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教好孩子,就这么简单-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就这样一个好好的孩子,因为父母不恰当的要求和老师不恰当的教育使他变成了“笨孩子”。这样的事情是多么让人痛心啊!不,除了痛心还有愤怒!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曾经非常轰动的马玥的故事。
  案例二:马玥是个聪明的女孩,咿呀学语时,父母就对她开始了学前教育,教她识字、算术,才四五岁就让她学琴。马玥的乐感很好,可是手型却不符合老师的要求,严厉的老师见了便一边喝斥,一边用铅笔打她的小手。这使马玥对老师充满了恐惧,只要见到老师就紧张,越紧张就越弹不好。学了没多久,她就被无情地淘汰了。
  要上小学了,父母找了关系将她送进一所重点小学。上学不到一个月,家长发现她眼睛弱视,于是带她去医治。在治疗的一个多月里她的瞳孔被放大了,因此看不见黑板上的字。结果期中考试她两门功课不及格,马玥成了差生。班里同学歧视她,欺负她,喊她“傻子”。一天下午,全班同学都要挨个去校长室考朗读,为了能得个好成绩,马玥早就将那篇课文读得滚瓜烂熟。轮到她了,站在一旁的老师在校长耳边说:“这孩子有点傻,可能脑子有问题。”她一下子呆住了,望着课本,脑子一片空白。

笨孩子的产生过程(2)
一次上体育课,老师让大家围成圈做游戏。班长点了人数后报告说:“老师,多出一个人。”老师指着马玥说:“你出去,自己一边玩去吧。”马玥只好低着头忍着泪走出队伍,背后传来一阵讥笑声:“傻呆呆的,还想做游戏……”她孤独地走到操场外,用树枝在地上拼命地写着:“我不是傻子,不是傻子……”
  学校要举行歌咏比赛。马玥想,这次是全班合唱,不会没有她。可是排练的那天,老师却让她提前放学回家。她愣住了:“老师,为什么不让我参加排练?”老师皱了皱眉头说:“这次合唱没有你。”她鼓了鼓勇气问:“为什么没有我,老师,我唱歌得过满分的!”老师不耐烦地说:“这是班上的安排。”站在一旁的同学说:“你傻里傻气的,上台会给我们班丢分的。”
  从此后,马玥将自己更深地封闭起来。她恨那些用看傻子眼光看她的老师,恨那些将她当傻子耍弄的同学,她讨厌学校。
  小学六年,马玥转了三个学校,可是她对学习已失去了兴趣,对学校已失去了美好的感觉,她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妈妈和爸爸一次次被老师或校长喊到学校。回来后,马玥总逃不了一顿痛打。马玥对学校充满了恐惧,也充满了厌恶。她不愿上学。她先装肚子疼,后来又装着双手颤抖。可是“好”了后还得上学。要真正逃避上学,只有装疯。11岁那年的一天,马玥突然“疯”了,爸爸妈妈不认识了,钢琴不会弹了……她被送进了疯人院,到了那里她才知道疯人院比学校更可怕,于是百般哀求、自我证明,被折磨几周她才从里面出来。
  从疯人院出来后,妈妈决定自己给她补习落了3个月的功课。才补习了半个月,学校就要期末考试,马玥主动要求回校参加考试。她是想以此告诉父母,她不是傻子,不是疯子。考试结果令老师和父母惊讶,一个学期几乎没上学,她语文居然考了80多分,数学也考了70多分。妈妈想:女儿也许并不傻!她将马玥带去做智商测定,几家医院的测定结果几乎是一致的,马玥是个智力超常的孩子,她的智商指数在130以上。
  虽然父母不再怀疑她的智力,但是因为逃避上学装疯,进了中学后,在同学和老师的眼里,她不但是个傻子,还是个疯子,走到哪里都会有人指指点点地说:她是疯子,进过精神病院。
  马玥真正地绝望了。她怕老师,怕同学,见了他们心里就打哆嗦,她还惧怕考试,只要考试,她就会真的生病。马玥知道,自己已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不去死,就真的会疯。一天深夜,马玥用刀片划开了自己的手腕,她想到了死。幸亏发现及时她被救了过来,可是第二天她又将缝的伤口划开了,她下了必死的决心。
  幸运的是,就在这个时候她被送到通州二中李圣珍老师的家。在李老师的爱与鼓励下,她不但变成了正常的阳光女孩,还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
  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例子,我们清楚地看到:原来孩子并不笨,“笨孩子”是“笨家长”和“笨老师”联手造就出来的;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例子,我们是否应该得到一些警戒和启示?
  有时候,我们望子成龙心切,追求高分、追求完美,对孩子过高要求、过分苛责。我们想用我们的高标准、严要求使孩子出类拔萃。但实际结果不但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东西,反而走到了理想的反面。再加上一些学校的部分“笨老师”的参与助战,使得我们聪明可爱的孩子变成了“笨孩子”,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严肃对待么?
  有关研究表明,95%以上的所谓“差生”“笨孩子”其实智力都是正常的,只不过是他们由于经受了反复失败的打击而失去了自信。学习兴趣的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差了,所以孩子的学习成绩变得差了起来。
  我们退一步讲,就算孩子的学习成绩差了,也不能给孩子贴上“笨孩子”的标签,让他们承受小小年纪不该承受之重!
  除了一些先天愚儿外,每一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于他人的长处。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老师也一样)就必须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潜能,而不是在孩子的弱点上大做文章。多用欣赏、鼓励的眼光对待孩子,我们的孩子就会变得阳光、自信,就会离“笨孩子”越来越远。
  相反,如果我们处处挑剔,盯着孩子的弱点进行纠正,用过高的要求评价孩子,这无疑是在强化孩子的弱点和不足,打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当孩子的自信被打击得丧失贻尽的时候,一个聪明的孩子,也就真的变成“笨孩子”了。这其实是“笨家长”和“笨老师”联手制造的人间悲剧,愿这样的人间悲剧永远也不要再上演!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跳级跳出的遗憾
人生中有许多幸事和不幸,生一个聪明过人的孩子本来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是上帝对家长和孩子本人的特殊照顾。然而,一些贪得无厌的家长却不好好珍惜,过度开发,总想培养个天才、超天才出来,跳级、跳级、再跳级,结果物极必反,不但没有培养出天才,却给自己留下了终生遗憾。
  案例一:阿青(化名)是我的同事,他的爱人是个医生。两口子因为结婚迟,三十多岁才有了儿子,而此时他同学的孩子,多数已经可以打酱油了。可喜的是他的儿子特别的聪明伶俐,还没有上学就学会了许多东西。孩子上学后,一年级刚上了一学期,就直接跳级到二年级。到了二年级后孩子学习依然不错。三年级的时候,孩子又成了班上的尖子。老师喜欢,同学羡慕。这时在一些朋友的恭维、怂恿下,他们又将本来要上四年级的儿子,直接跳级上了五年级。当然,在他们的心中也还有一个小算盘:我们孩子生得晚,但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赶上同学的孩子。
  谁知道他们的算盘并没有打好,自从孩子到了五年级后,成绩一下子掉到了后面,数学还算可以,但是语文就属于差的。失去了老师的喜爱和同学的拥戴,这对于一直是尖子生的孩子,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再加之听惯了表扬和赞美的他,还要面对部分老师的冷眼、批评和同学的嘲讽,于是对学习、学校有了强烈的反感。上课不注意听讲,做作业马虎应付,于是他的学习成绩自然更差。到后来他干脆逃学,和社会上的混混染在了一起……
  本来很好的孩子,因为不断地跳级结果成了差生、成了小混混;本来让父母引以为荣的跳级,却成了父母心头永远的痛。
  案例二:我曾经教过的学生阿明(化名)。他很特别,胆小而又拖沓。说是高中生,从外表看他就是一个初中生,一张娃娃脸,个子也比一般的同学矮半头。因为个子小,大家都叫他“小不点”。要说智力,阿明也属于比较聪明的孩子,但就是不爱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差。因为拖沓、顽皮且成绩不好,老受同学们戏弄,因此又表现得很胆小、自卑。听说他小时候学习很好还跳过级,我决定对他进行家访,想弄清楚里面的原因。
  我到了他家,他的妈妈告诉我,阿明小时候非常活泼聪明,是个可爱而又自信的孩子。因为孩子活泼聪明,所以还没有到上学年龄,父母就找关系让阿明提前上了学。一、二年级孩子学习又特别好,所以就让阿明跳了级。没有想到这一跳就跳出了问题。本来孩子就比别的孩子要小,这样一来就比自己的同学更小了。虽然这时阿明学习成绩还不错,可是已经不再拔尖,而且因为年龄小,除了学习,做什么事情都显得比同学差一些,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变得越来越胆小,而且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总想让孩子早些读书、早些毕业,谁知道会是今天这个结局……”阿明的妈妈一边说一边流泪。看她悔恨的样子我也替她难过。但是,这样的事情又能怪谁呢?
  现在我们的国家富裕了,我们的家庭条件好了,我们家长的文化素质高了,我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高了,几乎80%以上的家庭都对孩子进行学前的文化知识教育。都想让孩子早学知识、早成才,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错。而且还真有一些孩子,通过早期的家庭教育,通过跳级提前完成了学业。我们也时不时地听到某某孩子14岁甚至12岁考上大学的报道。至于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事迹,更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但是大家想没想过,我们这样大的国家,这么多年出了几个刘亦婷?又有几个孩子12岁就考上了大学?
  我既是教师,又是家长,无论是从教师的角度,还是家长的角度,我都不主张让孩子跳级!
  我们让孩子上学,并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与同学们的相处和一同参加社会化的活动,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提高孩子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而且,培养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孩子的成长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何必计较一两年的时间?孩子早一年毕业,对他今后的生活到底有多大的益处?我们何必拔苗助长,人为地破坏孩子正常的成长历程呢?虽然也有少数孩子在不断的跳级中,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但那毕竟是个别现象,更多的跳级跳出的不是欣喜而是遗憾!很多有过跳级经历的家长和学生都对跳级非常的后悔。
  广大的家长朋友们,我们应该从上述事例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让我们从功利主义的圈圈中跳出来,按正常的途径培养孩子,不要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什么哈佛女孩、剑桥男孩,我们能够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身心健康,品质优秀的普通人已经足矣。那些生了聪明的孩子又成功心切的家长应该注意:按正常的路程走没有错误,拔苗不能助长,过度开发只能适得其反!
   。 想看书来

棍棒之下出逆子
中国有“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的古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孩子独立人格意识的增强,这个流传了千年的古训也许不再实用,甚至极其错误。
  案例一:以前我有个邻居老苏,夫妇都是一般工作人员,工作普通、家境普通,但是他们的儿子却不普通,明显比其他同龄孩子活泼、聪明。为了把这么聪明的孩子培养成才,夫妇俩省吃俭用,花钱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花钱给孩子买电子琴并请老师教,只要是经济上能够承受的教育消费他们准会投入。
  孩子也很争气,学习好、电子琴弹得好,而且待人有礼貌、爱帮助同学,深得众人喜欢。就是这样一个好孩子,却不能让做父亲的满意,经常为一些小事训斥孩子。我从他家经过的时候,时常能够听到父亲训斥儿子的声音。
  孩子小的时候,爸爸的训斥很管用。但是随着孩子越来越大,爸爸的训斥就不管用了,还时不时顶撞几句。于是爸爸就将训斥升格为打骂。再后来打骂也不管用了,不是孩子的消极抵抗,就是孩子和父亲的正面交锋,他家的打斗也时常引来邻居的劝解。但是邻居的劝解当爸爸的不但听不进去,反而觉得邻居们多事。我也劝说过他几次,我说:“你希望孩子优秀的想法是对的,但你这样打孩子对孩子的自尊是一种伤害,叫孩子怎么在老师、同学面前抬头呀!”但他却说:“这有什么?官打民不羞,父打子不羞,孩子不打不成器……”就这样,在他荒唐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继续着他的拳头教育、棍棒教育。儿子在父亲简单粗暴的教育之下,变得倔强暴躁、不思进取、破罐子破摔。电子琴不弹了,辅导班不上了,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而且孩子开始逃学、打架。当然,这样换来的,是父亲更加凶狠的毒打。一次因为顶撞父亲而被用绳子吊起来毒打,做妈妈的怕儿子被打残或打死,就向110求救。从那天后他们就再也没见到儿子,等他们再见到儿子的时候,儿子已经进了监狱,他们夫妇去看儿子的时候,儿子却不愿意见自己的爸爸……
  多么让人伤感的故事啊!当然这样的事情有些极端,但是下面的例子就是最平常的了。
  案例二:伟平是我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其他方面的表现还好,就是有点倔强,爱和同学、老师顶牛。一个周末的晚上,我看完电影准备回家,却遇见了还在大街上闲逛的他。他背着书包,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晚了还在闲逛,他支支吾吾,显然有难言之隐。我一再地追问,才知道他早上出门的时候,因为一件小事爸爸骂他时他顶撞了爸爸,晚上回去肯定会被爸爸打的,因此到现在还没有吃饭,也不想回家。
  我先带他在夜市上吃了饭,然后又和他仔细谈了心。他告诉我:爸爸对他和妹妹都很严厉,动不动就打骂,走路慢了要挨骂,做错事了要挨打,考试成绩不好要挨打。不管什么事情,只要爸爸看不顺眼,爸爸都会责骂、甚至动手。他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对待他和妹妹,他甚至怀疑自己和妹妹是不是爸爸亲生的。让他疑惑的是,有时候爸爸对他和妹妹又非常关心,非常好。因为爸爸经常打骂他,让他非常愤怒,也没有自信。在爸爸打他的时候,他甚至想杀了爸爸,但想到妈妈,想到妹妹,想到爸爸对自己的好,每次都忍了。但是,他现在真的不想再念书了,他想离家出走,到外面去流浪……
  我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我首先指出了他爸爸动不动打骂孩子的错误,又从他的角度表示了对他的同情和理解,然后又劝说他要从父母希望孩子好的角度谅解爸爸……我把他安排在学生宿舍让他先不回家,等明天我去和他的父母沟通以后再做打算。
  第二天一早我去了他家,他的父母正为儿子夜不归宿着急、生气呢。我把昨晚的事情给他们说了一遍,听完后他的父母完全傻了,嘴张得大大的,半天说不出话来。之后,妈妈一边不停地擦眼泪,一边埋怨丈夫:“就知道打骂,就知道打骂。”而他的爸爸则低头坐在一边,时不时来一句:“为什么这样,我也是为他好啊!”我告诉他爸爸:“我们为孩子好的出发点是对的,但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仅仅是简单的训斥和打骂。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人格和自尊,孩子有缺点、错误应该批评、应该教育,但是不应该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