人是比较准的。

  尧晚年时,一直想找个合适的接班人,于是四处访贤,访到的贤人有方回、善卷、披衣、啮缺、许由和子州支父等,想传位给他们,但都遭到了拒绝。方回曾炼食云母为人治病,但只想做普通老百姓;善卷重义轻利,不贪富贵,但也只是一心当隐士;披衣又叫蒲衣,尧拜为老师,但披衣也只是给他讲了很多大道理,并没有做天子的心;尧想把天下让给贤人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说自己现在有病,要去治病,没办法接受。尧于是去找许由。

  许由,品德高尚,才智过人,是许姓的始祖,被称为隐士的鼻祖。许由的师父是啮缺,啮缺的师父是王倪,王倪的师父是披衣。尧问许由,啮缺可不可以做天子,许由很了解师父,说师父虽然很聪敏,但正是因为过于聪明会去过问并干涉管理很多事情,反而会使天下得不到安宁,他只适合做部族首领,不能做天子。尧于是让许由做自己的接班人,许由说天下已经治理的很好了,我去了只是去捡现成的,是有名无实的虚名而已。我只适合做厨子,悠然一生,不适合做天子。后来,许由为了躲避尧,隐居在岐山下,耕田而食,过得很快乐。但后来还是被尧打听到了下落,尧又派人去请,说如果不接受帝位,就出任九州长吧。不料许由听了后立刻到颖水边去洗耳朵。许由的朋友巣父恰巧路过,问为什么,许由说自己听到了不干净的话,要把耳朵洗干净。巣父冷笑一声,说许由完全是自找的,因为以前在外面招摇把自己的名声搞得太响,批评许由“浮游于世,贪求圣名”,许由很惭愧,立即用一方池的清水洗耳拭目,表示愿意听从忠告。后人为颂扬许由知错就改的美德,将此池取名洗耳池,这就是洗耳恭听这个成语的出处。而之前的颖水被命名为洗耳河。

  帝尧转了一圈又一圈,还是没找到合适的接班人,最后对四岳说:“我的位子给你怎么样?”四岳一听马上回答:“我哪行?”尧说:“那你推荐个人来吧。”四岳于是说:“民间有个叫虞舜的人,至孝大贤,是个合适的人选。”尧于是决定对其考察一番,三年后,尧得舜很不错,就让位给了舜(起初为让舜摄政),至于考察过程在舜的故事里会讲到。

  尧退位后28年(一说8年)去世,去世的时候,百姓哀号,如丧考妣,舜下令,为了思念尧,三年不能奏乐。

  尧就这样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他在位期间,一心为民,提倡简朴,完善历法,界定四时,选贤任能,大公无私,天下归心,确立龙图腾,选好接班人,得舜后惩治了四罪(放到舜章再说),除了洪水未能有效解决外,其他做得几近完美。在《史记》中,尧说的一句话我认为很有意义,即“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因为天下,尧放弃了丹朱而立舜,在尧的眼里,黎民百姓要大于一切,儿子也不例外,这也成了舜的准则,最终舜同样因天下而放弃了亲生儿子商均而立禹。但凡说圣贤明君,必称尧舜,在他们身上积聚着一种精神,一种能量,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它们是中华民族的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如果中国人都能拥有此财富,国安能不盛,民焉能不强!

  最后再说两句,尧十六岁即帝位,在位七十三年(立七十年得舜,考核三年),后二十八年(或八年)去世,加起来是117(97)岁,这个问题以前说过了,假的(至少我这么认为)。

  还有一种说法,丹朱被放于南方后起兵反叛,被尧亲自平定。

  另有一种不好的说法,尧晚年衰败,舜夺其位,并放之于平阳,这真是让人难以接受。

  本文主线以《史记》为准。

十三 贤孝圣王——舜
舜,名重华,相传姓姚,号有虞,故称虞舜。上古著名帝王,以至孝、贤德闻名天下。

  在介绍舜的事迹之前,先捋顺他和尧的关系,顺便把禹的也带上,请看家谱。

  尧系第一代:黄帝;舜系第一代:黄帝;禹系第一代:黄帝。

  尧系第二代:玄嚣;舜系第二代:昌意;禹系第二代:昌意。

  尧系第三代:蟜极;舜系第三代:颛顼;禹系第三代:颛顼。

  尧系第四代:帝喾;舜系第四代:穷蝉;禹系第四代:鲧。

  尧系第五代:帝尧;舜系第五代:敬康;禹系第五代:禹。

  尧系第六代:丹朱;舜系第六代:句望;禹系第六代:启。

  发现什么?一、尧和禹平辈;二、都六代了,舜还没出来;三、过去孩子多,辈分太乱。

  那么下一代该是舜了吧,答案是:下一代是舜的爷爷蟜牛,然后是舜的爸爸瞽叟。

  沿着舜系和禹系继续排:

  舜系第七代:蟜牛;禹系第七代:太康、仲康。

  舜系第八代:瞽叟;禹系第八代:相。

  舜系第九代:帝舜;禹系第九代:少康。

  舜系第十代:商均;禹系第十代:予。

  好了,排完了,怎么样?有点晕。著名的少康和舜是平辈人,也就是说舜是禹的孙子的孙子辈(玄孙)的人,但据史料记载,舜比禹还要大上约50岁。舜传禹,也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晚辈让位与祖辈的故事,而且是超级晚辈,如果他们不是族长,不知道私下会怎么称呼,可能是这个样子:某天,一个白胡子老头见到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非常有礼貌地说,玄族爷您好啊,小伙子回礼,玄族孙,祝你长命百岁……

  好了,言归正传。

  舜生下来有双瞳,于是被取名为重华,但这个特点似乎并没引起人们对他的重视。舜的祖先虽然是颛顼,但从穷蝉开始就很落魄了,一直都是庶人,处于社会下层。

  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瞎子,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瞽叟给舜娶了个后妈,还给舜生了个弟弟,取名象,这么一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